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分句联中以“五五七”句式结构最为经典常用,也是最为稳健的结构,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本文就从“五五七”句式结构开始,浅略谈一下“腰”的作用。
“五四七”句式结构的写法,通常是首句起头,中间句承上启下,结句收尾,相当于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因为只有三句,所以中间句就承担了“承”和“转”的任务,就好比人体的“腰部”,格外重要,承转不好的话全联就会疲软,如:
陆羽纪念馆(梦见温馨)
倾情煮一壶,漫几缕清香,是苦是甜凭品客;
得地垂千古,对满湖风雨,邀云邀月话茶禅。
上联的构架是:煮茶-漫香-品茶,平铺直叙,起得平淡,腰句承接倒是自然,但没有起伏,到结句已然轻飘飘的了。反观下联,其构架是:得地-风雨-话禅,有起伏,有节奏,犹如脱缰之马再拉回来,读来就不会像上联那样平淡无味,这都要归功于腰句“对满湖风雨”的承转有力。
又如:
胜棋楼(怀抱昆仑)
湖山本无主,到九曲回廊,莫向烟波诘姓字;
胜负俱千秋,剩一枰残子,徒留经纬待君臣。
上联起句就斩钉截铁,接着腰句用一个到字领起,承接自然,到结句再把论点带出来,一气呵成。下联也是一样,起句先抛出一个观点,腰句接过话题准备阐述,到结句就自然而然发表感慨,一气而下,酣畅淋漓。
四分句的联,相对来说变化就多一些,有从“五四七”演变而来的,前两分句用自对起头,腰句承转,尾句作结,常见的有“四四五七”、“四四七七”,也有不用自对而用两句连续性比较强的四言起头的,如:
咏水(王不二)
万钧之重,何寄九天?必上视苍苍,聚散长空浮象马;
一滴不枯,唯存四海,故东流滚滚,蜿蜒大地走龙蛇。
可以看到,两个四言句在语义上是连在一起的,是为起,承转都在腰句,犹如跳板,又如弓弦,为结句的发力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又如:
贺兰心小筑周年
兰之馥郁,梅者孤清,聚一堂兰质梅怀,如琢如磨三百日;
心囿春风,笔交秋月,汇无数心期笔翰,韩潮苏海八千言。
这就是起句用自对的,其实构架还是跟五五七一样,只是把起句换成并列的自对,把腰句的领字换成三字。这种构架甚至还可以延展成四个七言句:
春运
售票窗风雨迷蒙,候车室形容激朗,自无论北返南归,与我同俦皆浪子;
鲈鱼脍久违其味,莼菜羹不得其香,又岂止山高路远,浮生难到只乡关。
只是把自对的四言句换成了七言句,实际也是并列作起头作用。这种构架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反复读一下,体会一下腰句的承转。
前面我们说过,格律诗的“起承转合”有特定位置的句子负责,那么四分句的联是不是刚好可以分别负责起承转合呢,答案是肯定的,如:
李贺
【起】王子安六岁能文,【承】才并我公,【转】廿余龄际遇同悲,【合】未使高怀酬远抱;
【起】吴君特一生不仕,【承】气倾辞笔,【转】四百载诗词交响,【合】翻将奇谲说凄清。
以上种种,腰句都只是一句,也有把转折句处理成自对形式,有时是为了使联语更加饱满,而有时是为了避免联语读来臃肿,如家师讳贾雪梅《故乡》:
【起】风物已全非,【承转】不知粱间旧燕,江上孤帆,【合】得栖何处;
【起】浮生无所住,【承转】每疑隔水青崖,笼烟村树,【合】便是家山。
再更长的联,往往要用到排比或自对,如鸠竹《大观楼》:
【起】新日园庭,别换三春,【承】花癯柳瘦,一重窈窕,水折山皴,一重窈窕,【转】疏风零雨俱算操持,【合】世间光景我来后;
【起】古人胸次,横吞万里,【承】安惕危思,歌哭时常,兴怀亡轸,歌哭时常,【转】倚榭登台敢称忧乐,【合】天下文章公已先。
连用六个四字句,用语义连贯的两句统起,然后用两个重复的句子做自对顺承,真是绝无仅有,前面已经极尽铺排造势,这时候腰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承得不畅或转得无力,很容易就虎头蛇尾,甚至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反观此联,两腰看似平淡,实则颇费心思,用风雨承接,操持启下,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到下联洋洋洒洒,结语饶有回韵,无论是语句气脉的把握还是意象素材的剪裁选择,都已经做到了极致。
自从看到竹子这个联以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力了,再更长的联,就不作分析了,在实际创作中,有些布局方式也并不需要腰句作为转折,怎么去把握好行文气脉,让联语抑扬顿挫并且顺畅有力,只能靠多读多写多探索,以上一些粗浅的见解,只是管中窥豹而已,我且一说,君且一笑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