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同学最近问到一副对联:
她问,什么是“樵砚客”?
看这个排版,大概是我给她的一套对联丛书她给打印出来了,其中有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翻了一下,果然,原文如下:
○ 灵岩山馆在山之西施洞下,毕秋帆制军联云:
花草旧香溪,卜兆千年如待我;
湖山新画障,卧游终古定何年。
○ 阿文成题赠灵岩山馆主人联:
莲障千重,此日已成云出岫;
松风十里,他年应待鹤归巢。
○ 灵岩山馆之东,有西子池。刘文清联云: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樵砚客;
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
按:灵岩山馆,在苏州灵岩山之阳。乾隆末,毕公秋帆营造别馆其中,楼台亭榭,备极精雅,费金十万有奇。而公自镇抚陕西、河南、山东及总制两湖,计一十余年,平泉草木终未一见。公自题及文成、文清两联,其夙识欤?
灵岩山馆,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看这些有不清楚的,刚好旁边有解释注脚的,留心浏览一下或可解惑。三副对联下面刚好有段文字,但这段文字并没有给“樵砚客”作出解释,而是对这三副对联的一致主题做了一番品评——灵岩山馆是清代乾隆年间全国高考状元毕沅营建的别墅,据说花了一大笔钱,但是别墅修好了,毕沅却一直在外地工作,都没来得及回来住一下。毕沅、阿桂、刘墉三人分别在此题联,对联的主题又都是感慨人事变迁,三个几乎同时代的人(毕沅1730~1797,阿桂1717~1797,刘墉1720~1804)恐怕不会预见毕沅和灵岩山馆的有缘无分,但写出来的东西却像是提前商量好、提前知道了这么回事的似的。
那么话说回来,这个“樵砚客”到底怎么回事?
说到年份,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对联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楹联丛话》,完稿于1840年(道光庚子,看,又是庚子年)。这本书里可收过不少毕沅的对联,那有没有提到这副呢?
可惜,没有。
但是梁章钜的儿子梁恭辰所编的《楹联四话》却给补叙到了:
先君子过苏州时,有客约同游灵岩山馆。以前游未畅,且欲考悉其颠末,因欣然拏舟前往,历览久之。盖不过相隔十余年,而门庭已大非昔比矣。按:山馆即在灵岩山之阳,西施洞下。乾隆四十八九年间,毕秋帆先生所购筑。营造之工,亭台之侈,凡四五年而始竣。计购值及工费不下十万金。至五十四年三月,始将扁额悬挂。其头门曰“灵岩山馆”,联云:“花草旧香溪,卜兆千年如待我;湖山新画障,卧游终古定何年。”皆先生自书,而语意凄惋,识者已虑其不能歌哭于斯矣。二门扁曰“钟秀灵峰”,乃阿文成公书。联云:“莲嶂千重,此日已成云出岫;松风十里,他年应待鹤归巢。”自此蟠曲而上,至御书楼,皆长松夹路。有一门甚宏敞,上题“丽烛层霄”四大字,是嵇文恭公书。忆昔时是处楼上有楠木橱一具,中奉御笔扁额“福”字及所赐书籍、字画、法帖诸件,今俱无之。楼下刻《纪恩》诗及谢恩各疏稿,凡八石。由楼后折而东,有九曲廊,为张太夫人祠。由祠而上,有小亭曰“澄怀观道”。左有三楹,曰“画船云壑”,三面石壁,一削千仞,其上即“西施洞”也。前有一池,水甚清冽,游鱼出没可数。中一联云:“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采砚客;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池上有精舍曰“砚石山房”,则刘文清公书也。嘉庆四年九月,忽有旨查抄,以营兆地例不入官,故此园至今无恙。至二十一年,始为虞山蒋相国后人所得,而先生自镇抚陕西、河南、山东,总制两湖,计二十余年,平泉草木终未一见。余前游诗云:“灵岩亭馆出烟霞,占尽中吴景物嘉。闻说主人不曾到,邱山华屋可胜嗟。”盖纪实也。《楹联丛话》前数联均未及采,谨录之。
注意了,在这段文字里,刘墉的对联是这样的: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采砚客;
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
是“采砚客”,而不是“樵砚客”。
关于这个“采砚客”,刚好下面有个“浣纱人”,又在西子湖畔,明显是在暗指西施,那“采砚客”有没有具体所指呢?关于这个我还专门请教了一位现居西子湖畔的前辈高人,他表示也许就只是此处出砚石,取义于此。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采砚客”不是三仄尾了么,“樵砚客”在格律上更合理些呀?
也许当时点校这本书的选手,遇到这里看不太清,于是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选择了“樵”而摈弃了“采”。但是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太过随意,不够负责。
毕竟格律并不是、也不能是评判对联的唯一标准。
那评判对联的标准是什么?刚好最近也有朋友问到。我想了好久,如果真的有的话,应该是广博的阅读积累和高深的学养。《文心雕龙》讲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扯远了,还是回到对联。
这副对联本身没啥好说的,平时如话。下联一个“照”字下得清奇灵动,大家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如果你写你会选什么字,跟这个“照”字比起来怎么样。
写到这里好像就该结束了。但是我还想再提一个事情。就是灵岩山馆这段文字,我们看到梁恭辰《楹联四话》的版本了,其实还有一个版本,是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一》里的:
过苏州时,有客约余游灵岩山馆,余以前游未畅,且欲考悉其颠末,因欣然拿舟前往。历览久之,盖不过相隔十馀年,而门庭已大非昔比矣。按山馆即在灵岩山之阳西施洞下,乾隆四十八九年间,毕秋帆先生所购筑,营造之工,亭台之侈,凡四五年而始竣,计购值及工费不下十万金。至五十四年三月,始将扁额悬挂其头门,曰:“灵岩山馆。”联云:“花草旧香溪,卜兆千年如待我;湖山新画障,卧游终古定何年。”皆先生自书,而语意凄惋,识者已虑其不能歌哭于斯矣。二门扁曰:“锺秀灵峰。”乃阿文成公书,联云:“莲嶂千重,此日已成云出岫;松风十里,他年应待鹤归巢。”自此蟠曲而上,至御书楼,皆长松夹路,有一门甚宏敞,上题“丽烛层霄”四大字,是嵇文恭公书。忆昔游时,是处楼上有楠木橱一具,中奉御笔扁额“福”字,及所赐书籍、字画、法帖诸件,今俱无之。楼下刻纪恩诗及谢恩各疏稿,凡八石。由楼后折而东,有九曲廊,过廊为张太夫人祠。由祠而上,有小亭,曰澄怀观。道左有三楹,曰“画船云壑”、“三面石壁”、“一削千仞”,其上即西施洞也。前有一池,水甚清冽,游鱼出没可数,中一联云:“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采砚客;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池上有精舍,曰砚石山房,则刘文清公书也。嘉庆四年九月,忽有旨查抄,以营兆地例不入官,故此园至今无恙。至嘉庆二十一年,始为虞山蒋相国后人所得。而先生自镇抚陕西、河南、山东,总制两湖,计二十馀年,平泉草木,终未一见。余前游诗云:“灵岩亭馆出烟霞,占尽中吴景物嘉。闻说主人不曾到,邱山华屋可胜嗟!”盖纪其实也。近年辑《楹联丛话》,前数联均未及采,今始录得,将补入《楹联三话》,则此游亦不虚矣。
这段文字好像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哈?
如果我们只看《楹联四话》,那这段文字末尾的那首诗作者是谁?前面提梁章钜的时候,《楹联四话》说的是“先君子”。
然后我们再看《浪迹续谈》,这首诗的作者该是谁?
这时候就想到前段时间另一位同学跟我讨论到的一个问题了:
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
如果我们还记得这个故事。
问这个“樵砚客”的小同学还问过一个问题,我觉得这种情况别的同学也可能会遇到,那这里就顺手提一下吧。
我之前跟他们说,对联里,三字句一般不会单独出现——要么会两句三句甚至多句连用,形成自对或者叠句或其他类似形式;要么就以领字的形式出现,只是在划分标点的时候单独拎出来。
然后她找到这样一个例子:
“你看,三字句单独出现哦!”
这段文字下面的张子野,如果有印象的话,我们会记起这个人:
然后我们再去翻翻他的词集,我们会找到这几首:
江城子
镂牙歌板齿如犀。串珠齐。画桥西。杂花池院,风幕卷金泥。酒入四肢波入鬓、娇不尽,翠眉低。
倾杯乐
青澜堂席上有感
飞云过尽,明河浅、天无畔。草色栖萤,霜华清暑,轻飔弄袂,澄澜拍岸。宴玉麈谈宾,倚琼枝、秀挹雕觞满。午夜中秋,十分圆月,香槽拨凤,朱弦轧雁。
正是欲醒还醉,临空怅远。壶更叠换。对东西、数里回塘,恨零落芙蓉、春不管。笼灯待散。谁知道、座有离人,目断双歌伴。烟江艇子归来晚。
沁园春
寄都城赵阅道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
菩萨蛮
张先
夜深不至春蟾见。令人更更情飞乱。翠幕动风亭。时疑响屟声。
花香闻水榭。几误飘衣麝。不忍下朱扉。绕廊重待伊。
熙州慢
赠述古
武林乡,占第一湖山,咏画争巧。鹫石飞来,倚翠楼烟霭,清猿啼晓。况值禁垣师帅,惠政流入欢谣。朝暮万景,寒潮弄月,乱峰回照。
天使寻春不早。并行乐,免有花愁花笑。持酒更听,红儿肉声长调。潇湘故人未归,但目送游云孤鸟。际天杪。离情尽寄芳草。
恨春迟
好梦才成又断。日晚起、云亸梳鬟。秀脸拂新红,酒入娇眉眼,薄衣减春寒。
红柱溪桥波平岸。画阁外、落日西山。不分闲花并蒂,秋藕连根,何时重得双眠。
那这副集句对联,原本的面貌,就应该是这样了:
风幕卷金泥,宴玉麈谈宾、锦衣乡社;
花香闻水榭,倚翠楼烟霭、红柱溪桥。
那多出来的“牡丹时”和“画阑外”呢?我估计是点校者当时给抄串行还是怎么了,这两个三言词句在张先的词集里好像还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