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壮大学会组织,活跃诗联艺术氛围,推动诗联艺术更好地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促使诗联艺术更上新台阶,我讲一点个人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我认为,群众性是诗联艺术的生命线。我们知道,任何艺术,它的存在、传承、繁荣和发展,都是以群众为基础、为主体的,群众承认它、喜欢它,它才能够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群众不认可,不接受,它就必定走向衰落。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诗联艺术也是这样,它只有被更广大的群众所关心、所喜爱、所赞同、所参与、所支持,才能够不断地走向繁荣。作为诗联学会组织,我们倡导诗联艺术的群众性,重点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倡导诗联艺术的群众性,就是要把组织建设到群众中去。
让更多的组织发展到群众队伍中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诗联艺术中来,这应当是我们学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起草学会章程的过程中,我们就明确地提出,凡爱好、收集、研究、创作、传播诗词、楹联的单位或个人,只要本人自愿,都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或个人会员。这就意味着,诗联学会不仅是一个艺术组织,更是一个群众组织。我们则更看重它群众组织的特点。既然是群众组织,就应当有更大的包容性。对于爱好诗联艺术者,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不管他是什么学历和知识水平,不管他对诗联艺术的造诣是深是浅、是高是低,也不管他对诗联艺术持何观点,只要热心于诗联,都应当成为我们联系、扶持、培养、发展的对象。先发展,后规范,再提高,这应当是我们学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本工作方式。各人的经历不同,知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点不同,能力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在我们这个学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可以是进行创作的,可以是进行教育培训的,可以是进行诗词楹联理论研究的,可以是组织开展诗词楹联活动的,也可以是宣传、推介、传播、使用或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发行诗词楹联作品的。要坚决消除少数人把诗词楹联艺术看作是高不可攀,把普通群众看作是愚不可及的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防止把诗词楹联学会办成门槛过高、门路过窄、拒人于大门之外,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当孤家寡人的自恋组织。我们不但要在艺术人才、文化人群中发展会员和组织,还要在准艺术人才、准文化人以及非艺术、非文化人中发展壮大会员和组织。要让我们的会员遍布乡村、机关、街道、企业、学校和军营,并在这些地方逐步建立起我们的分会。学会的负责人,各位会员,都应把联系、培育、扶持、发展新会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义务。
其次,倡导诗联艺术的群众性,就是要把活动开展到群众中去。
诗词楹联艺术的繁荣,重在活动,贵在广大群众广泛地参与活动。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诗词楹联活动,才能使诗词楹联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诗词楹联学会应当而且必须是这些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根据我县诗词楹联发展的现状,我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重点开展五项活动。一是开展“诗联知识进万家”活动。要面对城镇、农村和机关、企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性地创建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诗词楹联教育基地,广泛开展诗联知识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广大群众对诗词楹联艺术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传承能力和发掘能力。特别是要结合学校教学实践,推动学校诗词楹联教学迈出新步伐。二是开展“诗联采风下基层”活动。要结合党的建设、工农业生产、旅游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工作等各项工作实际,送诗联深入基层,从基层挖掘诗联。以采风促创作,以联谊促普及,运用诗联艺术形式,为各行各业助威造势,营造氛围,在服务生产的过程中丰富、发展诗联艺术。三是开展“诗联艺术结对子”活动。通过确定重点会员,联系普通会员的方式,进行诗联艺术理论研讨,指导创作实践,开展作品赏析,提高诗词楹联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逐步培养形成主力梯队,扶持造就一批骨干作者。要特别注意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农民、工人中发现、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诗联新人,予以重点扶持。四是开展“诗联作品传千秋”活动,组织会员搜集、挖掘、甄别、整理、编纂散落于民间的诗词楹联作品,特别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创造条件,出版发行,使它们更加鲜活、更加生动地传承于社会,成为群众的精神食粮。要帮助、支持会员出版诗词楹联作品专集,为他们提供舆论支持,沟通联系渠道,帮助筹措经费,做好发行宣传。五是开展“龙泉杯主题征诗征联”活动。以县一中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为契机,我们这项活动已在全国拉开了序幕,目前进展情况非常好,在国内联界的反应也非常强烈。我们的想法是,把“龙泉杯”主题征诗征联作为一个地方诗词楹联艺术品牌,向全国亮相,每年举办一两次,连续多年搞下去,形成宣传崇信,推介崇信的艺术品牌效应。
第三,倡导诗联艺术的群众性,就是要把自己融合到群众中去。
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诗词楹联艺术的根在社会,养分在群众。没有游离社会的艺术,也没有脱离群众的艺术。我们的会员要想在诗词楹联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直面社会现实,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去寻找诗词楹联的创作灵感。我们常说,主题是诗词楹联的灵魂。没有健康向上的主题,就写不出好的诗词楹联作品。什么是主题呢?我认为,主题就是思想,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正确的主题,就是正确的思想,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认知。正确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实践中来的,从群众中来的。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得不到的。所以我们就要经常到群众中走走,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干些什么,看看他们赞成什么,厌恶什么,希求什么,反对什么。把大家的思想集中起来,就会形成和丰富我们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群众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我们进行诗词楹联创作,思路就会更开,境界就会更高,主题就会更新,灵感就会更丰富。不但要从群众那里获取思想,我们还要善于从群众那里获取艺术养分。俚语乡歌,往往包含哲理;俗词野调,常常闪现文华。尽管他们的所歌所言,往往不是那么完美,也未必十分准确,甚至在有些人看来往往是那么的粗俗,或者缺少些文化内涵,缺少些艺术色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民间艺术上的独特创造。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去接纳它,运用它,我们的诗词艺术就会营养充裕,发育全面,就会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生命力。我们还要相信群众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新创作的诗词楹联作品,要首先奉献给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群众满意的,我们推广。群众不满意的,我们完善。群众反感的,我们坚决不做。要切实克服违背群众意志、无视群众好恶的不良创作习惯。阳春白雪无长景,下里巴人有浩歌。我们要坚决克服玩“高雅”的错误思想,把诗联艺术的创作、创新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思群众之所思,求群众之所求,爱群众之所爱,憎群众之所憎,乐群众之所乐,忧群众之所忧,言群众之所言,呼群众之所呼,就一定能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诗词楹联作品来。
刘志刚,男,55岁,甘肃省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崆峒诗社副社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著有诗《龙泉逸韵》、《汭声集》等诗词联文集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