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沙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有一座海南渔民供奉的“兄弟庙”,又称“孤魂庙”,现坐落于永兴岛西南岸的新渔业码头旁,祭祀自古以来在海上遇难的渔民兄弟们。该庙是1993年12月,在时任西南中沙工委副主任何美昌的建议下,由海南某建筑公司陈宗明先生捐资重建。2015年11月2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永兴岛兄弟庙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历史建筑。该庙门两侧镌刻有一幅楹联:“春亦有情,南海喜逢鱼弄月;人得其意,春风和气鸟逢林。” 国內近年出版的不少介绍知名对联的书籍,均将该联视为西沙古庙旧联予以收录。
西沙永兴岛兄弟庙现状
但细细辨析此联,就会发现其文法不甚通顺,对仗也不工整。
这副对联究竟出自何时何人之手?先得从永兴岛兄弟庙的历史说起。
西沙永兴岛兄弟庙始建于明清时期,原址距离现址很近,是用珊瑚石砌成的长方形单间房屋,大门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神龛中有一座神主牌,上书“明应英烈一百有余兄弟忠魂神位”。1933年夏,海南渔民黄家标在该庙加挂匾额“有求必应”。1937年8月6日,海南渔民符气忠、麦央尧在该庙又加挂匾额“海不扬波”。
同在永兴岛西南岸、兄弟庙北侧附近,从前还有一座中国古代渔民修建的“猫注娘娘庙”(1939年被法国殖民军改建为“黄沙寺”)。“猫注”是海南方言对永兴岛的命名,也是海洋女神妈祖的谐音。该岛上的“兄弟庙”和“娘娘庙”曾是中国西沙渔民心目中的两座神庙。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浪人于同年10月侵占了西沙群岛。1938年6月29日,法国殖民军“印度支那卫队”25人(以安南警察为主力)也在西沙武德岛(即今永兴岛)登陆,与日本人共同占领该岛。法军在永兴岛修建了炮楼、气象站,安南军官范文元把岛上的“猫注娘娘庙”非法改建成越南式寺庙“黄沙寺”,企图以此制造所谓“历史证据”。该寺于1939年4月20日完工。范氏文化水平较低,把庙名“黄沙寺”写成了“黄沙市”,并题写了一副文句不通的对联:“春亦有情,南海喜逢鱼弄日;人得其意,春风和气鸟逢林。”与现今永兴岛兄弟庙联相比,只有一字之差(前者为月,后者为日)。而留在庙门上的题词“黄沙市”徒为笑柄。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1月24日,中国国民党海军 “永兴”号扫雷舰、“中建”号坦克登陆舰,由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上校、编队参谋张君然等率领抵达西沙群岛的主岛武德岛,将该岛更名为永兴岛,以纪念接收舰“永兴”号。部队登陆后搜索勘察全岛,将岛上的所有碑刻、匾额全部登记并描绘存档,将日本(包括日据台湾)、法国(包括安南)的非法碑刻全部予以销毁。这些文件至今保存在台湾省的“内政部”档案管理局。
国民党海军登记并描绘存档的“黄沙寺”的影印件
但是“黄沙寺”的建筑并没有被摧毁,而是一直保留到解放后。直到1957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贾化民还在岛上看到过这座庙和残存的“黄沙市”匾额。1974年西沙海战前后,永兴岛掀起了战备建设的高潮,兄弟庙在国防施工中被拆除,“黄沙寺”可能也是在此时或早前被拆毁的。我国南海研究专家韩振华、李金明提到:“今永兴岛上的用砖瓦盖造的这间猫注娘娘庙的遗址尚存,但‘黄沙寺’的寺匾以及越南人用汉文写的对联,也早已无存,不然的话,还可以做为伪造者的罪证。今后如有可能,可以恢复娘娘庙这个名称,还它原来应有的面目,同时,也是中国渔民先辈在此开始经营的证据之一。”
“黄沙寺”及其匾额和楹联虽然均已被销毁,但其文字内容却通过某种途径辗转留存下来,并被误认为中国的西沙古庙联,在20世纪90年代又将其镌刻在重建的兄弟庙大门两旁。国内当代出版介绍对联的不少书籍,更是误用而不知,以讹传讹。包括:任喜民主编《对联艺术》(1983)、马书田《千年对联佳话》(1987)、许树安/郑春苗《中国文化知识(续编)》(1990)、李从武主编《奇联巧对选赏》(1993)、《对联故事总集》卷4(2002)、唐麒主编《中国对联故事总集综合卷》(2004)等书。近年来的国内多家权威媒体在关于三沙市的新闻报道中,也多次错误地引用该对联。
为加强三沙市的建设,宣传三沙、普及三沙和南海诸岛的人文地理知识,纠正历史谬误刻不容缓。这也是强化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意识教育所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