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文化底蕴深厚,在很久以前就有对联使用。朱碌科镇杨杖子村北台子村民组一石质钟楼,上镌刻有一副对联,联语为“击磬焚香存诚意;敲钟闻声起正心”。此钟楼建成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9年),这是建平人早期使用对联的实证。为了弘扬楹联这一传统文化,有楹联爱好者专门编辑出版了《建平民俗对联》,收入流传在建平地区的对联四千多副。特别是近年来,建平县对联使用更为广泛普遍。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鲜红喜庆的对联,为节日增添许多热烈的气氛与喜气。每年腊月,市场会出现大量销售对联的铺面,红红火火,热闹非凡,成为春节的前奏和独特风景。
除春联外,对联在建平县的其他领域使用颇多。如出生时以联贺喜,结婚时以联志庆,寿诞时以联祝颂,辞世时以联哀挽,乔迁时以联增加喜气,节庆时以联装点门楣,开业时以联烘托气氛,交际时以联会友增谊等等。
为积极打造文化建平,建设文化大县,建平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于2006年决定争创中国楹联文化县,并将争创中国楹联文化县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岗位责任制。县委提出争创中国楹联文化县目标后,责成县委宣传部具体负责争创工作。县委宣传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细化任务,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县文联、县楹联学会全力投入,使争创中国楹联文化县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
一是夯实群众基础,创建楹联县活动深入人心。到2007年底,全县现已发展楹联学会会员513人,其中市楹联家协会会员78名,省级会员36名,国家级楹联学会会员8名。县楹联学会先后在青松岭乡、青峰山镇、白山乡、深井镇、红山街道建立5个基层分会和县博爱学校、县职教中心、县第二中学3个楹联教育基地校。在红山街道办事处黎明社区建立了普及楹联知识基地,社区居民学习楹联、创作楹联、应用楹联的热情高涨。
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工作成绩斐然。县楹联学会狠抓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争创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具体工作中,学会班子成员戮力同心,团结务实,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先后参加了二十多个省、市、县组织的楹联赛事活动三十余次,截止2008年初,获省内外全国性征联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26人(次)、优秀创作奖37人(次),入围作品132副,参与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获奖之丰,在省内均处领先地位。
三是楹联活动丰富多彩,成果显著。县楹联事业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联赛等活动,先后举办了“交警杯”“烟草杯”“妇幼保健杯”“元盛杯”“婚育新风进万家”“清廉在我心中”等大型赛事活动二十多次;配合全县的“肉羊节”“杂粮节”“城乡共建”等大型经济、文化活动,举办了多种楹联活动;同时利用各大节庆,组织新春楹联下乡等活动;2007年9月举办了 “女神杯”牛河梁红山文化海内外征联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2938件,最终评出获奖作品56件,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40名;编辑出版了楹联作品集《清廉在我心中》《红山联韵》。为给楹联创作者搭建发表作品的平台,县楹联学会创办了《建平楹联》简报,在建平政务网站“红山论坛”中开辟了 “红山联韵”版块。
同时,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楹联学会共同组织,在县城中心繁华地段的26家临街店铺建立了楹联一条街,由本地楹联家撰联、书法家书写,分批进行悬挂,成为建平县特色文化发展的一道亮丽景观。2007年11月,建平县成功争创“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楹联学会向建平县颁发了“中国楹联文化县”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