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于2002年1期《对联》杂志
经过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福建等五个省市学者的通力合作,海内第一部联话专书的汇刊点校本《联话丛编》今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也多姿多彩。然而,无论是文化史还是文学史,总有一些缺憾,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楹联就常常受到冷落。究其原因,一是囿于世俗之见,认为“雕虫小技,何足道也”,有点像睁眼瞎,无视它的客观存在;二是随之而来的滞后不前的研究,不少楹联典籍深藏于书库之中,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有志于此道的,常受“无米之炊”之虞,因资料匮乏难寻而难以下笔。其实,楹联的发生与发展并不以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到了明清,已经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的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写过不少楹联作品。就中也出现了一批写作楹联的高手,如宋代的朱熹、真德秀,明代的解缙、杨慎、李开先、徐渭、张岱,清代的李渔、蒲松龄、郑燮、孙髯、袁枚、蒋士铨、王文治、彭元瑞、曹龙树、尹秉绶、刘风诰、阮元、齐彦槐、梁章钜、林则徐、严保庸、曾国藩、左宗棠、何又雄、俞樾、翁同稣、李寿蓉、王闿运、张之洞、吴汝伦、钟云舫、黄遵宪、赵藩等等。楹联别集、总集以及联话专书也有相当数量。只是由于点校整理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知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而不知其余。这种状况,持续了相当长一个时期,一直未能得到改观。这就直接影响到联语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现在《联话丛编》汇集了近四十种联话三百余万字,并加以点校整理,而且同步完成了近三十万字的作者索引,这就大大满足了广大文史工作者和楹联爱好者的渴求。我为此感到欣慰,并致以诚挚的祝贺!
该书主编龚联寿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楹联的研究,他把重点放在楹联典籍的挖掘与整理方面,试图首先解决资料匮乏的老大难问题:他还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构想,即借助古籍文化的研究体式,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在复旦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他完成了楹联总集《中华对联大典》的修订,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曾为之写有长序。与此同时,他又遍访联话专书,经过几年的艰苦搜寻,依靠众力完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联话丛编》我曾为该书的立项出版写过推荐信。现在,他又启动了《楹联纪事》的编纂工作,并得到吴小如、章培恒、程毅中、白化文等先生的支持与帮助。我衷心希望这一既有联系、又各有突出特点的构想能圆满实现。
江西人民出版社虽然不以整理出版古籍为其专项,但是,他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士林的工作。现在,该社精心出版了《联话丛编》,据云,前后校订四次,审读两遍,使编校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这些年来,我与周榕芳、胡涤衷等先生均有过不少交往与接触,对于他们作为出版家的学术胆识与眼光,我很钦佩。我也希望学术界、出版界的有识之士,都能重视这一工作,特别是楹联典籍的整理与出版,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南昌大学龚联寿教授上世纪90年代访学复旦期间,与导师贾植芳教授、师母任敏先生在一起。壁间中堂系伍蠡甫教授绘赠;对幅为贾先生八秩华诞时,周斌武教授书写、龚联寿撰贺的集句联:
倔强犹昔,不易行,不傲物;
沈吟至今,无伐善,无施劳。
贾植芳(一九一五——二零零八 ):山西襄汾人。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早年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曾任《时事新报》文艺周刊《青光》主编。一九四九年后,任震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有《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贾植芳小说选》《劫后文存》《狱里狱外》《贾植芳致胡风书札》《贾植芳文集》等。译有《俄国文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