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天拄地两行字;
纳古涵今一副联。
蒋有泉 撰/孟繁锦 书
这副出自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先生之手的“论对联”题撰,隽永铿锵,出语天然,用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了对联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社会价值,流露出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
笔者认为此联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落笔精准、气势雄浑
《二十四诗品》之第一即是“雄浑”,其描述如下: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意思是说,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层描写,把控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此论虽然是说诗,但诗联相通,联亦当如此。
▲本文作者傅海青与蒋有泉先生
上联“撑天拄地两行字”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两行文字的大美,仿佛让读者看到了竖排的两行文字屹立于天地之间。此言看似有些夸张,但却是人们伫立楹柱之前,凝神静气一字一句品读联语时的真实感受。“文”,可以与天地并生而不朽。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对联”属于“文”,而且是雅俗共赏、历久弥新之“文”。蒋有泉先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对联文化”与“天地”的关系。以“撑天拄地”来凸显对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和杰出贡献,可谓雄浑豪迈,充分展现了当代联坛领军人的大视野、大气魄。
“撑天拄地”的涵义远不止这些。“天”是否还可以理解为上层建筑,理解为当下党和国家提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地”是否可以理解为经济基础,理解为祖国广袤 的民间沃土。对联既是庙堂文学也是街巷文学,既是文人文学亦是民间文学,既是书面文学也是口头文学,既可以写到飘扬的党旗上,也可以贴进寻常百姓家,何尝不是一种“撑天拄地”的文学样式呢?
▲在首届“对联中国”电视大赛上,蒋有泉先生作评委
下联“纳古涵今”说出了对联的主要特点:概括力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简短的两行文字里表达丰厚的内容。对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活应用,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世间万事万物均可入联。如:古之皇宫禁苑、名胜园林、政务衙署、书院学堂,今之党政机关、城镇乡村、商店铺面、学校考场,古往今来之节日喜庆、婚寿贺赠、缅亡悼挽、商业开张,送旧迎新、集会品题等。对联文化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广阔性和社会的全面性,为化育和传承伟大的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撑天拄地”“纳古涵今”既是对对联艺术性的概括又是对对联文学性、实用性的揭示,既切题准确而又不失飘逸洒脱。
▲明德尚行(蒋有泉 书)
二、对仗工稳、形象生动
上联纵览辽阔无边的空间,下联则纵贯古今千年。撑天、拄地,自对。纳古、涵今,自对。两行字、一副联,数量词对。“两行字”可以是对偶句、对仗句,“一副联”则必须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上下联形成了一种递进关系。
上联是广角镜头,用“航拍”全景式展现大美两行字,下联则是精彩聚焦,纳古涵今后将文辞精华浓缩成一副联。于是乎,镜头定格在名胜景区的楹柱上,庠序学馆的大门前,乡间百姓家的柴扉旁……对联纵贯时空又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紧密的链接,表达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姓氏从天地;德名贯古今。
(楹联书法:蒋有泉 国画创作:孟 争)
三、言辞简短、思想深邃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对联正因为其简短,朗朗上口才得以广泛流传,七言联则是应用面最广的对联形式。前述联语,短短十四个字准确表达了蒋有泉先生大力倡导的“大楹联”理念:楹联文化是民族的魂,是国家的根,楹联文化是基础文化,是全民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的论断,并非自诩标高。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的蒋有泉先生,以他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对诗联辞赋的高度感知,将自己的精准判断幻化为传世联句,大大提升了对联文学地位的同时,更增强了楹联人的文化自信。
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这副对联时,可以扬眉吐气,如黄钟大吕,浩气冲天矣!
▲2019年6期《对联》杂志联墨插页
▲卧石听泉(蒋有泉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