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是公元前一二〇年,汉武帝在周、秦皇家沼池的基础上扩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人工湖泊,其作用是训练水师。昆明池两岸刻置牛郎、织女雕像隔“天河”遥遥相望。这一处牛郎织女传说纪念地迄今已存在两千余年,在昆明池原址重新开挖建成的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盛大开园。
当时应朋友之邀组织联友为昆明池七夕公园撰联多副,后来这些对联是否悬挂一直未去看过。某日得暇决计去看个究竟。昆明池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鱼斗路,我先乘三号地铁到鱼化寨站,转乘公交西行二十分钟,便来到了昆明池七夕公园北门。
七夕湖岸有一块硕大的自然景石“昆明石”,正面雕刻有“昆明池”三个隶书大字,背面镌刻着《昆明池赋》,成为公园里的一处标志性景观。七夕湖为七夕公园的主景,沿着一道曲形回环进入湖面,便看到了风雨廊桥顶端的留仙亭,北柱悬联:
羽人曳帔乘风舞;
骚客吟诗携酒来。
虽未署名,我自知为联友张斌礼所撰。
穿行到留仙亭另一端,发现南柱也悬有一联:
莫慕裙飞张彩翼;
犹知风过有余香。
此联为笔者所撰。
留仙亭的名字与汉宫宠妃赵飞燕的留仙裙相关。“留仙”出自赵飞燕“留仙裙”典故。民间传说,西汉的皇后赵飞燕穿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把她吹到空中,宫女慌忙追赶抓住她的裙角,赵飞燕的裙子被捏出褶皱,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其名曰“留仙裙”。
行过一段长长的湖中曲桥便来到落雁亭,南柱有联,系诗友周谊平所撰:
坐看绮霞流绚烂;
恍闻紫塞响琵琶。
王昭君被称为落雁,典故出自昭君出塞。因赴匈奴和亲途中,昭君在马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的美女,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到“落雁”的代称。
出落雁亭回望北面柱上亦有联:
次第落花风片片;
殷勤掠水雁双双。
这一副不知何人所撰。
昆明池岸边有成片仿古建筑,其中一座是迎风亭,亭柱镌刻的楹联也是笔者所撰:
至爱长留秋水里;
相逢尽在不言中。
说的是真正的爱情长存于秋天的昆明池,以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情景。离亭不远便有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云端之上的雕塑《鹊桥仙》。织女在明月朗照的云端之上,牛郎带着一双儿女牵着老牛踏鹊桥而来,脉脉含情。
另一副是笔者所撰的向月亭联:
相望长依银汉守;
别离只待鹊桥归。
说的是牛郎织女为银河所阻隔,长年相守,等待一年一度的七夕到来登鹊桥相会。七夕公园中的鹊桥从桥洞到台阶的数量都以七的倍数计量,设计了七组不同的喜鹊造型,赋予喜相逢、喜上眉梢、喜报三元、比翼双飞和鹊桥相会等寓意。
在昆明池南岸的披星亭有张志春撰的联:
经年渡口望银汉;
此夕星光照鹊桥。
仍然说的是七夕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轶事。
由于七夕湖仅仅恢复了昆明池的一小部分,牛郎织女石像并未包含其中。出七夕公园后有兴趣的游客还应寻访一下牛郎织女汉代石刻。好在相隔不远,织女石像就在斗门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占地十亩的石婆庙里,仿古大门两侧对联是:
金梭穿机杼,巧织世上锦绣;
银河渡鹊桥,缔结人间姻缘。
前院有玉皇大殿,东西两边各有菩萨殿和龙王殿。从后院正中的文物保护碑得知,牛郎织女石刻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殿为织女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大宏伟,甚为壮观。大殿两边木柱上贴着一副楹联:
王母在瑶池灵光祭善恶;
玉帝坐天宫慧眼观贤愚。
贴在织女殿不言织女,却大谈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的法力无边,到底是颂织女还是气织女?平仄对仗也差,感觉这副对联贴在织女殿很不合适。
据记载,人们对昆明池边牛郎织女两石雕顶礼膜拜始于唐代。昆明池从兴盛到衰落,从湖泊到农田,跨越了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近两千年历史,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继续在西安水系治理、涵养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旅游休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