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挽老秀才周沛然
文师瓯北,诗衍江西,秀句写春心,仅有声名光邑乘;
直如史鱼,鲠如汲黯,长才无媚骨,故宜憔悴哭斯人。
作者简介
姚敏,生卒不详,江西乐平人,一生以教书为业,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饶州芝阳师范任教。曾任原江西五中、十中语文教师。向有“赣北才子”之称。系原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姚公骞之父。
注 释
1、瓯北: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多种,是文史考订大家。
2、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宋末,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宗“一祖三宗”之说,即“祖”杜甫,“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3、邑乘:县志、地方志。
4、史鱼,也作史䲡,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据西汉·孔安国《孔子家语·困誓》载: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有才,灵公不任用;弥子瑕无德,灵公反而用之。史鱼多次进谏,用蘧伯玉,罢弥子瑕,但灵公不听。史鱼将生病将死的时候,他给儿子留下遗命:“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灵公来吊唁史鱼时,见到尸体陈放于窗下,“怪而问焉”。其子如实以搞,灵公愕然失色,说:“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以上礼殡之。回宫后,灵公马上采纳了史鱼的“尸谏”,进蘧伯玉,远弥子瑕。孔子闻听此事后,感慨道:“古之烈谏之者,死者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也,不可谓直乎?”
5、汲黯(?-前112),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汉景帝时因为父荫任太子洗马。汉武帝时期,初为谒者,后来出京做官为东海太守,有政绩。被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
注 释
周沛然,生卒年不详,江西鄱阳县人。与民国时期本县县长姜伯彰是同榜秀才,鄱阳镇激扬小学教员。
有一则关于周沛然的轶事:1944年,曾任县长、现任国民党党史纂修的姜伯彰六十岁,姜伯彰的一生从教的哥哥姜伯彬七十岁,兄弟共备寿筵,亲友、门生的贺联挂满一屋子。周沛然平素不与官僚来往,但老同学的花甲之喜,人可以不到场,贺联还是要的。周沛然构思了一副七言短联:
文章共与稀龄老;
信史都随花甲新。
姜伯彰读到此联,上比写兄,下比写弟,分别嵌入两兄弟的字(姜伯彬字文暄,姜伯彰字信暄)、寿龄、职业,推为最佳。于是迅速撤下中堂联,换上周沛然的。一时士林传为佳话。
我看此联,很有标本意义。古人写诗,很少选择“老”与“新”直接对仗,或许是这样容易写得刻板。但也并非绝无仅有:
存五千篇吟笔老,加三百户赞书新。(宋·刘克庄《立春》)
鸟声催得青春老,花气浑忘白发新。(宋·李彭《竹间》)
今人的对联,也找到两例:
江山不共时光老;诗笔常同世纪新。(谭绪管,载《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06年第6期第39页)
河山不共时光老;天地常同世纪新。(王永祝,载《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07年第3期第28页)
从对仗技巧看,都无法与周沛然相比。
回到姚敏的挽联。此联走的也是“拉人作衬”的路数。上联说他“文师瓯北,诗衍江西”,用赵翼、黄庭坚来概括周沛然的诗文,评价还是很高的。“秀句写春心”,因资料散佚,无法知晓周沛然的诗集叫《春心集》,还是他的代表作有“春心句”,“仅有声名光邑乘”,说的是大实话。周沛然名不出县,文不传世,我在《民国鄱阳县志稿》中没有找到周沛然的文字。幸好有个叫萧仲粟的九旬老人,能口述周沛然“老、新”一联,被鄱阳地方文史工作者陈孟庆记录并传颂开来。下联的中心意思是“长才无媚骨”。按理说,凭周沛然与姜伯彰的关系,要出仕是很容易遂愿的。但纵观历朝历代,总会有一些颇有几分傲骨的文人,耻于与溜须拍马者为伍,最后落得穷愁潦倒,举步维艰的境地。“古来材大难为用”,挽联作者因此倍感唏嘘。陈孟庆点评此联:“仰慕中有惋惜,哀伤中有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