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礼奉有南北;
贤训家风无古今。
此为第四届上海春联大会“辛丑贺春”征联获三等奖联,作者是福建黄瑞民先生,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卫东先生书。
这副对联纳入春联之中,似乎不够贴切。从联中看不到春的气息,也没有年的味道。我以为写春联首先要达到两个基本要点:切题(迎春)、得体(接福)。换言之,即一是绘春色——赞春,二是添福气——祈福。如果将此联看作是一副格言联,还是不错的。
联中“礼奉”一词不常用,意思同“礼敬”。即以合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后汉书·班超传》:“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三国魏曹植《告咎文》:“礼敬川岳,祇肃百神。”
全联运用了互文手法,我们在“春联欣赏之四”提到过。依据互文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全联的大意:世俗礼奉、贤训家风,从空间来说,涉及到东西南北;从时间上来看,关联着古往今来。
按照对联的平仄规律——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我们可以判断出此联用的是新声韵。上联中的第二字“俗”,按普通话的声调是阳平,属于平声,因为处于第四字和第六字的“奉”“南”,分别是仄声和平声。这样上联的二四六字依次是“平仄平”,而下联相对应处的字“训”“风”“古”依次是“仄平仄”,正好是相对。
那么这一副“春联特色”不明显的对联为何能获得等级奖呢?我猜测这和联中的嵌名有关。
如果我们不仔细看,也许会忽略了其中的嵌字手法。这是上海的征联活动,而这副联中有“奉贤”两字。
奉贤区,隶属于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端,位于上海南部。
据说其名是“崇奉贤人”之意,源于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是吴(今常熟)人,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人,人称“南方夫子”。相传,他曾来奉贤讲过学。后世为纪念这位贤人,曾在城中城隍庙旁为他建了言子祠,之后建县时,便用了“奉贤”之名。
奉贤区文化积淀丰富多样,其中以庄行家训、新寺赵氏家训、头桥周氏家训等为代表的十五种家规家训,是奉贤留存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贤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出,此联在弘扬“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贤文化”思想传统,也是在推动“敬贤、学贤、齐贤”文明风尚的形成。
倡导“好家训好家风”活动,利国利民,两行文字也能为此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