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对于我来说,似乎并不陌生。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兴趣,甚或是什么时候触动了哪根神经,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近代诗词,书柜里竟然有好多本诗词楹联集。前些年搬家整理书柜,也没有舍得抛弃一本。
凭着几十年前上学时的记忆,一边看着诗词大会,一边跟着答题,竟然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正确率。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总觉得要写些什么,偶尔也会随心写一些说是叫诗,其实就是顺口溜的文字,自娱自乐,也没当回事。
对联更不必说,因为有二爹江尊禹在,耳濡目染几十年,这些年似乎有些手痒痒,朋友开业或者谁家孩子结婚,偶尔也试着胡诌一联,自己拿不准,就找老师改改,应付差事,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刻意去学。
直到两年前,半推半就地进了楹联学会,装模作样地试着学习对句。跟着联斋的节奏,间或对自己感兴趣的景物、事物,以诗、联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经意间,也已经差不多有联句二百多副,律诗几十首。
去年公众号和《河南楹联》上刊载的《习联一年间》,还引来了省内一位资深联友的造访,不禁让我受宠若惊。按照这位周姓联友的说法,拼音不通,音韵不谙。再看作品,除了字数相等,意思相近外,基本做不到词性对照,平仄相谐等楹联的基本要求。从这位联友身上,我也看到了诗联发展的瓶颈。在多数年龄偏大的联友诗友中,拼音基础一般不好,四声掌握不准,多数不懂或者粗懂音韵,加上身边缺乏工具书,或者即便有,也不知道怎么灵活运用,更不用说对网络工具的运用了。
缺乏音韵知识的我,初学时的确一样有些吃力。应付对句练习就必须借助字典等工具,总是着前不顾后,还要不时地请教老师,实在是枯燥乏味又缺乏成就感。后来慢慢地按照老师们的指点,找到《国粹网》和《搜韵网》,句子初成后,无论是在电脑上还是手机上,点击“平仄查询”或者“对联(律诗)校验”,平仄韵脚,古声新韵,立马显示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然后根据要表达的意境,对字词进行修改完善,反复比较之后,一首诗,一副联就大功告成了,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说起来容易,其实熟练运用网络工具,也需要不断熟悉和挖掘。
《国粹网》是需要注册的,一般游客是不允许发帖的,只有注册后登录才可以发帖。网站上有楹联,诗词,灯谜和工具四大块,另有论坛区域。大家最常用到的就是工具,无论是诗词还是楹联,点开右上角的“平仄查询”,把初成的作品输入或者粘贴到框内,点击“提交”,立马会出现古今韵的平仄及诗词韵脚,作者只需要根据提示,修正完善平仄韵脚就可以;如果发现有些字词意思或者平仄拿不准,点击右上角的“汉典”,就会一览无余地显示出来拼音和意思,包括字词的真草隶篆写法与拼法;如果想看看古人或者他人是怎么用的某一个词汇,就可以在“诗词库”或者“楹联库”里搜寻,比如在“诗词库”里搜“秋雁”二字,就会出现61条,既有白居易《缭绫》中的“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的诗句,也有南北朝时期江淹《谣》中“秋雁度兮芳草残,琴柱急兮江上寒”等诗句,可谓应有尽有,不失为一个好的诗联创作工具。
再看《搜韵网》,有阅读,韵典,查询,校注四个部分,另有检索窗,各项功能一目了然,诗联爱好者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项工具。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怎么保证作品的平仄韵脚准确,点击“律诗校验”,“词格校验”或者“对联校验”后,将自己的作品输入或者粘贴上,无论是“中华通韵”还是“平水韵”,平仄不合的,重字的,会用红色字提示,韵脚不合的,会用粉红色字提示,还会有韵脚字表以及对语参考词汇搜索,创作者根据提示完善修改,就可以万事大吉。
当然,这两个网站录入的词汇音韵平仄是有些微差异的,我在运用中就发现用这两个工具检查后有个别字词平仄是不一样的,比如“俞”字,在《搜韵网》查验时,平水韵为平声,中华通韵则显示为两个读音,一个平声一个仄声,而在《国粹网》上显示,古今音皆为平声。经咨询联界专家,二者有上百字有平仄差异。我自己的办法是,同时打开两个网站校验,有差异的就干脆换一个字词,以免误读误解。
有些老师可能注意到我两年来的拙作,甚至有人认为进步较快。其实是得益于这两个网络工具的相助,加上自身的爱好和仅有的一点点文字功底,正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诗联爱好者队伍中,尽管已近花甲,可我还是一个新兵,得益于平时工作中对网络工具及电脑的应用,才会有较快的节奏入门。
在此,我给刚刚踏进诗联之门的爱好者,也斗胆向那些久经战阵的老师们,推荐这两个工具。希望大家今后的诗联创作,免于前辈们的搜肚刮肠,而变得更加轻松惬意,也免于出现平仄失替、对仗不工等技术性错误而贻笑大方,还可以避免长联中出现不规则重字等令人不爽的现象。
这是我两年来创作经历中的一点感受,希望会对大家今后的诗联创作有所裨益。最后,我也用一副对联,来表达这真实的感受:
网上推敲平仄韵;
胸中流淌古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