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对联初级班的课程已经结束,临近期末,为了有点仪式感,中青对联学堂也给大家准备了一套期末考试的试卷,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谈谈你对下面这副对联的理解
作叶即叶想,作非叶想,作非叶即叶想,庶几乎扫叶;
有凉之凉时,有不凉时,有不凉之凉时,是故曰清凉。
从对联本身来说,我觉得,这是一副非常非常厉害、相当相当精彩的佛教对联。不同于其他寺庙、禅院的对联,这副对联并不是抓取周边景致、地理人文来配合佛教术语组织成联,而是就其所在的南京清凉寺扫叶楼两个名称入手,发表议论,最终以嵌字的方法收束。当然说到嵌字,这种方法,前段时间跟一些前辈讨论,说一般情况下这是一种实在没法写了才会采取的方法,究其原因,可能受作者本身腹笥局限,抑或是缺乏相关资料。但是这副对联应该不属于以上这两种情况。此联的嵌字,应该不是黔驴技穷的妥协,而是对题目一种圆润充盈地解读。
在做题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我看原文是“与”而非“即”呀,你是不是故意把它改了?
这个问题把我们引向了此联的相关背景。同学们最近可能在看《对联话》,网上《对联话》的版本,第一句确实是“作叶与叶想”。《对联话》中并未指出对联的作者,但提到了出处,原来是吴恭亨从胡君复主编的《古今联语汇选》里抄来的。想到吴恭亨抄《楹联丛话》都抄错几次的前科,所以我怀疑这次他又抄错了,于是翻开《古今联语汇选》,在《名胜(三)》中找到了这副对联,然而第一句还是“作叶与叶想”。不行,我还是不服,因为按照对联一般的重字规则,下联几个“之”字重复,上联对应几个“即”字重复是比较合理的,单独出来一个“与”字就不科学了。说到这里为了避免大家翻上翻下的麻烦,我再把对联复制一遍:
作叶即叶想,作非叶想,作非叶即叶想,庶几乎扫叶;
有凉之凉时,有不凉时,有不凉之凉时,是故曰清凉。
看,如果上联那个“即”换成“与”,是不是有点别扭?所以我倾向于用“即”。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你干嘛不把后面的“即”换成“与”呢?因为我觉得那样不好解释。)
当然这种事情不是我倾向于就对的,之前不是还说何绍基题苏公读书台上下联重复一个“载”不合理么,结果去现场看人家就是那么写的。相关故事可以点下面这个链接:
南京清凉寺我也有幸去过一次,并且扫叶楼也找着了,可惜走得匆忙,没找见这副对联。
寺院大门
寺院殿宇
据说这就是扫叶楼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古今联语汇选》上,此联前面写道:又,东台戈铭献丁末春题联云……,我不知道您各位手上的版本是怎么写的阿,这个作者是戈铭还是戈铭献?经过查证我觉得这里又打错字了,作者的名字应该叫戈铭猷才对。戈铭猷(1860~1937),字伯鸿,号慎园,江苏东台人。这与前面的“东台”又吻合了。
好了,关于作者我们也作了简单的了解,下面就正式来谈下这副对联吧。
有的小同学很细心,发现后面的“扫叶”和“清凉”这组对仗,“扫”必然是动词无疑,就把与它相对的“清”字理解成了动词。这种理解的话有些固执了,上下联词性相对固然是应当遵循的,但是就联意本身,我觉得还是保持各自原本的意思为宜。上联经过论述后得到结论:这就是扫叶吧,下联经过论述后同样是得到结论:这就叫清凉呀。你看,多么工整,所以这里就不用苛求逐字地工对啦。
最后一句还好说,但是前面的呢,除了各种重字,说得也是绕来绕去的很麻烦。别急,我们慢慢来捋一捋。
先说上联,第一句,作叶即叶想。这句看起来就挺麻烦了,有同学甚至第一眼看上去,怎么断句怎么读都有点蒙。这个的话,我觉得,作为佛教的对联,我们不妨以佛经里的句子来类比一下。《金刚经》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有个类似的句子,想想,它是这样说的:
……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最后一句应作如是观和我们对联里的作叶即叶想是不是很像?《金刚经》里这句的意思是,应该当成这样去看待。其实把佛经翻译成所谓常人能看懂的语句是挺傻的,动机就挺傻的,因为要是佛语都能翻译的话,经过翻译就能让常人看懂了,那佛法还谈什么高深。这种所谓的翻译无非是试图逐字把单音节变为双音节,但对于其中的内涵,还是要看各位自己的慧根了。又扯远了,还是说回到这句。
应作如是观,我们说,大概其意思是应该当成这样去看待。“作”似乎就是“当成”的意思,但在作叶即叶想里,这个“作”也不能直接就照搬“当成”的意思,而应该和“想”联系起来,前面三句都是“作……想”,像这样:
作叶即叶想
作非叶想
作非叶即叶想
都是“作……想”这种句式,只是中间填充的想法不同,是的我们姑且把“想”作为“想法”来看,那前面的“作”我们可以理解为“产生(某种想法)”。那产生了什么想法呢?三个想法:叶即叶、非叶、非叶即叶。
如何去理解这三个想法呢?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你是寺庙里一个小和尚,方丈大师说,小沙弥你过来,去拿笤帚把院子里的落叶扫一下。又或者贴近生活一点,秋天来了,你家别墅的院子里有些落叶,你妈让你拿扫把去扫一下。好的你欣然接受指令,心里想的我要去扫落叶啦,你刚开始想扫的只是落叶。但在扫的过程中,你扫除的并不仅仅是落叶,还有些小灰尘小垃圾啦,一些“非叶”的东西,但你都把它们当成落叶,一并给扫除了。你完成的是“扫叶”的这个工作,但是你扫除的,除了“即叶”的“叶”,还有“非叶”的“叶”。由此看来,也许这副对联所谓的“扫叶”,有着“扫除一切”的内涵。
又,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佛家对世界的认识有三个过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那么类似的,一开始,我们觉得“叶即叶”,叶子就是叶子;紧接着我们开始有点想法了,叶子可能不是叶子了,可能这是细胞膜、细胞壁、叶绿素、大液泡等等构成的一个东西,或者你看这个落叶它飘飘荡荡,它是秋天的象征是漂泊的象征阿,看到落叶,我们产生了“非叶”的想法;再往后呢,我们不想那么多了,叶子就是叶子,甚至那些不是叶子的也都把它当成是叶子,也就是产生了“非叶即叶”的想法。这三种想法的一步步变化一步步升华,大概就是“扫叶”吧。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比较偏颇的想法,也说出来请大家拨冗指正,就是“叶”这个字,和佛家讲的“业”,是谐音。当然我们普通话读起来是这样,但查了查《平水韵》,这两个字并不在一个韵部,《词林正韵》也不在一个韵部,所以唐代宋代这两个字应该并不谐音。但是查了查元曲所押的《中原音韵》,这两个字已经归到一个韵部里了。所以说晚清民国时期的戈铭猷写这副对联,或许有借“扫叶”言“扫业”的想法,扫除的表象是落叶,更深层的可能有扫除业障的内涵。
以上三种思路就是我对上联的理解,说一定对,那我都不敢肯定,仅仅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关于下联,也说说我的看法。下联就相对容易一些了:“凉之凉时”,比如秋天,秋高气爽,很凉快;“不凉时”,夏天,地表超过60°C,特别是你去几个火炉城市体验一下,那就是“不凉”;但是如果你在几个火炉城市里大夏天你还觉得凉,这就厉害了,那你多半空调开到16°C了,这就是“不凉之凉”时,又或者,你心无杂念,心静自然凉。考虑到空调是1902年才发明出来的,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空调才走进普通家庭,写这副对联的作者在这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下联多半是告诉大家“心静自然凉”的道理。
(“不凉之凉”究竟是在不凉的地方感到凉爽,还是在凉爽的地方感到不凉,应该都说得过去,但是按照前者会比较好理解吧。)
以上,就是关于这副对联我的理解,并不一定对,不管是从题目而言,还是从对联本身而言。因为对于佛教的对联,特别是类似这种具有些禅意有些哲理的,我的心态都是相当敬畏的,完全不敢冒昧说解读,最多也就谈下个人理解。其实这也像面对一些禅宗的公案一样,写的人,我相信最初也是怀着敬畏之心,可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并不去发挥,而是选择直接记录,免得先入为主影响别人的判断。当然后世对这些公案的一些看法、论述,我相信也是怀着敬畏之心来谈的,不一定对,但是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供其他人参考。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也许俗如我辈对佛经对公案的理解无非也就是盲人摸象,作一管之窥即误以为见其全豹,不亦谬乎?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本文发布之前,又收到一位同学发来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理解还挺有意思的,也放这儿给大家看看。为了避免看着费劲,我把上面的字打出来:
上联:大概意思是,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本应该只想这件事,(但是)也想这之外的事,当干这之外的事时也想到这件事,最后大概可以完成这件事吧。
下联:有凉快(天气)的时候凉快(个人感觉),(也)有不凉快的时候(天气),在不凉快的时候(天气)(感到)凉快,因此叫清凉。完全解读了“清凉”的意思。
最近有同学期末的论述题,老师让结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谈社会或者社会学相关的东西,这让我又想起了《坛经》里的两个细节。在惠能刚刚写出这几句偈语的时候,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大家是很惊讶又很佩服的。但是五祖弘忍见了之后,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两个细节,一是弘忍用鞋赶紧把它擦掉,二是众人两次不同的反应。擦偈语的细节,从惠能之前的介绍里我们不难发现原因,他原本是个无名小卒,而弘忍怕的是真正看懂的人会加害于他。而众人在弘忍出现前后的两次表现,也是耐人寻味的。
以前给中青的小同学们出初级班毕业考试题,总是大部分会考察大家对格律、对仗的掌握情况,因为初级班大家就是学基础知识,到以后我们再一起学习如何写出一副完整的对联。今年因为对大家水平有些了解,所以并没有太多去考察基础,因为我相信有想法继续学习对联的,基础方面基本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熟悉基础知识、向成联迈进的途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理性、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并且大胆说出来,和大家理性讨论。我最担心的是我说太多,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听我的,受我的影响太多的话,最终顶破天也就到我这个水平,那不是太菜了么。诚如沩山禅师所言: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虽然我不是老师,但我也不想一群菜鸡跟着我到头来还是一群菜鸡。希望咱们所有对对联感兴趣的朋友,不管您是哪个级别哪个层次的选手,不管您现在处于学习的哪个阶段,都能常怀敬畏之心,同时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性、都有独立的判断,最终都能在对联方面有所收获、有所造诣。年底了,看好多公众号都在发什么年终总结,既然写到这了,那这篇文章就当是thestoryteller的年终总结吧。如果你觉得我的公众号不错顺手转发推荐一波呗。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考试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