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金锐:楹联文化现象及创作之我见

金锐:楹联文化现象及创作之我见

2018-01-03 23:08:01未知翠微吟社 0条评论

我常听人说对联写作是“雕虫小技”。这是看到对联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写作形式结构最简短的一类,姑妄言之。如若认真考究对联的写作及功能,便不会谓其“虫小”,而是不平凡也。写作对联,要求作者具有诗词的基本素养。在只有上下两句简短的篇幅里运作,还要比创作诗词更高的语言概括能力。更不要说对联自身又受到词性对仗、忌用重字和巧用重字以及严谨的平仄法则等联律所约束。所以说,一副好联,往往需经反复琢磨,反复锤炼,精雕细琢。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如是也。今天,有幸邀请到中国楹联论坛执行站长金锐先生作客翠微访谈,与我们一同探讨楹联文化及楹联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主持人:君岚

无名小卒


嘉宾:金锐

著名联家



君岚:从文化视角来说,对联与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常听人说“会写诗词的一定会创作对联,会写对联的则未必能创作诗词”,您觉得是这样吗?

金锐:如果仅仅是“会写、能写”、符合基本规则,可以这么说,当然诗词和对联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规则,这个如果不深入了解,还是会有理解得偏差。但如果要写得好,还需要熟悉各自的体裁创作风格,感受行文造句的韵味。虽然古典文学的审美追求是相通的,但毕竟各自“体气”不同。还需要补充一句,如果不看诗词(至少是诗),恐怕很难写出好对联,但是不看对联恐怕不会对写诗词有太大影响,当然,看一看当然是有帮助的。


君岚:当代诗词楹联乱象横生,业务不专之人高谈阔论,创作出成批的赝品。常见街道边,公园里悬挂的对联连基本的联律要求都不符,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您觉得对联界类似这样的“无厘头”现象还有哪些?

金锐:对联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联评审,许多时候由外行官员把控,毫无审美能力,甚至对联规则也不懂,于是获奖的老干体作品纵横恣肆,惨不忍睹。当年某楹联学会评滕王阁征联,把一副“和谐二字,是秋水长天之注释;发展一词,给落霞孤鹜以延伸”评为一等奖,还要镌刻在滕王阁上。如今此类丑态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专门做老干体对联的宣传推广工作,声势浩大。另外还有自吹自捧之人,有人号称某某风格对联创始人,有人号称某某格律之父,还有人公然自称为“联圣”,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君岚:诗词对联,一脉相承。普及基础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就是应当从中小学生抓起。放眼当下对联的状况,可谓惨不忍睹。政府要衙在春节春联中,上、下联字数都写不相等的笑话,将春联上下联贴颠倒,更是司空见惯。据我了解,很多语文教师对对联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很少,甚至在他们看来“对联就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屑于教授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您怎么看?

金锐:这个问题不光是对联,诗词基础知识也很少有语文老师能弄清楚。这不是一代两代人造成的,目前看也没什么办法,只能从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做起,一步一步来吧。


君岚:想请您谈谈写诗与写联的异同有哪些?

金锐:这个问题太大了。宏观说吧,诗的脉络是纵向的,各联之间相互交错,共同完成表达的任务。比如一首律诗,起承转合各有分工,很可能一联写景一联抒情。但对联的脉络则是横向的,更多时候起承转合完成在一联之中(当然也不一定)。这个说得其实很不到位,但暂时也只能这么说了。



君岚:学习写作一副对联,路应该如何走,才能算得上是正?

金锐:我建议从诗词入手,与诗词的起始学习无异。但是早读一些与对联相关的,掌握对联的体气。早期可以看些五七言的风景联积累语感,培养炼字炼意的功夫。之后,对联话和楹联丛话很重要,前者养气息后者养基础。清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广泛的看一些,我个人更倾向曾国藩、俞樾、薛时雨、彭玉麟、江峰青几人的作品。另外就是要重视对仗,精妙的对仗绝对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还有灵活运用自对可以让长联的对仗更加灵活多变。


君岚:有不少读者在评论区留言,想询问一下您对对联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金锐:啊,这个问题有点虚…我觉得对联很重要的一点是气息,就是掌握好各分句之间的承接,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还有句式变化、句法变化,忌呆板也忌散乱,需要一气呵成又不能或许熟滑少顿挫,这个取舍拿捏的火候最见功夫。很多诗词高手写对联时,其实对仗关容易过,反而是气脉的把握上往往会出问题。



君岚:学习创作对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从哪个起点出发,只要方向正确,最终都能殊途同归。关于对联创作,不知道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读者?

金锐:经验就是从诗词读起,打下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多写多练多思考,要创新但是不能挖空心思创新。注重文字表达,不可轻浮,不可纠结,不可似是而非。


君岚:有一个词囊括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即“文化”。您觉得,楹联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

金锐:习俗,规范,审美。我们所说的传承楹联文化更多是习俗,但这其实是最不需要我们传承的,因为它在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婚丧嫁娶无不与它息息相关。规范需要传承,但是很简单。最需要传承的是审美,这才是当前社会最缺乏也是一种文学之所以能被称为文学的关键。对于楹联这种古人写得很好但研究得不够深入的问题而言,审美不但要传承,还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这也正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君岚:当代的楹联作者中,您最欣赏的是哪些?能否举例说说?

金锐:那应该是浙江王翼奇先生和湖南石印文先生。王先生的联有一种豁达雍容的气度,如“题春及堂楹联:江水方生,即驰书与北岸,田夫相告,将有事于西畴”。石先生的联典雅厚重,如“印文题杜甫江阁联:杯酒酹诗魂,痛当年漂泊荆湘,凭轩每下忧时泪;雕甍齐岳麓,问此地往来舟楫,登阁谁生去国思”。另外,网络上,我之前写过一个网络联坛点讲录,其中的“五虎将”应该是我最欣赏的


君岚:“从容”,是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是在自己的作品中随内容从容,随句法从容,随结构从容,随长短从容。不管创作何种题材,皆勿固执作态,须从容面对。只有在“从容”中创作,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要做到从容,不矫揉造作,首先就要有深厚的诗词基础,在创作中不断实践;其次就要在斟酌推敲的功夫上举头并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内容和句法变化上有充分的了解和思考,才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非常感谢金锐先生作客翠微访谈,本期就到这里。


君岚:再次感谢金锐先生,咱们下期再会。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楹联现象文化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