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杨旭 ‖ 丹青里的诗意

杨旭 ‖ 丹青里的诗意

2022-06-27 22:31:34杨旭联斋 0条评论

孟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脉昌盛的地方,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此重叠交汇,夏称孟涂国,周初称“盟”称“向”。一部厚厚的孟州史,亦是一部厚厚的文学史,更是一部厚厚的艺术家传记史。历代人才辈出,浩浩瀚瀚,波澜壮阔,息夫躬、韩会、韩愈、韩云卿、韩昶、李守贞、德徽、薛所蕴、王珻、刘国玺……文学艺术家多不胜数,让孟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染着文脉的蕴蓄。孟州,自古成了文人墨客心灵向往的圣地,历代踏寻韩愈文豪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我本一介凡夫俗子,也曾动过文学梦,总也弄不出像样的文字来,一直做着文学青年队伍里的南郭先生。仿佛世间缘分皆有定数,有幸在数年前结识了孟州著名书画家杨正温先生,长我四十载,虽未谋面,却频频鸿雁传书,谈艺术、话文学,一来二往,通心通性,成了忘年交的心灵知己。


图片


先生生于倭灾之年,襁褓里就流离失所;九岁就读于火神破庙中,朝吟暮诵,不禁欣喜;稍大就弃学从农,耘耕田亩;遂又从工为徒,糊口养家;弱冠之后做了乡村民办教师,开启了为其一生的粉笔教鞭生涯。先生谋生立业,尽尝人世百态冷暖,犁耧锄耙,缝补浆洗,木作锻打,泥师瓦匠,无所不操,无所不能,世事变故,五味俱全。“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难和挫折,往往总是成大事者的阶梯。先生用人生的酸辣体悟,觅得砥节励行之道,修炼成人生的精神财富,成了他退休后开启艺术追求的沃土与根基,也是他走向艺术成功的前奏与序幕。


图片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与收获。艺术的大成就,都不会是一时之兴趣,一时之努力。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着长长的溯源性,先生少时就萌生书画之爱好,放牛间余常寻“滑石块”在树荫下涂鸦花花草草,五十年代正式入涉书画创作,闲暇之余就描摹颜柳欧赵书帖,勾临芥子画谱,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文革”中,抄写大小字报,书刷横竖标语,绘制领袖画像,亦工笔,亦写意,亦油彩,亦炭条,整日忙得不亦乐乎,练就了一手过硬基本功。改革开放后,又授业于李刚田先生门下,全面系统学习书画相关知识,深研书法真理。花甲退休,闲暇充丰,心无旁骛,四门不出,谢绝各种不必要的社交,如一匹脱缰骁驰草原的“黑马”,一心捣鼓自己的书画来,曦游画海,暮探书山,如痴如醉,不能自己,在书画世界里为自己筑造一方“世外桃源”。从书法,入绘画,到诗词曲赋楹联创作,一路虔诚,一路求索,夜榻不息,茗碗不沾,缠绵中热恋着书画,如同着了迷的恋爱中小伙儿,总想打动书画的芳心真谛。一间创作斗室,窄仄无比,书籍字画塞满案头墙角,挥毫泼墨时总无处下脚;却又无比的阔大,舞文弄墨的世界里,可沐月浴日,听鸟鸣,闻花香,饮泉茗,习春风,熔古铸今,幻化心魂。孜孜以求,默默探索,渐臻妙境,心愫向往的是一种天籁之音,一种大雅之境,笔情墨趣之间,总能涌动着纯真的精神蕴涵,依任思索的大气磅礴,不染半点红尘的物欲与铜臭;形随于心,笔寄于意,作品便无丝毫火气、霸气、躁气,也不会沾染上娇气、妖气、胭脂气,总能蕴透出一股书卷气、清雅气。书为心画,看似无欲无求,正是书画艺术家内心情性使然,也正是上下求索的超脱境界或高妙之处。


图片


缘于爱好兴趣,近年来先后拜读过数百篇先生创作的诗词楹联曲赋作品。《题菊蟹图》《游云台山》《长夜敲诗》《四季拾韵》等,读来诗意盎然,雅趣横生,妙不可言。《中秋寄语长女》《生涯半百志感》《忆母亲》《无题》等,情感真挚,温纯优雅,让人心生柔情,催人泪涌。数千言的《中华书法赋》,洋洋洒洒,论研书道,博古通今,言简意邃,文采飞扬,让人叹为观止。细细品学先生文学佳作,如品甘露,如临清风,不管是在多么喧嚣环境里,亦或浮躁心境下,总能让人顿然平静下来,一路沿着优雅诗境诗韵,跳跃在平平仄仄里,襟怀澄澈,尘虑消解,慰藉心灵。先生的诗词作品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是围绕书画艺术的相关话题,一类是围绕生活的记事感赋。前者重在谈艺论道说理,后者重在抒情述事写人。或五律七绝,或古风旧赋,或填词题跋,或抒情言志,或论理说道,由感而发,执笔成句,且合辙押韵,对仗工稳,格律严谨,总能妙趣天成。这需要厚实的诗外功夫,先生少年中年生活困苦,积淀了丰厚的人生阅历,家乡的历史文化,婚丧嫁娶,习俗家风,春种秋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一直笼罩着他生存的空间,丰富的创作素材,厚积薄发,总能信手拈来。宽广博大的孟州大地,给予他的不只是物质需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馈赠与熏陶,长期的耳濡目染,潜在意识里形成了他不取悦于世俗,不折腰于权贵,惟俸忍辱负重的文人风格。他以一介艺术文人的心魂思考,以宗教般的虔诚执著于笔下的文字,足踏韩愈老夫子故乡坚实的大地,把文根深深扎入孟州的文脉里,一路吟唱出一曲曲或明快或低哑的人生恋歌。行文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平淡中总藏着深意,闲适中又带着岁月沧桑的厚重与深沉;先生更像一位饱经沧桑满腹经纶的硕儒耆宿,絮絮地讲述自己熟悉的往事,表露心愫于平和冲淡之中,蕴含对漫漫人生的深邃体悟。这种写作,是在书写心愫,是一种相濡以沫水乳交融式、自发式的情感宣泄。这当是一种文学艺术情怀与风骨。


图片


东坡曾有语:“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书法技巧虽有三十六法、七十二法、还是八十四法之说,多是在书法技巧里的“以书说书”,在“技”的层面徘徊,尚没能上升到“术”的高度,书法更应该有对天道的认同、索解和演绎。先生的书法,总能在熟练畅达古朴中见灵秀之气,有一种本真的流畅美。一笔一划,皆能在不激不厉中酣畅淋漓,气宇轩昂,又不失法度。古人云,“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道出了有我与非我非物的至极境界,书法有此意蕴方为尽善尽美。先生的书法,字法多变,布白简洁,以行笔的轻重、繁简,作开阖排云之势,总能把墨的虚实、浓淡拿捏得游刃有余,充盈着道家生生不息的神髓,似乎有“道”的静和虚的东西在里面。也许只有这样书法才能上升到大境界,完成对“形而下”的超越,靠近本质的探索,得以穷究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书房虚静斋,挂的中堂对联“学能通达知真趣,心似和平得坦途”,就是先生馈赠的墨宝。词入我心,字入我心,成了我的镇宅之宝,让藏书的斗室平添些许墨香与文气,让我读书的日子不觉寂寞,“爬格子”的句行间浸染几分水墨的灵动与优雅。


图片


先生的绘画作品多为水墨花鸟,尤善牡丹、葡萄、梅兰、菊荷,用笔出自书法,笔力生气,墨色生韵,气韵皆在笔墨间。善用勾、皴、点、染诸多技法,笔调轻松,黑白明快,不管是富贵娇艳的红牡丹,色彩鲜明的紫葡萄,或是飘逸如带的兰花叶,笔墨潇洒流畅,粗犷中藏细腻,秀美中见厚实,柔和中显刚烈,亦能掌握法度,而无造作之感。并能从书法中借鉴创作的线条、结构与章法的形式美,不断丰富绘画的用笔艺术,精于线的刚、柔、枯、润、焦、虚、实等多种变化和调节。先生的《富贵神仙图》《摘尽一树金》《紫气东来燕鹊鸣》《瑞雪千树静》《花草四条屏》《洗尽铅华不染尘》,可为画中精品,多次在大赛中获奖。先生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立足传统,不断创新,在其绘画艺术中追求的并非形质的逼真,更注重画作的气韵和美感意蕴,惯用古拙、隽秀、含蓄的笔调,在笔墨语言中的尝试运用,使之笔下的线条绵中带刚,细处墨法微妙,树木参差,枝叶叠压,云烟变幻,泉水流动,都能因境生法,缘景立意,鲜活灵润,不落俗套。画面布局有序,色彩柔和协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笔下的菊花绽放枝头,层层叠叠,叶片掩映,随风摇曳;牡丹花瓣向外翻卷,密而不乱,一身富贵高雅韵致,耐人寻味;枝藤下的麻雀,成双成对,缩身昂头,神情专注,生动活泼,真趣十足,总能让作品包含一种强烈感化人心灵情愫的力量。特别是花鸟小品,其小而求笔墨精,又因笔墨精,而求笔墨功夫,要在墨与水的相互渗化中落笔,以落墨行笔中因势造形,随兴而发,借助笔墨、情感和学养而流露出对自然的审美意趣,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秉性的笔墨语言;既能寄情自然,肆意渲染,又能以淡雅的墨色层层铺染,收放自如,立万象于胸中,“展方寸之能,而千里于掌”。


图片


《文心雕龙》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为描写自然景物,不能只求形似,为描写而描写,应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使之情景交融。时下很多花鸟画家,只注重花鸟虫鱼的形色之美,一味在“悦目”上下功夫,反倒忽视了“形而上”的“情感”输入的那部分学问。先生占有较强的诗词楹联创作艺术功力与美学造诣,以诗入画,借古喻今,借画寓情,铺诗情于画景,融诗韵于画境,如此这般揉搓重叠,画韵中总能不自觉地融入了诗的空灵、深邃、哲思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转身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也便达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妙趣之理,更能赋予创作者的思想情愫体现,更容易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图片


先生不善言辞,待人谦和,做人低调,不事张扬,始终保持平凡朴素的为人风格,眼里心内没有时下追逐名利的喧嚣浮躁和自我膨胀,心无杂念,以书画为乐,以书画为寄,朝朝暮暮,岁岁年年,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里,宁静自由,安逸浪漫,诗意无比。自古诗词书画全才的艺术家少之又少,先生当属其中的一位。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往往是多种原因促使下的必然结果。先生的成功也不例外,首先是孟州数千年的文脉底蕴与传承,家族文化气韵的浸润与熏陶;其次是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积淀了丰富创作素材和画外功夫;还有先生的书画艺术天赋,少时就显灵性,骨子里所带的血脉情结;再为先生的人格品质,人品如艺品,内外通透,表里如一;最后为先生为期一生的“苦行僧”式艺术追求与探索,注重画内、画外功夫锤炼,数十年来学习历代名家名帖,涉猎西洋油画理论,书斋里泼墨创作,无一日闲歇,并注重学养积淀,广读深研古人经典,孟子之书,佛老之言,探寻艺术真谛。正是这些条件的高度融合,成就了先生艺术道路上的成功。


图片


先生曾说道:“我画不求佳,但求是我画,足矣。”看似直白的谦称。“但求是我画”的“我画”,我想正是先生毕生追求的“画境”与“心境”相互融贯的大境界吧。

2022.2.28于虚静斋


图片


杨正温,笔名洁之,号憨翁,1943年6月生于河南焦作孟州市。河南省书协、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华豫书画院院士,河南今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网络电视台创作委员,山东环球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世界和平艺术家,一级美术师,孟州市书协顾问,孟州市美协、作协名誉主席,河阳国画院副院长、秘书长。书法美术作品及诗词文论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大河美术报》《中华诗词》《诗联家》《陕西诗词》《秦风》《对联杂志》《老人春秋》《焦作诗词》《焦作日报》等报刊杂志多有发表,亦有众多书画作品在省级以上展赛中入选获奖或被国内外美术机构及藏家收藏。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收藏指南》等大型书画典册百余部,出版《杨正温诗书画作品集》、书画册页等,现系《联斋》特聘书画家。


图片


图片

杨旭,1982年生,河南西峡县人,本科学历。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现任西峡县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西峡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西峡县泰盛楹联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西峡县第九届、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西峡县人民陪审员。《诗联家》杂志、《联斋》微刊主编。出版散文集《翰河春水》,楹联作品集《晨曦阁联稿》。主编诗联集《成风化人润龙乡》等书。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丹青诗意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