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在归州古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建成屈原祠,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对屈原祠进行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元至正二年(1342年),知州密儿哈吗倡导重修,于第三年建成新祠。密儿哈吗提议改名为“清烈公庙”,请湖广行省儒学提举黄清老作《清烈公庙记》。
明、清期间,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多次维修。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州王景阳、雍正十一年(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李火斤,相继对清烈公祠进行维修。
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工程,库区水位升高,清烈公祠迁住距县城三公里的向家坪。按原貌重建,更名为屈原祠。2006年,因三峡工程建设,屈原祠再次迁往秭归新县城凤凰山,于2010年6月完成迁建并对游客开放。新建的屈原祠背倚凤凰山,面对三峡大坝,由山门、前殿、南北碑廊、南北展厅、正殿、屈原墓等组成。2017年11月,秭归屈原祠获“中华建筑文化奖”。
在宜昌的风景名胜中,秭归屈原祠应该是最富文化元素和最具文化品位的。祠内建筑多悬挂有对联,笔者试对秭归屈原祠的对联作些赏析。
前殿门联
(李白)
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此联位于前殿大门处,落款为“襄阳王树人书”。匾额题“天地齐光”。
此联摘自李白《江上吟》的七、八两句。《江上吟》又作《江上游》,是李白三四十岁时客游江夏时所作。诗中李白将“楚王台榭”与“屈平辞赋”进行了对比,其意不言自明。“楚王台榭”当年虽然豪奢华美,可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屈平辞赋”跨越千年时空后,仍在激励着那些心系家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仍为人民所传播和吟诵,屈子的文章和他的爱国精神一起,可与日月同辉。
除了联律上不太符合要求外,这副集句联在对仗上非常工整,尤其是“辞赋”、“台榭”、“日月”、“山丘”等四个并列结构的联合词对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联意用于屈原祠也很贴切,通过屈平与楚王形成的高洁与腐朽、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突显了屈原的文章及其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南碑廊门联
(郭沫若)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这是一副集句联,作者是郭沫若。匾额题“逸响伟辞”。
联中四个分句皆集自《离骚》。原句分别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此集句联为六六句式。两个分句虽都为六个字,但其内部结构却并不一样,联意上的变化,打破了形式上的雷同和呆板。对仗方面,除“裳”和“御”、“蕙”和“观”的词性不同外,其它地方都能较好地对仗。尤其是名词“芙蓉”对“云霓”、虚词“以”对“而”、“之”对“乎”、数量词“百亩”对“四方”,使对仗工整程度大为提升。作为难度很大的集句联而言,极其难得。
对于屈原这个人物,郭沫若应该有着特殊的情感。1941年端午节,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1942年元月,郭沫若用十天时间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自元月24日起在《中央日报》连载,4月2日起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当时曾引起巨大轰动。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被公认为是他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北碑廊门联
(边贡)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此联摘自明代边贡《午日观竞渡》诗。原诗为:“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该诗通过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抒发了诗人的感怀。
诗人边贡(1476 --1532),字廷实,道号华泉子,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是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弘治朝,边贡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夺丞。正德朝,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边贡志操耿介,不善奉迎,被外放为河南卫辉知府,又改授湖北荆州知府。
荆州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是屈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宦途坎坷,令边贡对“屈子冤魂”产生了共鸣,对屈原的情怀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午日观竞渡》不知是否作于边贡任职荆州时期。后来,边贡丁忧期满,起为河南提学副使,他视察府州县学,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写下了《筑桥怨》《牵夫谣》等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想来与屈子的激励和影响不无关系吧。
“楚乡遗俗至今留”,这句诗放在现在来看,依然是适用的。屈原祠内,建有“端午习俗馆”,馆门镌有隶书对联:“古粽佳茗称益智;白艾春色善驱邪。”此联不知何人所撰。对联中写到的端午包粽子、挂艾草的遗俗,至今仍在荆楚大地流传。
南展厅门联
(李元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此联位于南面展厅门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李元度。
上联中“上官吏”,见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一般认为,上官大夫就是靳尚,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即持这种观点。《汉书·古今人表》则认为不是同一人,上官大夫列五等,靳尚列七等。“三户仅存”化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下联“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亦出自《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屈原高度评价。
一起认识下此联作者。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县人。清道光举人,曾为曾国藩幕僚,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等。《平江县志》评其人:“雅善诗对,性诙谐,乡里至今流传其轶闻趣事甚多”。同为湖南平江人的李锐,这样评价李元度的诗文:诗境雄奇、胸次高旷、感情悃挚、生活面广。
汨罗的屈子祠,也有李元度题联:“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胡静怡在《三湘联坛点将录•李元度》一文中,特地提及此联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北展厅门联
(谭光沛)
鹤唳三霄,唤醒无边日月;
鹏飞万里,收回绝妙诗歌。
此联位于屈原祠北展厅,由谭光沛撰并书。
此联采用四六句式。上联的“鹤”,让人想到屈原行吟泽畔的孤独身影。“唤醒”写出了屈原诗歌对楚国执政者和世人的警醒和呼唤,让人不由想到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对仗方面,动物词“鹤”对“鹏”、数量词“三霄”对“万里”、动补词组“唤醒”对“收回”,皆见用心。另外,“无”与“绝”,皆兼有数词义,亦可视为数词相对。
作者谭光沛1919年出生在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谭光沛自幼读过九年私塾,长大后务农、做篾器,是地道的农民。农耕之余,他对先祖屈原的崇拜之情从未减淡。1982年,时年63岁的谭光沛“心血来潮”,他请来杜青山、徐正端、徐宏章等一批长年坚持骚体诗创作的诗友,倡导恢复“三闾骚坛诗社”。“消失”了近百年的骚坛诗社,重新举起了诗歌的火炬。谭光沛被推举为第一届社长。在他任社长期间,骚坛诗社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诗社”。
正殿门联
(赵朴初)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此联位于屈原祠正殿。落款为“赵朴初敬撰并书”。
“气吐虹霓”,出自元代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有一日功成,功成名遂,那时节耀武扬威,云路鹏程九万里,气吐虹霓,志逞风雷。”“修能”指杰出的才能或施展才能,出自《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联中的《天问》《九章》《离骚》皆为屈原的作品名称。在嵌作品名的基础上,对联做到了联律和谐、对仗工整、气脉流畅,前后衔接自然。此联采用了五四七句式。整联用语简净,境界宏阔,格调雄劲。
此联作者赵朴初,自称无尽意居士,安徽太湖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著有《滴水集》《片石集》《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文集》等。他曾为陈毅故居、北京潭柘寺、上海龙华寺、合肥明教寺、峨眉山清音阁、汕头青云禅寺、福州李叔同纪念馆等多地风景名胜和佛教胜地题联。
除上述对联外,屈原祠内其它地方还有一些对联。比如屈原墓联:“汩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岫,万世流芳”。又如江渎庙门联:“天目神奇,洞察风云辨善恶;江神显赫,透明肝胆净尘氛。”又如非遗传承馆门联:“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不予一一赏析。
综合来看,秭归屈原祠的对联形式多样。从对联内容上看,既有李白、边贡等古人对联,也有郭沫若、赵朴初等今人对联;既有摘句或集句联,又有原创对联;既有名家对联,也有草根对联。从书写形式上看,既有篆书、隶书,又有形书、草书。这些体现出了设计者古今相承、包容并举、多元化并存的布局理念。秭归屈原祠的这些对联,对于参观者从不同维度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屈原、解读屈原、传承屈原精神,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21年3月下旬于长阳龙舟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