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他的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是少有的全才。下面我们欣赏一下王维诗词中的一些精妙联句。
1、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这是《送杨长史赴果州》中的颔联,此诗是王维的晚年作品,为送别友人杨济入蜀而作。意思是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这两句,一为空间,一为时间,真切具体地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艺术上的成熟,王维晚年的作品审美选择更加入妙,点染更加出人意料之外。联句结构、词性工整,小类对应,更是用数目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全避开了送别俗套,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写出来,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
2、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
这是《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 》中的联句。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联句虽然短小,但用到典故。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出自《山居秋暝》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一二句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三四句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诗句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秋山晚景是幽静,浣女渔舟是喧哗。这两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这首山水名篇,通篇都是比兴,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出自《过香积寺》 。这两句意思是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这是写游览的联,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联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古木”一联远写,“泉声”一联近写,远近相宜,构思奇妙、炼字精巧,章法、句法、字法皆为奇秀。尤其是“咽”、“冷”二字,妙极入神,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两个联句实为写景的佳句。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终南别业》,这首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联句意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此句为诗中的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二句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同时也升华了境界,其一是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其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如果用这种境界来看待生活,处处会有活路的。联句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6、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出自《渭川田家》 ,这首诗是一幅田园画。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这两句意思是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句写在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他来到田野上,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开始休眠,找到自己的归宿。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联句词性相当,结构对应,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出自《观猎》。联句句意很明了,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锐的鹰眼;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轻”而绝无滞碍,联句体物极为精细。“枯”和“尽” 、“疾”和“轻”,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表达猎人的意态与豪情。 “鹰眼疾”、“马蹄轻”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联句意脉相承,遒劲有力,诗味隽永。
8、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出自《送邢桂州》。这是一首送别诗。句意是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此联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一落一来,一白一青,形成了对比;江湖和天地皆为并列词组,用词炼句一丝不苟,十分切合,今人只怕不能及。既是送别,下了如此笔墨大力渲染景物,大气中又见迷茫,可见作者的复杂心态。“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9、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出自《画》 。诗句由两个联句组成,实不多见。句意是: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整联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距离产生了美,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因此接下来看到的则是活水了,源头活水本是“动境”,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我们的眼中,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春去花还在,联句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尽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联句远近交替,有无相应,动静相融,来去无伤,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不断想起。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一切的美丽来自梦想,来自画中的虚幻,山水之美与其带来的快乐,在诗情画意中得到永恒,是此联作的的真意。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使至塞上》。意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这两句写景,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显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11、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出自《送梓州李使君》。是说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一夜雨,一作“一半雨”。树杪指树梢。联句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山中、树杪相对,一夜雨、百重泉在字节、数字上密切相应连接紧凑,天然工巧。实乃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