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三题略析

对联三题略析

2018-09-23 23:11:23太阳缘诗词对联上林苑 0条评论

关于对联的‘虚对’


      对联中的虚对一般是指联句所描写的事物不是真实的现象,仅是我们直观感知的假象,或者说它是某种物理或化学现象。例如“白云入水静湖深”,其实白云不可能入水,那只是光的反射现象。当我们看到白云在水里时,感觉水很深,其实是人的错觉。这样的不可能真实的事物的描写就是虚对,虚对的要求就是合情合理,是我们常见的现象。


        虚对的应对可以用实对,也可以用虚对。因为上句是虚对,下句还要对出合情合理且平仄相对,词类基本相合的虚对很难,所以这样的对句可以不用虚对,当然虚对对虚对就更好一些。传说苏东坡的妹妹出嫁给秦观,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个上联,要求秦观对出下联才可以入洞房。上联是:“双手推开窗前月”,这是个虚对,双手不可能推开月,但是我们开窗时感觉窗上的月被我们推开了。这个上联难坏了秦观,书生苦思不得其解,对不出下联,洞房花烛夜岂不成了空话,那可熬杀了人!


        苏东坡看在眼里,有意帮助妹夫,又担心妹妹嗔怪,踌躇片刻,心生一计,他捡起一石投向池塘。秦观一见立即豁然开朗,他明白是妻兄有意提示。于是朗声答到:“一石击破水中天”。这上下联可谓绝妙!

      双手推开窗前月

      一石击破水中天


        这个千古名联流传甚广,尽管有人考证上面的故事是虚构的,我也相信是虚构的,但是其巧妙是令人难忘。这个对联虽然平仄上不是太合乎要求,实际上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平仄规律类似诗句的平仄规律,这里不多说),尤其是机巧联,通常只要求最后一个字是平仄相对即可;更有些拆字联、嵌字联连最后一个字也可以放松要求。但是这个联的意境、词性相谐都很好,只是平仄对仗不好。


关于对联的‘合掌’及‘无情对’


      对联中的‘合掌’是指上下联的句中都包含相同的语言内容,比如:上联中有‘语’、下联中有‘言’;上联中有‘红日’、下联中有‘朝阳’,这样的对联都称为合掌,即犯了重复的病句。避免合掌的本意是防止上下联描述同一个内容,使内容丰富一些。合掌本来是律诗中的对仗句的禁忌,因为律诗字数有限,要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重复是难以容忍的,以至一些诗人每字都要‘炼’。


        对联中合掌问题我认为不必要求太严,因为对联虽然是一种文学形式,但是其主要是作为贺喜、祝寿、节日庆典、商铺昭示等功能使用和创作的,这方面要求过严会使表意困难。试想一副对联让人感觉既可以挂在药店,也可以挂在书房,那恐怕就不能算好联。当然了,如果能写出不合掌的又十分和谐的对联更好,但是‘合掌’的对联也可以是好联。例如:

      买卖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个家喻户晓的对联写得真棒!但是如果按照目前一些论坛的所谓的‘合掌’‘标准’来看(不分词性的严苛标准),‘兴隆’与‘茂盛’是同义,该属‘合掌’了?!由此可见合掌的标准不宜太窄,太严格了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的出现——‘无情对’。


      如果合掌的标准太过严刻,那么历史上许多名联都是‘病句’了。请看宋朝朱熹筑沧州精舍时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里的‘遵’与‘谨’是否‘合掌’?‘训’与‘传’恐怕也有些‘合掌’了吧?再看这副被某专家推荐的联:“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公取利方长”,中的‘可久’与‘方长’如何?合掌不合掌?至于对联中用‘万世’对‘千秋’、‘千古’对‘万岁’等等更是不胜枚举,学人不可自缚手脚,所有的规则不可全然不顾,亦不可缩手缩脚,以大胆表达情感和意趣最为重要,对于平仄的要求也应该采取一样的态度,对于诗词的规律也应该这样对待。


           我个人认为所谓“合掌”应该主要针对上下联中的“名词”使用的限制,即上下联不要出现表达同一事物的名词,这才是合掌的基本定义。比如:上联有‘明月’,下联不要用‘银盘’、‘婵娟’等月的异名;上联用了‘脸’,下联不要用‘面’;诸如此类等等。而对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包括词组)则不宜要求过分苛刻,或者说不应该视为合掌,例如上面谈到的商业对联、朱熹的对联都不能算为合掌。我个人处事的态度比较中庸,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限制太严就丧失了活力,就不会有生机勃勃的局面;如果限制太少、或没有限制,又会导致混乱。比如某位学人将“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这样的口号编入自己关于对联的专著,这使得后人以讹传讹,认假为真。就此我与一位网友还在某论坛争论过,试想如果字数都不一样也能叫对联,那散文也是对联了!!

 

         对于‘无情对’我个人的看法那是对联的异类,一如上面说的“袁世凯”联。‘无情对’据说始自一位历史上的高官,他在巡访外地时的应酬之作(原联不附),或者说是玩笑之作。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人们把他做的那种不着边际的对联称为‘无情对’,而且容忍了这种‘无情对’的存在,甚至将其算做一个体例。窃以为“不可因人立言、亦不可因人废言”,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这样迁就错误,把错误的变成正确的看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导致混乱的做法。即使有些‘无情对’可以转弯抹角地找到一点联系,这样的对联也不应肯定。我经常看到一些联让人感觉上联是喜,下联是悲,而悲喜全无来头,不容易产生共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除了有作者个人的能力原因外,为了防止所谓的‘合掌’他们多采用‘反对’的形式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对联本身不易衍生出反意对句来;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用所谓的‘无情对’的结果,给人的感觉是离题万里,不知所云。当然也有人热衷于此道,还能讲出一大堆的理由说明上下句的联系,但是我个人的感觉就是读不懂!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