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青阳老田吴古楹联文三篇

青阳老田吴古楹联文三篇

2019-03-13 23:19:29吴中祥九华山梦里老家 0条评论

老田“无头状元”题庙前街空字楹联


彩虹永锁屏山翠;

 □ □ □ □ 缟水清。


    据朱存德著《九华胜境》载,九华山北麓地藏古道锁要处庙前街曾称“三溪镇”,四周环山犹如莲花宝座中,南北向化龙冈横贯其中,九华河和八都河汇合处自然洞开,有拱桥平桥纵横相依相伴成趣,真可谓“周家山王家山一脉青山成双节;八都河九都河两河溪水合一流。”邻近九华乡老田村出了个清代礼部尚书吴襄,次子吴庆禖戏称“无头状元”绰号“虎癫子”,老人们记得当年桥头有观景亭,其上题有“虎癫子”一副半楹联,上联“彩虹永锁屏山翠”,下联只有末尾“缟水清”三字,有意空其四字引发游人香客联想。

    这幅空字楹联相当传神有趣,此联准确艺术描绘了庙前街地形地貌,化龙冈象彩虹,莲花峰象屏山,缟水清得象白绢,这么美妙山水大自然,“无头状元”不愿独享美景,空出四字启发游客来分享。古今好多文人墨客相继作答乐此不彼,有“碧莲常映”,有“秀野外流”等等,站在拱高数丈高桥上,环视青山绿水大好河山,真是美不胜收啊。

    池州新闻网九华副刊曾刊载《老田吴村话虎癫》,作者刘加宽说其对出下联“玉带紧扣缟水清”,此话有待商榷。吴庆禖家乡老田确有玉带河,曾是九华老爷金乔觉献策开挖的安居工程,始建于唐至德年间,呈S形穿村而过注入九华河,具有灌溉、消防、洗涤、排涝、排污等用水功能,宜居宜业,形成地藏古道“玉带水街”。玉带桥建于北宋初,地藏菩萨佛佑老田吴文武贤才辈出,仅清朝一时就先后有八人中举,云溪书院改名成“八桂堂”,可谓官运亨通。将化龙冈庙前街描绘成“玉带紧扣”也说得过去,玉带俗称官带,只是官瘾太大就难保清廉啰。若把其理解成“勒紧裤腰带为国为民”也能“缟水清”,但不符合吴庆禖绝意仕进钟情山水之禀性。

    据《老田吴氏宗谱》载,吴庆禖(1686-1753),幼名绣虎,字燕孚,号春岩,老田68世廉分三房,邑庠生,中康熙庚子科举人,候选儒学教谕,生而聪颖,稍长工诗词古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康熙庚子科与弟兆雯同举,于乡三试礼部不利,遂绝意仕进,吏部欲拣选以知县用,坚执不赴任,有劝之仕者,辄曰:“富贵旦夕耳,何如遨游山水,终吾身之乐哉?”晚年杜门不出,著述自娱。戏称其“无头状元”很可能指吴庆禖没有趟过才高气傲之轮回,丧失了人生理想追求,不“遨游山水”以空解之,很难想象有什么其他好的精神归宿啦。在封建制度下,要想真正清廉为官,十有八九招致空空空空才行啊。由此可见,空出四字本意应指佛教四大皆空之境界,非常契合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佛国圣境,也是“无头状元”心境之真情流露。吴庆禖题庙前街空字楹联真乃传神传世之绝品也。(青中教师吴中祥整理于2016年6月4日)


老田吴钟和刘冲云波书院

山气横掠碧桃涧;

岚光倒映舒姑泉。


    这是张高编著《莲花佛国九华山景点图册》63页所载云波书院联,碧桃瀑布和舒潭印月位列九华十景,大自然气势如虹跃然纸上,引发读者欲探究这是哪里?又是哪位隐士之杰作?

    先说云波书院所在地刘冲,位于九华山笔架山狮子峰下观音岩上,进山口现已建成大愿文化园和99米世界最高地藏菩萨大铜像,需绕过园区隧道进出,能左顾碧桃涧右盼舒姑泉,成了古今绝佳的隐居地。

    新版《九华山志》记载,唐代著名诗人费冠卿来此为母守孝,北宋著名学者刘放亦来隐居,因而得名“刘冲”,此后朝野许多名士如王安石、苏辙等前来拜访,历代隐士于此读书著作络绎不绝,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大多楷书苍劲有力。刘放于结庵处崖壁镌刻“清隐岩”字径一米,其东巨石镌刻“云波书院”四个大字,旁刻“吴钟隐居”4小字,下方为吴光锡诗刻,吴钟诗刻2品稀世墨宝清晰可辨,诗文如下:

一秋高卧白云浮,茅屋萧疏住自繇。

为爱岩头丘壑小。何堪人羡竹林幽。

云波居士(吴钟)

注:繇(yáo)同由,自繇即自由。

声非金石韵非幽,欲惹游人细细搜。

石上他年存姓氏,知吾云波后费刘。

崇祯甲申年(1644)秋七月明诗人吴钟题

    《老田吴氏宗谱》载,吴钟(1600-1654),幼名大佶,字空之,号方亭,一号云坡,世称刘冲先生,青阳老田吴64世,廉分三房吴文梓三子。郡庠生,明亡为理学隐士,颖敏博洽,善诗歌古文,所著有《方亭文》《呵冻录》《忠鉴》《循良录思篇》《双峰诗》《刘冲山人集》均遗稿待梓。与同郡吴应箕刘城齐名,隐居刘冲,讲学云坡书院,事实详载县府省志隐逸篇。著名书法家吴光锡,人称“花舫先生”,也是青阳老田吴家的,著有《九华全志》(已佚),刘冲“云波书院”及下诗刻应为其所书。

    谱载,吴文梓(1536-1620),字子乔,号南台,明朝邑痒生,中隆庆庚午科举人,万历丁丑科进士,廷试授国子生吏部观政,初任太常寺博士,官至兵科都给事中加五级,记录大功十三次,为官恬澹廉谨,立朝纲正,力主加强海防,促成戚继光抗击倭寇大捷。著有《东崖佛殿碑记》,《谏垣疏草》乃安攘长策。归里曾捐俸财续修宗谱,殁后配享明代著名心学家王守仁“九华阳明祠”。天启二年诰赠太常寺少卿,恩阴孙世举鸿胪寺序。

    波与坡并非通假字,何故?查阅丁育民著《诗仙九华缘》得知,据清道光元年(1821)青阳陈蔚(号梅缘)所辑《九华纪胜》载:“‘云波书院’为孙钦题”,其人其事高度一致理应是一人,说不定是吴钟酷爱山水接受了“云波”称号。清孙钦《题云波书院》诗曰:“小筑刘冲圃,衡茅矢勿谖;松云开晓钥,鸡犬辨仙源。池草闲生梦,山禽雅作言;著书齐太上,不更说窥园。”吴钟系名将之后,饱学诗文,胸怀大气,创建云波书院,其联极可能是其本人所作。现书院遗址早已湮没,唯有刘冲摩崖石刻“云波书院”依然醒目留存,成其一个很给力的历史见证,仿佛朗朗读书声跨越时空隐隐约约,好似云波传布山水之间也……

(青中教师吴中祥整理于2016年6月18日)


重温九华行祠石壁庙碑记

幽明无二理;

神人同一机。

    

    这是明弘治元年(1488)《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中“画龙点睛”之笔,“夫幽而为神,明而为人”,人敬神自灵,神灵人自敬,跟好学好,相信什么就会成就什么,高度哲学概括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相同机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程懋并未空洞说教,而是大篇幅陈述史实,用事实说话,言简意赅上升到哲学高度,庙、神、福、人字字都那么鲜活生动入理入心,真不愧为明朝“县儒学教谕”也。

    碑记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唐肃宗时,浮海来青阳”,“吴氏孟光父子见其神色之异”,便留居水口供养,后指诣化城寺修行,还叙述了二圣殿由来和地藏九九坐化成神。用之公协助金地藏修成正果成就大愿道场,使道教中心转向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可谓老田吴家为佛教九华山立下头功,九华行祠可谓“地藏圣迹第一处”。留居所初为吴氏社庙,唐玄宗时改为协济行祠,“宋之时屡封侯王”,北宋淳化年间穆州刺史吴鹏飞致政归里,感其地藏神灵乃创此庙,四时致祭,有祷皆应。明朝59世吴永廉合族接力重修成九华行祠,俗称石壁庙。《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和《乐输碑记》现仍嵌于庙门两侧,成为研究金地藏圣迹和老田吴史重要历史文献碑刻。

    《老田吴氏宗谱》载,吴孟光(687-767),字用之,青阳老田吴24世,为歙州刺史吴器高长子,生平积德行善,因其他宗支渐无纪录,故老田今人均可算其直系血亲也。九华老爷金乔觉当年感激吴用之供养恩情特赠《酬惠米》诗曰:“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行浮海到华西;原身自是王太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地主,昨叨送米续晨炊;蒙君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吴孟光赋诗回赠《太乙岩》:“太乙真人去不回,仙岩胜境长莓苔;料得百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因此佛缘发展成大年初一“地藏酬惠节”。金乔觉常到老田吴家讲经说法,献策开挖“玉带河”安居工程,千百年来渐成兴旺大村子窠。传说还亲自吊唁过世用之公,为其选定二圣殿虎形山墓地。真可谓“吴以奉神,神以福吴,幽明感通,始复无穷”也。

    碑记先讲唐代“九华之神 吾邑之主”金地藏垂迹老田吴家,再略述西汉老田始祖吴栋材事迹等。谱载吴栋材(前107-前25),又名栋羽,延陵季子直系血亲,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四子沅陵侯吴汤之长子,河南南阳府唐州桐柏县嘉兴厢人,公元前64年官封顺元太守,后以直谏忤君,左迁六安令,适逢陵阳县伊窦伯玉邀游九子山胜境,顿生仰慕之情,于神爵二年(前60年)乃弃官归隐此松阳图新城里,造良田、植桑麻、养禽畜、兴水利、挖水井、筑宅第等福泽至今。妻贾氏,生有2子1女,长子相玉,次子卿玉成帝时迁侍御史。

    碑记附录吴应之题诗《九华行祠》,幽思明达“庙食千年香火盛”的来龙去脉。谱载吴龙渊(986-1048),字应之,老田吴47世,吴鹏飞长子,善承先志,不坠家声,曾重修水口协济行祠。其父吴鹏飞(957-1026),字嘉搏,老田吴46世,吴愈胜独子,妻江氏,生二子龙渊、虎林。曾任北宋穆州刺史,归里创庙建玉带桥,致力续修家谱,现今老田吴九分族人均为鹏飞后裔。

    碑记落款“时大明弘治元年戊申九月之吉”,“义官兄弟为五十九世”复建石庙,可见吴氏供奉地藏佛神世代相继。老田吴氏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后,就从59世起正式分派为廉分、宁分、晟分、言分、裕分、德分、南分、延分、领分等九分,至60世各大房头人口暴增,又在其内分29个小房。真乃“人之奉乎神者,至明!神之福于人者,厚矣。”

(青中教师吴中祥整理于2016年6月18日)


附录:

《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

【明】程懋

  庙所以事神也,惟神有以福乎人,宜人有以奉乎神也。九华之神,吾邑之主,而九华行祠石壁庙,则老田吴氏之所创也。

  今观吴氏《谱》及参邑《志》而知其所自矣。昔有金地藏者,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唐肃宗时,浮海来青阳,得吴氏水口以居。吴氏孟光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诣城峰闵氏之寺居,以为修行之所,今化城寺是也。后其国使谭、曾二臣请其归(无果),二臣辞别下山亦不去。地藏年至九十九,无疾西坐化,寺僧立塔墓内以奉之。二臣后皆为神。吴氏□氏□氏创庙九华山下,为民祭祷,捍御有功,宋之时屡封侯王,为吾邑福主。淳化间,吴氏鹏飞知事穆州,致政归,感其神灵,乃于新城水口创建今庙。其族四时致祭,雨晴疾疫,有祷皆应。庙建以木屡败,成化间,纳粟义官吴永廉同弟永暹、永升欲合族众易之以石,有志未就而卒。今与族弟吴永春偕侄辈吴宗权、宗道、吴琪、吴景等为倡,合族之长幼吴永昌等男妇若干人,协心捐资,凿矶营石、撤木而石构之。为遂百年计,盖以成义官等未成之志也。夫幽而为神,明而为人;幽明无二理,神人同一机。人之奉乎神者,至明!神之福于人者,厚矣。

  吴之始祖曰栋材,汉宣帝元康中以唐州桐柏县人任顺元守,左迁六安令,弃官来隐陵阳县九子山,遂家于山之西松阳图新城里,子卿玉成帝时迁侍御史。自后簪缨蝉联至穆州公为四十六世创立是庙,义官兄弟为五十九世。石庙复建,吴氏奉乎神也,非一世矣。神之于吴,宁不阴佑而默相之乎?故吴自创庙以来,五百余年族属之盛,子孙之繁,跻华陟耀代有其人;田连阡陌,赀累钜万,而化族罕伦者,神福之所致也。尔今以往,吴以奉神,神以福吴,幽明感通,始复无穷,殆於天地,相为悠久矣。姻弟程懋为记其事,以刻诸石。而捐金集事者,则惟吴之族,物故者存以钱之外.则门婿兴焉,他弟及也,行次名氏,另石勒之。庙记碑居左,记名碑居右,以同垂不朽焉。时大明弘治元年戊申九月之吉。

  前乡贡进士直隶真定府平山县儒学教谕高坦静庵程懋撰。

       国邑庠生赵村张宪书。    

老田本以奠民生,土主惟神赏罚明;

物阜时康资化育,风调雨顺赞升平。

古今祈祷皆灵应,诰敕褒封荷宠荣;

庙食千年香火盛;乔松古柏气峥嵘。

----吴氏四十七世祖吴应之题。

(这篇碑文弥补了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的不足,为后人研究金地藏和老田吴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依据九华山管理处1999.9.9碑录《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老田吴祥校对)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青阳古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