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云: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尔。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达芬奇的密码》作者丹·布朗说:
我的每一页小说,如果我要给它加注,可以加九页注释。一个好的作家,你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来路。写作的时候,你要为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负责任。
王尔德说:
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来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来比喻女人的是蠢材。
薛雪《一瓢诗话》云:
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若举步换影,文人才子之能事,何足为奇?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黄庭坚和丹·布朗都强调写诗作文要有“来处”“来路”,可谓指出诗文写作的正道,当然同样适用于对联写作。这点对初学者尤其重要。
很多初学者遣词造句一无依傍,常常把凭空从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的词语入诗入联,殊不知这些词语往往是不地道不正宗的。
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地道正宗的呢?
就是前人用过的,用前面两位作家的话说就是有来处的、有来路的。
当你写出一句话,你就要去想想,前人有没有这样写过?有没有这样搭配,有没有这样比喻,有没有这样选用意象?
如果没有,你就要小心了。你所写的很可能是不地道不正宗的文字,是不能引起读者审美共鸣的文字。
也许你会说,如果字字句句沿袭前人,不是没有创造性、创新性吗?
就像相传王尔德那句关于用花比喻女人的名言所说,我们不是都要成为庸才和蠢材了吗?
为此,我要引用一个关于创新的新理论——微创新。
什么是创新?根据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旧要素、新组合,也可简称为组合创新。创新不是从无到有,也不是全部自己发明,而是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
跟这个观点高度契合,美国两位专家德鲁·博迪、雅各布·戈登堡提出了微创新理论。
两人在畅销书《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 》中,提出了一种系统性创新思维——微创新。
这种观点认为创新并非来自天马行空、惊世骇俗的发明,而多是通过在现有框架内进行微小改进,结果却非同凡响、创意无限。
微创新理论原本用于产品制造,但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所有艺术创造,都是基于已有基础和框架进行的小改和微调,完全颠覆性的作品是没有的。
天才如李白杜甫,他们的诗句哪怕是名句当中往往能看到前人的影子。他们只不过是进行了小改和微调。
黄庭坚所说的点铁成金,这个铁,就是“古人之陈言”,就是原有的框架。作者之能够点铁成金,好像有很大的本事,其实只是微创新的结果。
反观王尔德的那句名言,似乎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颇能迷惑一些人。但它在实践中是根本不可行的。
事实上,全世界的诗人、文学家,绝不仅仅只有三个人把花比喻成女人,但他们中的不少人绝不是庸才和蠢材,而是公认的天才。比如中国的曹雪芹、乔羽(耳边传来乔老爷子的“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那么,这些天才不怕别人质疑自己抄袭、模仿吗?不会。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
他们能够像薛雪所说“于雷同处见长”,能够“不异而异,同而不同”,这个“不异而异,同而不同”,其实就是小改、微调,就是微创新。他们是大本领人,尽管所作的只是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