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粽子的馨香已经飘来,人们纷纷将幸福的糯米、甜蜜的枣馅,用欢欣的粽叶紧紧包融在一起,有的还系上浪漫的红丝带。万样千般粽是情,在我的记忆中,至今难忘的还是那别具一格的无线粽子,无需外在的帮衬,完全靠自身的魅力,就让伙伴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哪怕是赴汤蹈火,也不离不弃,终身相依。
多年前的某个周末,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洗漱完毕,甜甜地尝着妻子前一夜亲手包裹的“无线”粽子。边吃边回味,妻子包粽子的三步曲自然浮现在眼前。
第一步被我称之为“呈形”。先将四片窄窄的粽叶排好后,剪去参差的叶根,接着将几片粽叶弯成圆锥形,尖尖的底部不漏一粒米,弯好后用手捏住不让粽叶散开。
第二步该称为“充实”了。先放一勺圆糯进去,再放进无核蜜枣,然后盖上一层糯米,用手托好,力度恰到好处,尽量包紧,妻说这样煮好后才有嚼头,否则就松散若米饭了。
第三步是重要的“完善”工作。这“包装”的过程,看得我眼花缭乱。只见妻将粽叶拿起来向右前方翻过去,把米盖住,到粽尖的地方绕一圈回来,然后用粽叶的尾巴翻过去将粽子底部包住;再另外拿一片粽叶围住粽子四周。此时妻拿出得之于她外婆的“家传绝技”,不用线扎粽子,而是将一枚大眼铜针从粽子中间穿过去,把粽叶的尾巴穿到针尾的孔里,用大拇指压针,将铜针从另一端拉出,然后拉紧穿过来的粽叶尾巴。当然不能太用力,需轻轻地拉,如若粽叶叶梢断了,则会影响粽子的俏模样。
在我回味“包粽三步曲”的时候,妻看我吃得香甜,戏谑地说:
“联家,是不是该口占一联了?”
我笑言:“夫人请上酒!”
“哈哈,李太白斗酒诗百篇,你作一副小联,还要上酒?哪有吃粽子喝酒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到联成!”
“此言当真?”
“绝无虚言!”
妻真的斟上一盅红酒端来,我稍加思索,扬眉笑道:
这叫——
艾酒一杯流舌上
粽情万缕入心间
“嗯,还不错,就是有点酸。”妻微笑着,忽而又轻叹一声:“可惜雨儿在清华园内品尝不到老妈的‘杰作’了。”
看着妻,我安慰道:“他有的是机会。”
遥望北方,心里颇觉欣然,远方的雨儿正走着他的“充实”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