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张维社‖浅谈楹联精品创作

张维社‖浅谈楹联精品创作

2019-02-03 22:07:21张维社联斋 0条评论


张维社,字逾之,1971年生,陕西兴平人。楹联书法作品散见于省内外、香港、澳门百余家报刊,先后入编百余部专集、辞书。主编《新农村实用对联》《兴平对联集成》《维心思语》等书,与人合作编著《当代青年对联佳作选》《丰碑颂》《汉武茂陵楹联撷粹》(下)《槐里荷韵》等书。策划举办全国性楹联大赛10余次。楹联书法作品多有获奖或被部分旅游景点制牌悬挂。先后被咸阳市文联授予“黄土新苗奖”、“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陕西省楹联学会评为“先进个人”、“首届孙髯翁奖”;中国楹联学会评为“弘扬楹联艺术先进个人”、“联律普及先进个人”,中国楹联年鉴编辑部评为“对联创作奖”等。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兴平市文联常委、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联斋特邀联家。


浅谈楹联精品创作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荷泽考察时,在和市、县委书记座谈时引用河南内乡县衙三省堂一副对联:“穿百姓衣,吃百姓钣,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一副古联教育广大干部,在全国各级干部中反响强烈。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1年3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 时引用了一副对联;2014年元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习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时念了《人民日报》上刊发的两副春联送给大家,祝福新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多种场合念‘名联’给干部和群众,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深刻内涵,对推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件事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楹联作为一种形式短小精悍、内容无所不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奇葩,作为一种“阅之整齐美观、听之铿锵有力、读之朗朗上口、思之意味深长”的有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自古以来有着长久不衰的厚重的生命力,有着多方面的不可轻视的欣赏价值和应用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熏陶警示、启迪教化作用。

这件事启示我们,当今时代,正是楹联工作者大有作为、大显身手、大放异彩的时代。楹联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无论是在优秀传统楹联的挖掘、整理和利用方面,还是在优秀传统楹联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方面,抑或是当代楹联的创作、研究和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何创作出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广、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精品,成为广大楹联作者高度关注的话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从四个方面谈下一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精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导向,把牢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牢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文艺服务和文艺实践活动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要,多创作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近年来,我们十分惊喜地看到,楹联文化在经历了为时不长的复苏和再兴起阶段之后,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鼎盛局面。尤其是由全国各地举办的有奖征联赛事此起彼伏,大大推动了楹联艺术的普及、提高和创作队伍的壮大。佳作连篇,高手如云,各级各类媒体争相报道,如火如荼。然而,在欣喜和振奋之余,我们还应当保持一份冷静与清醒。目前,在楹联界还有相当一部分作者还没有达到按平仄、对仗写作对联的水平。这部分人应该认识到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对联作者必须按照联律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不能因为创作难而人为地降低要求,创作出病联。创作对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是一个艰苦的艺术“修炼”过程。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洒下辛勤的汗水。所以,净化对联阵地、挤干水份,还对联以本来面目,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这不仅是必要的,且时不我待。因为,我们要的是保证质量前提下的繁荣,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假繁荣。

 

二、研究楹联理论,推动精品创作。

楹联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其创作过程是有其规律、原则可循的。好的作品不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往往是厚积薄发,有感而发的。如“泉涌”的才思,只有依靠于扎实的生活积累,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联翩”的浮想,只有化作反复、艰苦的沉思,才能闪出灵感的火花。

如今的联坛虽然发表了大量的对联作品,但其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作品,有的则根本不能叫做对联,它们既不讲平仄,也不讲对仗,甚至有些内容低下。如果这样的对联仅仅贴在老百姓的家门上还不大要紧,问题是这样的东西大量地出现在书籍、报刊中,不少还是对联专著,这就需要认真对待了。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作者对对联的理解停留在片面。有的作者对对联固有的严格要求知之不多或把关不严,只是一味地满足于一本一本地出书,一篇一篇地写稿,殊不知这样的结果造成对联创作表面上的繁荣,很难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要想繁荣对联创作,必须尊重对联的创作规律,老老实实地按联律的要求办事。这样数量上肯定要受到影响,但质量的关可以牢牢地把住。

目前,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带领下,《联律通则》已实施颁布,给楹联作者的创作有了标准。我想,只要把规律烂熟于心,才能下意识地写出好的作品来,而绝不能不顾联律,降低标准。与此同时,还要搞好佳联的评介。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个好的对联样板。把它的创作经验挖掘出来,对对联创作具有示范作用。很多对联作家就是在历代名联的启发下成长起来的。通过反复阅读此类名联,我们会对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有一个新的认识。肯下功夫,怀着一种敬业的精神、探索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多看、多读、多解剖、多背诵精品名联,慢慢体会,逐渐掌握,对搞好精品对联的创作大有好处。


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发精品创作。

楹联是一种最接地气,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从农家小院到皇室宫廷,从春联、名胜联到哀挽、婚庆,对联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地域和各个方面。在中国,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对联出现,它是和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为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变成作品中的生动情节和感人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用多种形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让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是推进楹联精品创作的工作之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努力把人民作为表现主角,把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内容。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面向群众、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题材、体现时代特征是文艺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在当前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出优秀现实题材文艺作品,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文艺工作坚持“二为”方向、落实“三贴近”要求的具体体现。

鲜活的现实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为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不竭的源泉。相信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楹联作者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一定会更深厚,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贴近,也能获得持续的创作冲动,推出一批内容形式接地气、时代气息浓郁、体现兴平地方特色,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楹联作者的“新常态”,进而开创兴平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四、抓好典型带动,创作楹联精品。

每年春节期间,市场上印制的程式春联琳琅满目,场面壮观。乍一看,这些春联喜庆气氛浓厚,时效性强,但仔细推敲会发现不少问题,甚至发现有些完全就不是对联,质量实在令人担忧。在当今这个印刷品“一统天下”的时代,大部分城乡居民已经习惯了购买、随物赠送、或免费发放的春联。然而,这些印制工整的春联美则美矣,却往往千篇一律,少了些生气,甚至误人子弟,以讹传讹,给楹联精品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应该抓好典型,以点带面,为楹联正名。

实践证明,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但能够推动点上的工作进一步深入,还能够带动面上的工作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有意识地抓一些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典型。首先,要善于发现典型。要经常开展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发现典型,把最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人和作品挖掘出来。其次,要善于培养典型。培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注重进行扶持、引导,并被人们普遍接受,达到抓一点带一片的目的。第三,要善于推广典型。要及时抓好典型经验的总结转化,对典型进行解剖分析,形成思路,千方百计在大面积推广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效应,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全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抓点带面是毛泽东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提倡的工作方法。作什么工作都要先抓点,取得经验再全面展开。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可使工作少失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样适应于楹联精品的创作。在楹联精品创作中,培养典型,发现典型,抓好典型,树立典型,用典型来熏陶、引导作者维护对联的严肃性,不断树立精品意识,让作者敬畏楹联文化,学习楹联文化,广泛应用楹联文化。引导有力,方向正確,楹联就会繁荣,楹联才会真正发挥其影响力。

当然,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相关领导部门还应该完善、创新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配套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细则,扶持和鼓励文艺精品创作。

    精品文化不仅能更好地作用于和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其本身也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楹联创作需要大批的精品来支持其发展与繁荣。在当前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广大作者们既要牢固地树立精品意识,同时,还要随时留意并着力扫除那些在打造精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与偏见,方能保障精品创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有力的大步前进!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精品创作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