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工部祠门上一副楹联就不得不被提及。这就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昔日所提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工部祠门柱上的楹联
何绍基是清代的诗人和书法家。书法尤著名于世。书法自秦汉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而关于他的书法作品,其中对联特多,而这些对联不是一般应酬之作,多是有感于当时情景而直抒胸臆,书作着力,书艺很高,被誉为“书联圣手”。
比如这对“人日联”就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锦水”是哪里?“人日”又是什么日子?“我”是谁?从何而来?我以前来过吗?为什么说“归来”?这一连串的问题不禁迎面而来,那么,就让我们逆光阴而上,去追溯一百多年前的这段历程吧。
咸丰四年(1854年)年初,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进四川南充)主考。考试结束后,他打点行装,返回成都。按照当地习俗,他在正月初七这天来到草堂吊唁“诗圣”杜甫,在草堂题写了这幅对联。
而联中所说的锦水,就是传说中的浣花溪,也正是杜甫草堂的坐落地。
成都浣花溪
有清一代,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他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偶为小篆,而每一种书体他都努力研习,所以,他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他的书法往往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
楹联朱墨拓联
在这幅楹联里,字内结构空旷而不松散,疏懒而不倦怠,似是行云流水却饱含金石之力,整体浸润出一种清刚之气。联末署款“道州何绍基”,铃朱文“何绍基印”、白文“子贞”二印。
据说,何绍基写字的时候,其书雄而峭拔,行书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而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他一生勤学苦练,到了晚年也未尝一日稍懈,对于《张黑女碑》之类的学之尤勤,反复临幕不下百遍。他自称,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濡矣。”
也证实此,何氏独创的“回腕法”,是形成何氏书风的一大特点,也是他正视自己、超越现实的充分体现。正如他在跋语中所述,他在临写黑女碑时,全身用力和高度集中,还未临到一半,已是汗流浃背。因此他自付,古人写字不可能这样费劲,必定是凭着天生的腕力而自然运笔。在苏东坡“把笔无定法”的启发下,通过不断摸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回腕法。
再回头来看此联联语,何绍基用“公”、“我”相对,不经意间就表达了一个小迷弟对若干年前自己偶像的万千推崇。现在想想,正月初七的成都,正是春天的脚步慢慢接近的时候。天气仍有带着薄雾的寒凉,草叶儿尚未染上绿色,人们在春节的氛围里,感受着人类最初的旷达悠远,何绍基在“人日”的祭祀中,挽袖提笔,落笔再拜,向李唐的杜甫,也向人类亘古的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