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对于黄先生的这种以一个剖切面来叙述历史的方法,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历史本身就像是一个繁复的大网,每个人、每件事情在里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个维度的复杂关系。然而时间这个维度却异常简单,只有一个方向,因此如果在时间轴上剖切一刀,反而可以更有助于读者发现其中的脉络。于是,笔者就借鉴此方法,写下了这篇文章,由于水平有限,只能做最简单的叙述,选择的也是楹联有关的一些事情,本义并非严谨的考据或者笺注,只是想试试看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当然同时也是为了“发现对联之美”。
同治十一年,就是公元一八七二年,这一年是壬申年,而且是闰年。在晚清的这么多年份中,这一年并不算特别重要,但是既然要找出一个历史的剖切面,当然宁可选略微简单一点的年份来,就像初学解剖一般也尽量避开复杂的组织结构一样。选择这一年还有一个原因,笔者的上一篇文章《薛时雨那些事儿——一封信札的前身后世》,如果大家看过的话应该知道,那篇文章的结尾写到的就是同治十一年。
1.
>>>登场和退场<<<
同治十一年的爱新觉罗·载淳十六岁,已经做了十一年的皇帝了,距离他驾崩还有二年,人们把这段时间都叫做“同治中兴”。下一个皇帝是爱新觉罗·载湉,这年只有一岁,还要过二十二年他才会在甲午战败的悲痛心情中写下挽邓世昌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然而这一年北洋水师尚未开始组建。这一年的慈禧太后也还只有三十七岁,她还将掌控这个国家三十六年,而当她的七十岁生日时,有一个叫章太炎的人写了这么一副贺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不过这时的章太炎只有三岁。
和咸丰及光绪相比,同治在位期间还算是比较太平的,太平军和捻军引发的战火已经被扑灭,暂时也没有特别严重的外患,尤其是日本当时还不能称之为中国的敌手,而除了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有些棘手外,其他的事情依靠手下的股肱大臣都处理的很不错。
在几大中兴名臣当中,曾国藩已经六十一岁了,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左宗棠六十岁,他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李鸿章这一年是四十九岁,还没有那种裱糊匠的感受;彭玉麟这年五十六岁,他被召到养心殿东暖阁接受同治皇帝及两宫太后的召对;张之洞略微年轻些,三十五岁,还在各地忙着做考官和搞教育;刘坤一四十二岁,还在江西巡抚任上;盛宣怀还在李鸿章的幕府中出谋划策,他毕竟只有二十八岁。这些已经登场的人们,将是接下来数十年的政坛主角。
这一年退场的人有不少,曾国藩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还有他的学生何栻,比曾国藩早了几天告别人世。还有李昭庆,这一年过世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岁,不过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另一个名字——李幼荃,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李鸿章的弟弟。巧的是他们都认识一个朋友叫薛时雨,五十四岁的薛时雨给他们三人都写了挽联:
挽何廉昉太守
翰墨中人,诗酒中人,江山花月中人,薄宦岂能羁,累年摆脱风尘,逸兴豪情,跨鹤占维扬胜迹;
文苑一传,循吏一传,货殖游侠一传,通才无不可,平昔服膺师训,感恩知己,骑鲸作上相先驱。
挽曾文正公
一个臣休休有容,频年燮理馀闲,小队出郊坰,惯向山中招魏野;
万户侯绵绵弗替,当代元勋佐命,大名垂宇宙,岂徒江左颂夷吾。
挽李幼荃都转
与君踪迹,比似沙抟,记曾偕黄浦巡师,青枫督战,西湖载酒,东浙题诗,诸昆将相尽知交,偻指白眉较密;
谒帝承明,忽遭风引,竟永谢津门大被,鄂渚慈云,淝水家园,皖江闺梦,三戟勋名堪济美,伤心玉树长埋。
这一年,《对联话》的作者吴恭亨十五岁,还在读书;张謇十九岁,正陷入科举冒名的案子焦头烂额,也没什么心情写联;吴獬已经三十一岁了,可是还没有中举,他要四年后才能中举,十七年后才能中进士;俞樾这一年是五十一岁,他的曲园还要过两年才能造好,这时当然也就没有“春在堂”之说了,不过这年他倒是去了一次德清的柳侯祠,写了一副对联:
曾读柳州文,治迹分明于此信;
幸叨枌社荫,灵踪飘忽至今疑。
当然这一年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登场和退场,但是本文的出场人物基本上都已经到齐了,接下来看看这一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吧。
2.
>>>一次全国性对联同题大赛<<<
对联同题比赛,现代人当然不陌生,几个人组个群就可以组织一次,如果用上了“微联赛”小程序,那这个比赛就是面向全国人民的了,再来些足够的奖金和荣誉,收到几百份稿件不是问题。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但也并非没有。历来同题得比较多的,有安庆大观亭、成都望江楼、武汉黄鹤楼等,历代名家各显神通,作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但这些都是时间跨度很长的同题大赛了,时间跨度短而规模盛大的同题大赛就很少见了。恰巧同治十一年就有了这么一次机会,因为……曾国藩死了。
平心而论,曾国藩死在这一年有些晚了,在发生了“天津教案”之后,曾国藩受命全权负责和法国人交涉善后,但是妥协性的交涉结果却使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如果早死两年,曾国藩的名声会更高一些。
但不管怎么样,曾国藩生前为一等侯、武英殿大学士,又做过直隶、两江总督、北洋大臣,有着挽清廷于即倒的大功,因此死后被皇帝赐“文正”谥号,备极哀荣。曾国藩的门生和朋友遍天下,再加上很多人自发而来,因此立刻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为曾文正公写挽联的热潮,封疆大吏、朝廷高官、对联名家,甚至包括同治皇帝在内,纷纷出手,这种情形有点类似当今最高水平的对联比赛了,一个题目出来大家写,写完了公布出来。当然他们是不需要评奖的,但是文人的面子可是丢不得的,这一联如果写得不好,不仅会遭人耻笑,更有可能得罪湘军派系,这当然是没人愿意看到的(没错,说的就是你,王闿运)。
曾国藩喜爱为别人写挽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曾经因为生挽汤鹏结果造成了汤鹏和他的绝交,正所谓“为得佳联期友死”。同样,曾国藩一死,这个当然是亦可赛艇的大事,他的同僚、门生、朋友等立刻行动起来了,创作出了一批精彩纷呈的挽联来,曾国藩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参加比赛的大神太多,顶级大神如左宗棠、彭玉麟、俞樾、薛时雨等,一流大神张之万、李鸿章、郭松林、何绍基、李元度、郭嵩焘、于醴尊等等,再加上一大批普通大神,简直看花了眼。这里笔者按自己的个人喜好,选了六副最有冠军相的挽联来,供大家欣赏: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挽曾国藩联,几乎可以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副了,此联的出彩之处在于,左宗棠直接强调了自己和曾国藩的关系。众所周知,左宗棠素来与曾国藩不睦,但是在这一联中却是真情流露,表达了对曾国藩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完全符合自己的身份。
临履惕冰渊,百世同悲曾子箦;
功勋逾淝洛,千秋不数谢公墩。
张之万挽曾国藩联。张之万和曾国藩同年出生,张是道光二十七年的状元。他这幅挽联和左宗棠的挽联比起来,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涉及任何私交,只是以一个同僚的身份对曾国藩做“历史性评价”,再加上文采斐然,用典走高古风,笔者个人最喜欢这一联。
为国家整顿乾坤,耗完心血,只手挽狂澜,经师人师,我侍希文廿载;
痛郯城瞪违函文,永诀温颜,鞠躬真尽瘁,将业相业,公是武乡一流。
彭玉麟挽曾国藩联。彭玉麟是受曾国藩邀请加入湘军水师的,他和曾国藩的感情非常深厚,而在这一联读起来确实也比其他联更能感受到悲痛之心。此联几乎为白话,又添上彭玉麟的武将肝胆,自有其独特的风格。
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
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俞樾挽曾国藩联,俞樾算是曾国藩的门生,又是诗文大家,这一联足见文人气息,以表自己之伤悲。其中下结是怀念曾国藩曾经称赞自己的“花落春仍在”诗,俞樾后来给自己的堂起名为春在堂,也是为了纪念恩师曾国藩。
一个臣休休有容,频年燮理馀闲,小队出郊坰,惯向山中招魏野;
万户侯绵绵弗替,当代元勋佐命,大名垂宇宙,岂徒江左颂夷吾。
薛时雨挽曾国藩联。这一联的特点就是炫技,而且是赤果果的炫技,对于薛时雨这样的顶级联家来说,文字对仗的精工都已经不值一提,在技巧上的别出心裁才是目标。表面上看,这一联拉了两个人,但是实际上运用的手法类似于“草蛇灰线”,上下联分别明写一人,暗写两人,一共拉了六个人(张九龄,寇准,魏野,韩世忠,诸葛亮,管仲),此外又运用了集句加隐文的手法(原诗是“元戎小队出郊坰”“诸葛大名垂宇宙”),而且人物都能有所关联(寇准访魏野和诸葛亮自比管仲),上下联又能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对仗,切合被挽者和作者的身份。这联的唯一缺点就是,不怎么悲哀,有点像在人家的丧事上表演才艺,却弹奏了一曲《野蜂飞舞》一样,虽然厉害却未必能拿到冠军。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挽曾国藩联。这一联的目的性极强,尤其是上联,几乎就是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做了一个政治背书,一下子把自己抬高到了一个“大师兄”的位置,那么既然是“大师兄”了,接班人还会远吗?虽然此联文采一般,但是能以对联来帮助完成抢班夺权,足见李鸿章之圆滑。当然,作为接班人他做的还是很不错的,起码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接曾国藩的班。
友情作品两副:
其一:
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
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
其二:
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
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
作者是同治皇帝,不过是自己写的还是有人代写的,就不得而知了。皇帝的联当然不参与比赛,放在这里就算是一个风向标吧。
反面教材一副: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
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面上,致身而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王闿运挽曾国藩联,这个联大家就看看吧,在当时属于非主流的写法,如果让吃瓜群众投的话基本上入不了围。不过本来曾国藩活着时候也因为“劝进”的事情,对王闿运不大待见,王闿运的情商可能是有些问题吧。
此外还有很多精彩的挽曾国藩联,如欧阳兆熊的、何绍基的、郭嵩焘的、于醴尊的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对联同题大赛很快就结束了,大清进入了没有曾国藩的时代,活着的人继续前进着,脚步并没有因此停顿,比如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一个。
3.
>>>左宗棠的态度<<<
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但是身体却健康得多,见过他的人说他是一个矮矮的胖子。从同治六年开始,左宗棠就一直忙于处理陕甘地区的混乱局势,他的对手有西捻军,起义军,回民军等等,左宗棠在入京觐见时指出,需要五年时间来平定陕甘,终于到了同治十一年他做到了消灭回民军的主力。而下一个五年计划,他的目标是新疆。
早在平定陕甘的同时,左宗棠的心中一直记挂着另一件事,就是新疆那里的局势。同治六年,阿古柏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同治十年七月,沙俄侵占伊犁。到了同治十一年,沙俄与阿古柏订立“通商条约”(即“俄阿条约”),俄国承认阿古柏为“哲德沙尔”领袖,阿古柏同意沙俄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设置商务专员等,俄国货物的关税定为百分之二点五。此后,俄国的商货、军火不断地输入南疆。这种情形下,国家领土随时有着失去的危险。于是,也就在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派徐占彪进兵肃州,在那里开始收复新疆的准备工作。
不久,清廷内部开展了关于“海防”还是“塞防”的大辩论。辩论的一方主力是李鸿章,他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李鸿章的意见说白了就是朝廷缺钱,所以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这种观点是当时官员中的主流。
然而另一方的左宗棠上书反驳道:“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又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左的态度很明确,必须收复新疆。经过辩论,慈禧太后支持了左宗棠,左宗棠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收复新疆作战计划。
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态度是如此坚决,可能和这副对联有关:
左宗棠挽林文忠公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馀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林则徐路过长沙,指明要见隐居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这一年林则徐六十四岁,左宗棠三十七岁。两人见面后谈笑风生,很快就成了忘年之交,林则徐很快就把左宗棠视为能接替自己的人,他拿出了自己在发配新疆伊犁时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都交给了左宗棠。所以说,新疆的事情不仅仅是左宗棠的愿望,更是林则徐的嘱托,这就不难理解,左宗棠为什么会有这么坚决的态度。
左宗棠带上了林则徐送给他的新疆的资料和地图,带上了一口棺材,开始了讨伐阿古柏之战。光绪三年,清军收复了吐鲁番,逼得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然后左宗棠继续向南疆进军,就在这一年末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新疆各地大小村镇,多有建立左公祠的,有联云:
陈迪南题乌鲁木齐左文襄公祠
提挈自西东,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志;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
此后的光绪七年,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终于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光绪八年,伊犁正式交还中国,左宗棠第五次上奏请求在新疆设省,朝廷终于同意了他的意见,并在光绪十年正式建立了新疆省。
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去世,在挽左宗棠的联中,笔者非常喜欢以下几副,挑出来与大家共赏,以纪念左公收复新疆之功业:
吴獬挽左宗棠联
惟楚有材,并曾湘乡再造玄黄,大名千古两侯相;
胡天不慭,俾我诸夏中流砥柱,硕望一时孤老彭。
曾国荃挽左宗棠联
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
罗谷臣挽左宗棠联
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三十年,看连云烽火次第澄清,武侯挥扇而军,盖代大名垂宇宙;
为圣朝恢徼外版图凡数万里,只横海蛟鼍频烦擘画,宗泽流河未果,出师遗感满沧溟。
张百熙挽左宗棠联
何期五载睽违,魂招司马桥边宅;
想见派忠激烈,气作祝融峰上云。
壮哉左公,使新疆复归于中国,其功至伟也!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后葬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墓前有柱联云:
汉业唐规,西陲永固;
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左宗棠下葬后,其家族选择一名守墓人名为黄佑春。此后,黄佑春家族已经有四代人一直在默默地给左宗棠守墓,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六年。在一九七一年的一天,左宗棠墓地被炸开,一代名臣抛尸露骨,幸得黄家重为掩埋,此后一九八五年得以重修。他日有暇,必当载酒以祭,以表敬意也。
4.
>>>大清的“启航计划”<<<
同治十一年的左宗棠已经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了,李鸿章虽然年轻些,但也有四十九岁了。张之洞略微年轻些,三十五岁,还在各地忙着做考官和搞教育。刘坤一四十二岁,还在江西巡抚任上。放眼整个朝廷,出色的人才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年轻的人才。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很难培养出适合当时局势的优秀人才了,于是有人把眼光投向了国外,想到了留学,大清的“启航计划”就从这一年开始了。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同治七年,这一年容闳已经四十岁,距离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到中国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容闳是咸丰四年回国的,回国之后的他发觉,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文学士身份在国内根本行不通,在和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会谈时,他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然而终于还是未能被采纳。同治二年,他去了安庆谒见曾国藩,次年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曾国藩遂保举容闳以五品候补同知衔,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译员。同治九年,容闳又向曾国藩提议派学生官费赴美留学,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后奏报清廷获准,
于是容闳开始落实和实施这个“启航计划”。同治十年,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被选中的少年先在上海进预备学校补习英文。容闳定下的标准是“学生年龄,定为12岁以上,15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同时还制定了考试规则,应考及格,才能进入预科,再学一年,“方可派赴美国留学”。不料,预科学校设立一年有余,愿意留美的幼童没来几个,容闳“乃亲赴香港,于英政府所设学校中,遴选少年聪颖而于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数人,以足其数”。同时,他回到广东香山老家,动员亲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学,终于招到了三十人,而且全是平民子弟,没有皇室官僚子弟。
终于到了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大清的第一个“启航团队”正式出发了,由陈兰彬任监督,容闳任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启程赴美。当然,他们在出国之前,都是作了具结的,例如詹天佑的具结内容如下: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詹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兴洪亲笔画押
从同治十年至十三年的四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都被称为留美幼童。然而到了光绪七年,在第四任监督吴嘉善的提议下,清政府下令将留美的中国留学生全部招回。他们被迫中断学业,悉数被“遣送回国”。九十四名幼童抵达上海后就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数天后,随便分配了一下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
然而,这批人毕竟接触到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比起国内的科举出身的人才来说还是要高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这批人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位:
蔡绍基,北洋大学校长
梁敦彦,清朝外务尚书
黄开甲,政府官员
詹天佑,铁路工程师
唐国安,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梁如浩,交通大学创始人
唐绍仪,“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留美幼童从很小就在美国学习,因此英文水平比中文水平更高一些,不过其中还是出了不少对联的好手,例如唐绍仪算是一个,有联如下:
挽蔡锷
奇气满东南,吾道不孤,应为苍生争一息;
大名垂宇宙,人心未死,终教青史慰重泉。
挽孙中山
约法坏,民国危,革命未成功,非复能支大厦;
议和终,致住去,补天太无术,自愧有负使君。
挽张百熙
好我同车,太息蔺廉成往事;
断金攻错,谁知韩范本交亲。
题共乐园
开门任便来宾客;
看竹何须问主人。
梁敦彦的联也很不错,在《对联话》中有如下记载:
梁敦彦和陆嘉谷、王仁宝题天津李文忠公祠联,联语极为雄奇,足见方家手笔:
纵四千年史家未有之奇,手挽狂澜,一木巍然支大厦;
是三十载相节久临之地,神依故土,九霄恍若降灵旗。
詹天佑虽然自己不写对联,但是詹氏祠堂通用对联,上联典指詹天佑,下联典指明代大书法家詹希原:
天佑工科进士;
希原书法第一。
至于容闳,现已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重新为世人所敬仰,其故里珠海南屏村南屏牌坊有对联:
容拿世冠,国威震九宵,健儿团结新猷创;
闳献功彪,民风扬四海,后代和谐伟业成。
在珠海有容闳书院,和传统的岳麓书院等一样,有着众多楹联:
容闳书院校门联
容古容今有容乃大;
闳德闳智九闳于斯。
容闳书院不染堂联一
翠盖远香出淤泥不染;
德门长庆与兰竹同馨。
容闳书院不染堂联二
傍山临流,自喜轩窗无俗韵;
吟风弄月,都移造化入诗篇。
容闳书院不染堂柱联
雅言诗书执礼;
良友直谅多闻。
容闳书院亭柱联
竹里书声来隔院;
松间棋韵静虚窗。
容闳书院怡然亭联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容闳书院虚怀亭联
大德无我忧天下;
小善乃集惠庶人。
容闳书院风华轩联
德成言乃立;
义在道斯长。
不管怎么说,同治十一年开始的“启航计划”,开启了中国向海外官派留学生的先河,这是一件可以载入中国教育史的里程碑事件。这一年的容闳先生,正是踌躇满志的,这是属于他的同治十一年。
5.
>>>将洋务进行到底<<<
同治十一年发生了两件和洋务有关的事情,一件是官办的,一件是民办的。官办的事情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的成立,而民办的事情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的开设,前者的主导人是李鸿章,后者的主导人是陈启源。
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李鸿章饬令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局,十一月正式成立于上海。朱其昂本是上海的一个富商,从事商贸起家,然后捐了官进入官场,做了漕运局的总办。同治十年,李鸿章派盛宣怀赴上海,与其商议办轮船招商局的事情,然后同治十一年招商局成立,由朱其昂担任总办,然而还不到一年,李鸿章又委任了唐廷枢为总办,朱其昂改任会办,负责漕运和官务。招商局名为商办,实由官商合办。随着业务的拓展,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海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十九个重要商业港口设立分局。
光绪三年,招商局又进行了一次扩张,以银二百二十二万两高价购进一批旧船和设备,船只由十二艘增至三十余艘,成为一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运输企业。然而,由于缺乏现代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方法,招商局在航运竞争中并不出彩,只能说是惨淡经营,甚至一度难以维持,中法战争期间甚至暂时售与旗昌洋行。光绪十一年又收回局产,李鸿章派盛宣怀督办全局,马建忠、谢家福为会办,招商局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但仍连年亏损。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结束了轮船招商局的使命。
当然,招商局的亏损有经营方面的原因,但本身航运在当时也是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在《对联话》和《古今联语汇编》里面,都记载了招商局成立不久的一次大海难,那就是“福星”轮沉没事件。不过这件事发生在光绪元年,而不是《对联话》和《古今联语汇编》立说的“同治中”。
光绪元年初,招商局的“福星”号轮船安排了一次从上海到天津的航行,主要是为了运载八千余石江浙漕米和布匹绸缎,顺便还搭载了一百多位中外旅客。在这批旅客中,有津局海运委员会的二十五位江浙籍委员,他们是过完春节回去天津上班的。此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天津塘沽,但是当轮船于二月的一个早晨行驶到烟台南面的黑水样时,海面上突然出现了满天大雾,然后持续了一天,直到晚上大雾依然不散。在大雾中,“福星”号一边鸣笛一边摸索着缓慢前行,深夜中突然听见前面有哨声,还来不及躲避,已经有一艘巨大的轮船迎面驶来,对着“福星”号的船头就撞了上来,仗着吨位优势把“福星”号的船头撞裂,并压向了海中,仅仅过了十五分钟,“福星”号就已经沉没在了茫茫大海中。所有的人乱做一团,只有一艘救生小艇在救人,捞了一些人员送上肇事的船只。
肇事船只是英国籍货轮“澳顺”号,在大雾中行驶速度较快,且吹哨和鸣笛并不及时,最终导致了相撞。最终,“福星”号上有六十余人获救,遇难人数在六十五人,其中包括二十四名官员。后来在判断两船的责任时,由于英方偏袒肇事船只,在当时又掀起了轩然大波,上海《申报》对此惨案了做了连续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最后,这次海难以双方各承担百分之五十的责任来结案,这个结果对“福星”号是严重不公的,但是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关于这次海难以及事后的双方交涉过程,大家可以去看看专门的论文,有不少是涉及海事法的,这里不再赘述。
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他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以及江苏、浙江巡抚上奏朝廷,要求为“福星”号死难者进行抚恤,并在上海和天津建专祠致祭。光绪同意了他们请求,并下旨要求严惩肇事船只,可惜并没有任何用处,最后这些损失当然也就只能由招商局承担了。后建立愍忠祠,有联云:
李鸿章题天津愍忠祠联
大海咽波涛,遗恨难填精卫石;
圣朝多雨露,褒忠常傍水仙祠。
蔡炳泰题天津愍忠祠联
一死亦何奇,诸公浩劫同沦,最难堪碧海惊涛,寥天惨雾;
千秋均不朽,异日英灵如在,愿常护帆樯风转,刍粟云飞。
杜文溥题天津愍忠祠联
沿于海以达河,叹频年转漕重洋,共历艰难非一日;
勤其官而死水,看身后褒忠巨典,常膺俎豆到千秋。
另一件事的主角是三十八岁的华侨商人陈启源。陈启源是广东南海人,很早就开始在越南、暹罗经商,在二十多岁时候就已经是知名侨商了。他在暹罗时看到法国的缫丝机器,效率原高于当时国内的缫丝方法,于是开始筹办起缫丝厂来。同治十一年,继昌隆缫丝厂在广东南海县简村开始投产,使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机器技术,实行半机械化生产,以蒸汽动力进行机器缫丝,得到的产品质量机器出色,畅销于欧美和东南亚市场,他本人也获利丰厚。
俗话说,有肯德基的地方就一定有麦当劳,当地的其他商人随后也纷纷效仿,开设了十来家机器缫丝厂,机器缫丝产业一度兴盛无比,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原来手工缫制的土丝。终于在光绪七年,一批原来从事土法缫丝民众持械砸了一个缫丝厂,南海知县下令关闭了继昌隆缫丝厂。于是陈启源将工厂迁至澳门,改称复和隆丝厂。光绪十年,陈启源得到清政府许可,又将工厂迁回简村,改名“世昌纶”,继续开工经营。缫丝业也成为整个近代中国工业中发展速度突出的行业之一,为今后的纺织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此外,陈启源还是一个儒商,并且精通数学,著有《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塑源》《周易理数会通》等著作。
在陈启源的蚕桑园园门,有其曾孙陈少恂撰写的对联:
桑威荣梓里;
蚕壮畜丝乡。
在陈启源的墓前有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一联有说是陈氏子孙为陈启源所题,也有说是傅汉斯、张充和挽沈从文联,这里就不做进一步考证了,这种事情揭破了总有一方面子上不好看,但不管怎样都不会影响逝者。
6.
>>>“喉舌”的崛起<<<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说到租界,中国的学生只要学习过中国近代史,就知道这是一个充满耻辱的名词,是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笔者特意查了百度,关于租界的定义如下: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也就是说,领土所有国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这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最佳避难场所。虽然租界的恶名累累,但是租界对于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传播近代民主、科学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为当时站在政府对立面的人提供了庇护,比如鲁迅就曾在租界生活过,其《且介亭杂文》的“且介”二字就来自“租界”两字。
接下来要说的这件同治十一年的事情,就发生在上海的公租界里,如果是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应该都很清楚,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的《申报》(原名《申江新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开始了它总共七十八年的办报历程。《申报》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商业性报纸开端的标志,虽然由外国人创办,但是还是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当时的第一家。
《申报》从发刊到最终停刊,经历了七十八年,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申报》见证和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笔者有幸看过早期的《申报》的影印本,作为一份面向市民群体报纸,《申报》已经具备了现代化报纸媒体的雏形,大致内容包括官方新闻、采编新闻、追踪报道、国际新闻、民间轶事、体育新闻、广告、商品价格等等,尤其是自行采编的新闻和接下来的追踪报道,这是《申报》的主要亮点之一。
前面说过招商局福星号轮船沉没的事情,沉没的时间是二月二十八日的深夜,而《申报》在三月初二就开始报道了,包括随之而来的关于事故责任的裁决,都做了连续多期的追踪报道。还有当时名噪一时的 “杨乃武案”,《申报》连续三年进行报道,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终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申报》坚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并且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不再以官方的舆论要求为金科玉律,对于朝廷的主流观点也进行了各种批评,甚至在清政府立宪期间,主动引导舆论带了一波节奏。
当然当时的《申报》也有很多不足,这点左宗棠深有体会。左宗棠在新疆征战,而远在上海的《申报》依据各种流言,报道左宗棠溃败,左宗棠知道后在部下的信中大骂《申报》:“此辈所为,专以张西讪中为意,其殆枭獍不若耳!”此后左宗棠做两江总督,《申报》更是不断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挖掘了不少左宗棠本人的轶事和花絮,这个比现在的追星狗仔队也不遑多让。
一九一二年,《申报》转让给了史量才,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一九三四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此后,《申报》言论又趋于保守,直至停刊。
接下来说说和《申报》有关的对联。作为新闻界的重要媒体,《申报》自然是文人聚焦之所,出现过不少精妙的对联。
水月松风招白鹤;
石泉槐火煮乌龙。
《申报》副刊主编陈蝶仙自题联,读来清雅异常。
奉化梗化,是局员司事丁役每奉行不善,化导无方,酿成此息;
宁波生波,凡提镇道府厅县祝宁静长占,波澜永息,各保其官。
这是《申报》报道光绪四年夏,奉化民变抗捐的联。
《申报》搞过一次征联活动,出的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我们一般都听说过的下联有“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不过当时还收到了以下这些下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郎中王若俨,俨若王中郎。
王若俨:民国时北京西城挂牌行医者。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宾用王若俨,俨若王用宾。
王用宾:山西人,曾任南方非常国会议员。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隶直方大,大方直隶人。
直方大:北京东安市场百货店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船中海拉多,多拉海中船。
海拉多:日本巡洋舰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财东山成玉,玉成山东财。
山成玉:山东德州银号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斋成瑞聚永,永聚瑞成斋。
瑞聚永、瑞成斋:均为北京古玩店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军中吴观乐,乐观吴中军。
吴观乐:孙传芳部下军官。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名立袁世传,传世袁立名。
豫绅袁世传宣付国史馆立传。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比起以上各联,此联更觉精妙。
7.
>>>不是尾声的尾声<<<
如果可以按下时间暂停的按键,站在同治十一年这个节点上,向前看看已经发生的事在这一年造成的结果,再向后看看这一年的事对后来的影响,应该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的局势,以及在面对这种局势时候不同人做出不同选择的合理性。
同治中兴的主要功臣是曾国藩,他去世之后的权力空白很快被李鸿章所填补上。左宗棠正忙于西北之事,在除了慈禧太后以外的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下,毅然决然地收复了新疆。大清朝向海外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这批学生承载着帝国对于未来的期望。李鸿章在国内继续搞洋务运动,虽然大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有没有合适的人和合适的方法把它搞好这又是另一回事。而伴随着租界中逐渐形成的西式文化,民间舆论开始觉醒了,这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对官方舆论发起挑战。
走过了同治十一年,大清朝的路还有很长,往后的局势也变得越来越艰险,直至走到宣统退位的那一年。而作为现代人来看这段历史,应该也能学到不少经验教训吧。
同治十一年就像是一出戏中的一幕,终于也有谢幕的那一天,这里用一副戏台对联,结束我们的同治十一年之旅:
万事皆雪浪淘沙,问谁铁板铜琶,为我唱大江东去;
一年如春灯过眼,只剩鲲弦羯鼓,留人到红日西斜。
这是彭大霞题旌阳东平桥镇江宫乐楼联,甚是豪迈,用来总结这一年的事情还挺合适。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无论怎样精彩的历史,总不如现在和未来重要,而学会在奋斗中享受人生,现在想想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