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吸引游人,2004年,有关方面曾在巷口建了一座仿古门楼,正对现在的府西街,并且配上对联,上联书写“大宅生辉,纵览大观呈旧俗”,下联书写“古都焕彩,喜听古调唱新声”,门额上书写“甘家大院”四个绿色大字。乍看有模有样,仔细一琢磨,问题来了。
因为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它不仅要求语句对偶,更要求声调相协,特别针对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声调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上联的末尾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字。如果把上联末尾的仄声字比做男子,那么,下联末尾的平声字就是女子,只有一男配一女,声调才能显得和谐统一。
对照甘家大院的门楼对联就会发现,上联的末尾字是“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俗”的读音是su(读第二声,阳平),是平声字;而下联的末尾字是“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它的读音是sheng(读第一声,阴平),也是平声字。这就相当于“俗”与“声”是两个女子,她们如何能配对呢?硬要将其搭配在一起,只能是病态的“同性恋”。
由此想到,在2005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几十家电视台以春联贺喜时,别的对联都很好,只有江苏电视台与浙江电视台联合创作的春联受到质疑。原联是这样写的:“品龙井茶,听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江南丝竹的“竹”字的读音是zhu(读第二声,阳平),是平声字,与之对应的“林”字的读音是lin(读第二声,阳平),也是平声字,由于两个平声字都在句尾,显然,这也是“同性恋”。
问题在于,江苏与浙江同为文化大省,南京、杭州又有“楹联之都”的美誉,能为甘家大院写对联的人,能为江苏台与浙江台写对联的人,肯定是写作对联的行家里手,怎么不懂得上联末尾不能用平声字的“铁的纪律”呢?
答案只有一个,有人还不习惯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四声法则,他们还停留在古汉语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四声法则上。
其实,自从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来,“入声字”已经不复存在。比如,国家的“国”、爆竹的“竹”、风俗的“俗”、道德的“德”、楼阁的“阁”等入声字,早在1957年左右就被改为平声字了,50多年过去,现代汉语中早已没有“入声字”一说。
这样,“大宅生辉,纵览大观呈旧俗”以及“品龙井茶,听江南丝竹”这样带有“同性恋”性质的上联自然属于不合格。硬要称其是对联的话,那就是汉语出现了双重标准。
因此,写作对联时,就文字读音而言,必须与时俱进,以普通话为准。比如,现在的甘熙故居后门有副对联就写得不错:戏曲世家光海内;书香门第誉江南。上联声调为: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声调为:平平平仄仄平平。不但内容准确,而且音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