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位78岁的普通老人。
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他很早就开始喜欢上对联。
在和父亲关于对联的谈话中得知,1962年的时候,他就曾在《广西日报》上发表过一副对联,是以歌颂当时的乡村医生为主题的:“赤脚踏过千重岭,红心温暖万家人。”据父亲说,这是他的对联“处女作”。
没过几年,就遭遇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
父亲在1978年11月份由组织安排到乡文化站工作——这应该是汲取文学艺术养料的主要源泉,加上创作激情的迸发,父亲在诗歌、对联、戏曲等文艺形式方面,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
1985年初,《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在山西太原创刊,父亲欣然成为第一批订户。专业的对联知识资料,让父亲更加钟爱于对联。每一期小杂志,他都精心保存,后来,装订成合订本。
90年代初,这一箱子的“大连环画”合订本,被我发现了。父亲就用这一箱子“连环画”,加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启蒙了我的对联认知和创作。
1992年,父亲的一副春联被刊发在《中国文化报》上,联文是:“羊过春山,万象生辉腾瑞雪;猴攀绿树,九龙舞彩振雄风。”这一次发表,不是铅字印刷,而是由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先生书写后影印在当期报纸的头版左右两侧。父亲很高兴,我们全家都感到很荣光。
90年代末,父亲的对联名气在当地小有影响,以至于被市(县)委书记看中,从乡里调到了市里工作,享受到了更好一些的待遇——这也算是对联改变命运了。
2002年8月,在父亲的辛勤培养下,我的命运也被对联改变了。在前去河南郑州的前夜,父亲对我说:“努力做好工作,听领导的话,发挥自己的特长。”
父亲退休后,与当地诗词楹联学会的朋友们共同编选会刊,组织活动评审以及其他交流工作,目前还在担任市老年大学诗词对联班的任课老师,老有所乐,乐此不疲。
这一二十年来,我的对联创作一直离不开与父亲的共同学习和相互提高。
由于父亲的陪伴和鼓励,我在对联方面养成了坚持不懈的习惯,这种习惯慢慢转化成动力,于是,才有后来我拜入常江先生门下、成立莫非楹联公司的事,这些对父亲而言,也许是最好的传承。
既然是传承,就自然而然伴随着一种纯粹的感恩。反过来想,感恩能自然地体现在对联的传承上最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