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南小探寻经典路 雅联启悟师生心 —记录楹联教育成长之道

南小探寻经典路 雅联启悟师生心 —记录楹联教育成长之道

2020-11-02 21:10:14祝泳洁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0条评论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要尊重多样的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楹联是中国语言文化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作为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像一根纤细却又坚韧的红线,将中华文明之珠颗颗串联,传播传统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经典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底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下决心要将楹联这一经久不衰、雅俗共赏的经典文学形式迎进课堂,引导学生在人生的记忆黄金期学习和诵读积累楹联,让楹联浸润童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耳濡目染中熏陶


早晨,当南丰小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目光会被四楼外墙上醒目的“南丰劲拂树人树业;丰岁勤耕获乐获知”校联所吸引,这一副联,意境美,内涵美,引得他们放慢脚步,欣赏一番,吟哦一番。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一楼的长廊,悬挂教师创作的对联作品,撰写内容包含校园的一草一木,学校的特色项目等等。它们或意味深长独具哲理,或清新高雅独具情趣,还有的纯洁真挚动人心灵。走在那坚实的楹联长廊,文字与书法艺术的珠联璧合合汇聚成的一阵阵浓浓的墨香扑面而来,令观赏者有一种悠长悠长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中,最想看着墙上的楹联,轻轻吟诵……教室墙壁上悬挂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步入校园,处处感受到楹联的存在,时时接受楹联文化的熏陶,楹联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浅唱低吟中厚积


厚积才能薄发。我校除坚持开放校图书室外,还让每个班级设立一个图书角,通过开展“献一本好书”等活动,使各中队图书角都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供学生阅读。漂亮的书柜里放上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好书。下课,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走进它,走进微型图书馆,徜徉其中。同时,鼓励同学们到市流动图书馆办借书卡,开拓读书阵地,丰富积累。

周一午后,暖阳下。静悄悄的教室里,一个个孩子各自捧着心爱的书,惬意地阅读。偶尔,有几声轻轻的笑语,几声鸟儿的脆鸣。风儿也有好的心情,摇曳着树叶浅唱低吟……此时,师生们正在享受午间阅读,精致雅典的校园里,醉在馥郁的书香里。

为了楹联教学的扎实开展,我们将这一特色进一步具体为“楹联进课堂”,即将楹联列入学校课程,每周一节楹联课,从时间上保证楹联教学的正常进行。每天语文课前预备铃响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诵读对联,每天诵读时间的保证,日复一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并鼓励学生从诗中找出对联,赏析对联。学期末,教导处还进行各年级学生诗联的考核工作。


三、随风潜入中习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第一次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入《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既遵从语文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时能穿插谜语,把对联纳入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

楹联进校,师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师生思想因楹联而深刻。学生有了表达思想的儒语。春游,流连于公园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诗句脱口而出;被老师表扬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谦逊表露无遗。文以载道,学生在咀嚼中体悟,从体悟中吸收,举手投足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学习上潜心思考的多了,交往中主动宽容的多了,家庭中体贴孝敬的也多了。对联,像氧气一样慢慢浸润孩子的心扉,传统文化给他们注入的是富有灵魂的血液。

当传统文化给学生带来“实惠”的时候,我校教师同样也受到 “滋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倡导师生运用对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方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提高学习写作楹联的能力。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用“樟树蓬勃四季;暗香馥郁百家”形容樟树的特点。《霍金》一课“凯勒顽强名宇内;霍金坚毅感人间”一联高度概括了霍金的精神。《詹天佑》一文的内容凝练成“辟地开山修铁路;扬眉吐气显国威”一联。教师解读教材时,开始更有了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面对学生时,不再只盯着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作业;与同事、领导相处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和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可以说,老师们在选择对联,选择经典的同时,也选择了一种特有的成长方式。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的形体在它们的大小和形式上都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都说明对联,集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于一身。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结的产物,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好载体。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在《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的序言中说:“不管是谁……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周汝昌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对联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了。

对联,其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创作者要想达到此效果必须对语言进行精炼地概括与表达,对联的创作是对语言精琢细磨、认真提炼的过程。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现一定的材料,提供一定的生活场景,给学生提供作对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又是对学生的思维、应变以及语言进行训练的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开始迁移与深化。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语言整合并尝试着进行语言的创作,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感受,丰富学生的自主体验,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外,对联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是生活语言的高度凝练。在课堂中运用对联,又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与整合,利于学生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下提升自身运用语言的欲望,加深对祖国语言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楹联是根,是基,也是南小师生共同探索与徜徉的艺术世界。楹联进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慢慢浸润、提升。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经典教育学校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