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江西 王书文
浅述哀挽联
一挽伟人,歌颂逝者生前丰功伟绩。
二挽科研人员,歌颂逝者生前研制项目及项目成果。
三挽省(县、乡、村)级主要领导,歌颂逝者在该省(县、乡、村)突出业绩及对老百姓关心程度。为人处事及工作作风等。
四挽文学(教育、医疗卫生)工作者,歌颂逝者生前在文学(教育、医疗卫生)方面主要成就,为人处事态度及工作作风等。
五挽企事业单位领导,歌颂其在企事业所起领导带头作用,在决策决议方面英明果断。为人处事态度及工作作风等。
六挽普通人,赞扬逝者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做事有始有终,济困扶危,尊老爱幼等。
02.河南西峡 庞广三
哀挽联之源
应该是起源于哀悼文章。先有悼文或者悼词悼诗,而后进化出来哀联。因哀联言简意赅,适合归纳综述利于表达,故大受欢迎,进而独立成为一种特殊的、专用的文体。
哀挽联宜忌
中国是礼仪之帮。体现在文化传统上尤为博大精深。具体到哀挽文字上,因其功用特殊,加之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其宜、忌很多,表现在丧事大操大办上就可以看出人们的重视程度。一般都是宜彰美、重歌颂,忌言不善不当,所讳为逝者讳。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者,但毕竟较少,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
这里说的仅为拋砖。细细生发是大有文章可做,或曰可成大文章者。敬候珍玉!
03.江西遂川 陈兴荣
哀悼挽联浅述
一
挽联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物理起源)即它与挽歌、挽诗、挽词之间的承继关系;一个是(文化起源)是汉语言独有的表意,表形,表声形式而孕育,产生了这种非常中国文化的文字样式。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的成熟期。
二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对逝者的生平,成绩,形象,美德,为人的性质等!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与挂念!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时代的代表性,有意积极与时代精神合拍的。起正面作用,写作中有针对性,真实性,并且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平仄,技巧,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书写可以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长幅白布(绢)上。字体可以用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用隶书.篆书等。但要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是敬挽尊敬的悼念,一般用的花圈,挽联的落款,挽联是悼念的意思,拜挽,敬挽,敬拜,敬送都是挽联的最后落款的敬语;通常适用于晚辈用,严格来说是不对的,但是现代社会、也不讲究那么多了,也都可以用。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上半联对逝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下半联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
04.山西新绛 朱怀印
挽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之一。是对死人的哀悼,是以对联的形式,缅怀死者精彩人生,也是对活人的慰勉。亦系治丧礼仪不可缺少内容之一。
这一民间习俗来源于挽歌,是古时丧家的音乐,执绋者相和的声音。古人参加送葬,皆执绋挽丧车缓步前行,故之“挽”,也作“輓”。后人由此挽歌,变而为哀悼死者的联语,悬之丧幄。
挽联编写内容、书写格式有其特殊性。常见内容包括;
对死者称谓,挽者自称渭;如挽长辈,挽平辈,挽晚辈。另有挽英雄模范,挽名人,挽朋友等,都有专用名词和写法,各不相同。
挽联文字避忌;举行葬礼民俗称;“白事”,故在书写张贴,文字用语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对联形式内容。如;挽联常用白纸蓝墨书写;葬礼完毕出殡后即行去掉……。
05.山西偏关 范荣
挽联是悲歌、壮歌、思歌,是生者对逝者的追思、倾诉、赞美等,力求针对性、概括性、实用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切忌泛泛而写,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06.湖南临武 肖德飞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对联,对死者哀悼,也对话人慰勉。做到言简意赅,只要把逝者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等写出就行。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书写字体最好以多数人能够认得为好。
07.黑龙江兰西 赵式立
挽联绝非丧联
往往有人对书写挽联的要求是必须写出带有悲伤、哀怜、惋惜之意,否则不合规,本人不完全赞同。理由有三:
1、挽联分给谁写,如伟人、大家、名人、功臣等,多以歌功颂德为好;
2、挽联分场合写,如挂在灵车灵棚的挽联、给亲人好友家中送挽联、给非常死者等写挽联,多以哀悼、伤感、悲痛为好;
3、挽联分上下挽意写,如民间所说的“喜丧”,以上联写赞扬人生、下联写慰勉纪念为好。一管之见,仅赐参考。
08.河南洛阳 毛利民
挽联是为哀悼死者的专用对联。基本要求:感情要真,文字要切。其特征是:
(1)时代性。挽联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表述应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2)针对性。挽联的核心是对逝者的评价。这是不断咀嚼其灵魂的过程 ,通过对其人生的感悟、体会和同情,把死者生前最重要的闪光点,通过两行文字艺术地
表达出来。评价要切,恰如其分,富有个性特点;忌空泛,任意拔高,或变成通用挽联。这是挽联的写作灵魂所在。
09.广东珠海 张汀浩
哀挽联以不嵌名为好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去世,全国呈现一片悼念之情,各个媒体铺天盖地地为袁院士撰写挽联。然而,笔者却看到有一些是嵌袁院士名的挽联。
愚以为,为逝者撰写挽联还是不要嵌名为好。曾有人统计,《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民国及以前约1400余副挽联中,嵌逝者名的只有3副,仅占0.2%。也就是说,古人撰写嵌名挽联的不多,或者说是特例。为什么这样呢?我以为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比如,“为尊者讳”,“逝者为大”等等。如果在挽联中嵌入逝者名,确实显得对逝者的不尊重。
对此,也许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古人撰写的挽联中,往往是同辈挽同辈,或者长辈挽下辈。因此,我觉得撰写挽联还是不要嵌名为好。
一孔之见,还望方家指正!
10.山东临清 杨学印
哀惋为主,以真情入联。一副挽联就此撰就。亦可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11.河南南召 李青旺
哀挽联主要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其内容以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字迹工整为宜。在特点的时间、特定的氛围中,人们很少关注哀挽联的语言技巧,关注更多的是语言的严肃性和真诚性。
12.河北临西 王玉璠
哀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世者所写的对联。一般要求上联与下联詞意要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农村这广袤的大地上,每当有红白喜事,人们总喜欢书写对联贴在家门口,以增加喜事的喜庆和白事的沉痛气氛。而在白事的挽联上因不同的人(与逝者)和不同的关系时常会有不同的内容出现。我们这里一般男的写“千古”女的写“千秋”或"仙逝”。如烈士或对国家有功绩的人则写“永垂不朽”,因人因事用词。
哀挽联的属名也有讲究。在我们这里如果是逝者的儿子或女儿等亲近人,落款之前一般写“子”或"女”名字之后用“跪挽”“泣挽”;平辈、同事和朋友用“敬挽”,如是长辈和领导写的挽联,一般写“痛挽”。这仅是我们这里的习俗。希望能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13.黑龙江双鸭山 孙福奎
写哀挽联应注意几点:
一、哀情真切。
二、用语稳重。
三、表达哀挽与评价逝者并重。
四、有针对性。
五、有时代性。
六、有楹联特点。
七、书写字迹工整。
八、小辈对长辈不要嵌名。
九、落款一般有敬挽字样。
14.甘肃舟曲 刘晓晨
写哀挽联表达哀悼之情,也必须有时代特点(使用一些有特征性的词汇),结合逝者的身份、活动的地域特征,适度评价,不可过度拔高,不可一味使用陈旧性的通用词汇。
15.陕西宝鸡 吴岱宝
哀挽联的写作,首先要符合联律通则,合辙规范;其次要情真意切,富有哀挽气息;再之就是要切合人物身份、特点以及主要事迹,不能写成一般通用联;最后一点注意切入的角度,不混乱,角度不同用语用词有别,这是对亡人以及家属尊重,一定要把握好。
16.云南龙陵 杨选从
我认为挽联、墓联、陵园联等等,统称哀挽联。挽联通常用于吊亡、祭祀、追悼等活动中;墓联、陵园联则是用于雕刻在墓碑、墓坊、墓柱及陵园大门等相关构筑物上的楹联。它们之间相辅相成,都是用来悼念、缅怀逝者的,只不过在应用的时间和场合、地点各有不同而已。
17.江西 张华明
浅话挽联
挽联,是人们对逝者寄托哀思,缅怀,追悼的一种文体,是对联分类的其中一种,它和其它对联(婚联,寿联等等)一样要具备对联的基夲要求,而挽联是记述逝者:性格,道德,功绩等等的缩影和点缀。它通俗,简明,揭要,书写方便,阅读简单,所以,在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和青睐。而广泛流传。
18.山东临清 施华石
收获与决心
读了众联友对哀挽联的论述,我认真思考,颇有茅塞顿开之感,我的诗联练习期不长,还是一名小学生。对于哀挽联更是练习不夠。没有真知实感便没有发言权,决心从头学起,分析效仿名家哀挽作品,争取更大进步!
19.江西遂川 彭克云
也说“哀挽联”
哀挽联一般是用来抒发哀情,缅怀逝者的,也是对活人的慰勉。写哀挽联首先要突出“哀”字,表达对逝者离世的哀痛和悲伤。二是要突出“挽”字,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哀挽联还可评价逝者的生平,赞扬逝者生前的功德善举和高风亮节,评价要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写哀挽联要尽量避免用喜庆的词(欲扬先抑者除外)。
20.黑龙江哈尔滨 李士权
哀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这一定义即交待了哀挽联的社会功用,又限定了其艺术结构形式类属。当然也指明了怎样写这种文字的途径。
思想内容上:哀悼死者即是对逝者表达敬意与悼念,首先要了解逝者,对其平生品格、业绩、学识对时代后辈的影响予以恰切公允的评价,文字色彩庄重肃穆。
联体的艺术形式方面:哀挽联与对联为种属关系。撰写中遵守《联律通则》自不赘述。但愚以为,为更恰当地表达对逝者哀惋与评定亦可不必过于拘泥。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哀挽联告慰逝者的同时还在于勉励生者秉承遗泽努力奋斗。所以挽联用字,书也要兼顾其受众的广泛。以便充分发挥这一文字艺术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21.湖南岳阳 颜秋生
个人理解,哀联一般是以事主为名撰联告哀治丧,挽联则是客人致敬逝者的凭吊联作,二者视角不同。挽联为尊者讳、为逝者讳,是人之常情,但不代表可以拔高。行文有真情实感,用语切合其人实际,才是真实吊挽逝者。不然的话,则是以浮夸词泛泛走形式,那将无异于“假哭”,岂不斯文扫地?究其背后,应是浮华文风作祟。其实,人无论平凡还是显贵,都有其闪光点,用心总能找出特点的,总能匹配合适的凭吊用词的。文如其人,可以这么说,挽联可以映射出撰联者的文风甚至人品的。
22.云南镇雄 赵政新
人世间,有许多事,让你悲喜交加。二十多年前,农历二月尾,族中一个伯父,为儿婚事造床,被木匠师傅的工具伤了手指,当时以为小事一桩,没有问题,不料几天后,破伤风发作,于农历三月初五撒手人寰,拋下儿子婚礼未了。在族中长辈的主持下,三月八日新妇进门,家翁上山,红白事一起办,在写对联时用什么颜色的纸,成了让人纠结的事,后来,我叔祖父一锤定音,就用不红不白之绿纸吧!
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学究,送来一付挽联,大家欣然接受:
祸竟何由,原为儿女事;
病因安在,就是破伤风。
23.湖北大冶 周万全
只言片语说挽联
挽联大抵颂逝者勋德,表生者思念,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写法不一而足,且列数点,挂一漏万。
一,切合对象。有一近四十女子去世,其表弟挽之,托我撰联。若写德呀勤呀则显得厚重老笨,不合其年轻温和芳年可惜之特征,故我冠其名(其名杨芳),讲点文采,效宝玉悼晴雯之风格,写道:
杨柳共春花挂泪,晨曦匿照椒房白;
芳魂与倩影迷踪,暮霭横陈杜宇悲。
二,举重若轻:有个同事,也是名退休教师去活动中心打牌下棋,回家路上遇车祸去世。我写挽联,理应写园丁愿望,红烛精神,桃李满天下。这种严肃老套之联大厅挂满了。于是我来个举重若轻,写他不慎遇车祸,也算是给生者提个醒:
棋胜得高名,欣从大道忘斑马;
牌赢如小醉,错把红灯当自家。
三,真情动人:蒋介石为其母王采玉撰一挽联:
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恨已晚;
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老蒋小时虽顽劣,但对其母感情是深的。其时是1921年,蒋介石正得孙中山信任春风得意。为表沉痛之情,也说了真话,不顾顽梗逆子之称了。
一孔之见,见笑大方。
24.广东五华 王永祝
本人不太愿意写哀挽联。因为,如果不是生前很要好、很亲近、很受人尊重的人没有必要写;如果是生前很要好、很亲近、很受人尊重的人很难写(有的含着泪水,有的含着愤怒),写了仍觉很悲伤,所以本人不太愿意写哀挽联。
另外,对于如何写哀挽联,本人的浅见是:首先要写出感情,并且要真实流露,不能强说忧;其次既要有对其人的成绩优点肯定,也要有对其人哀挽之意;三是别写偏僻深奥难懂的词语,不能让人翻着字典看你写的挽联。
25.湖南 罗伏秋
写挽联不须面面俱到,择其重点而写。我有一发小与我同庚同学同队劳动,都特爱下象棋,后来我迁城里他在家,我一囬家,他放下所有农活,两人通宵达旦的战斗,胜负难分,而且远近闻名。他73岁逝世,我赶了一百五十里路去悼念他,我就是写一件亊,其他亊只字未题,联曰:
看昨天才死,你在阴我在阳,阴阳已隔九泉路;
盼来世又逢,我执红你执黑,红黑再拼一局棋。
观联者评说:此联最妙。
26.河南西峡 潘建敏
浅谈哀挽联的“宜” 和“忌”
一.宜感情真挚,忌哀而不伤。
哀挽联要从被挽人生前的品行,事迹等等着手,用词恰当,感情真挚,富于感染力,看罢能使更多的人缅怀。切忌用词不当,言语浮浅,哀而不伤,引不起共鸣。
二.宜言简意赅,忌拖泥带水。
用词准确,高度概括,使人对逝者生平,功绩一目了然。忌言语拉杂 ,前说后道,空洞冗长。
三.宜实事求是,忌夸大其词。
哀挽联对逝者的品行,操守,贡献等以事实为依据,善于总结,不夸大,不拔高。忌任意夸张,不着边际,无中生有,避免熟悉的人看后有微词疑议。这更是对逝者的尊重。
四.宜含蓄隽永,忌明白如话。
撰联者言辞含蓄,修饰得当,既能使看挽联者产生遐想,如饮香茗,又彰显文采艺术,巧妙构思。忌不加修饰,明白如话,言语粗浅,使读者味同嚼蜡。
以上几点,所见浅陋,遗笑大方。
27.山西 吴会学
关于挽联,仅以个人经历和感受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一.写挽联首先要区别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角度。比如至亲之间、长幼之间、同学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等等,或撕心裂肺、或惋惜同情、或崇敬至仰...不同的人物关系与逝者之间存在不同的感情经历,笔下流露出的情感自然各异。
二.挽联注重发掘逝者生前的优点,需要人们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作风,其作用一则追思亡者,二来警醒世人。
三.对社会和民众具有较大影响的公司众人物,可能多人挽联的聚焦点大多雷同,此类挽联是最难写的。如果某人从个性化的角度写出异于常人的作品,必称上品。
四.挽联与丧联不同,丧联通常用于丧丧当日,贴于主事方各个门楣,其实每个门上丧联的内容也应各具特色。比如大门上的丧联,通常站在公众的角度书写,即公众对于逝者的评价与缅怀之情,灵堂的丧联一般站在晚辈的角度构思,其余门上书写丧联的角度可以比较随和,角度转发换的幅度较灵活。总而言之,挽联也好,丧联也罢,其目的在于把逝者的优良品质让后人继承,让优秀的传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片面之见,请各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