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围绕如此重大的时代命题展开楹联创作和论文研讨,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宣传推广的强大舆论支撑,而且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梁山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顺应时代潮流、呼应民意取向,而且为传统文化回归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农耕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园的建设和发展更牵动人心的了。因为,它是对故乡的眷恋与回望,是对蕴育和滋养我们这片热土的情感报答。无论是游走于繁华世界的人们,还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坚守者,内心深处总会不时泛起乡愁的浪花。即使是村边的那条小河、暮霭中的袅袅炊烟,连同家家户户门前一副副历尽沧桑、字迹斑驳的楹联,都是人们难以割舍的永恒记忆。或许是这样的因由,让梁山人民对自己有了精准的判断,也让我们有机会见证了一幅现代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清明上河图”。
善政必有善举,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它再次拨动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弦。因此,当百余位征文征联获奖者和论文作者应邀来到贾堌堆时,便被这里的碧波荡漾、花海如潮所陶醉。“翠柳编成千种雅;青条织就万般情”所展现出的新农村景象,不仅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而且使每个到访者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众多获奖作品虽非传世之作,但大多真实反映出梁山人民在富足后的淡定与坚守,以及淳朴乡风所蕴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匠巧铸成优质厦;德高持起小康家”一联折射出的幸福感,不是装在乡亲们的腰包里,而是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梁山人民深知,自己的根永远在故土,只有将情和爱全部倾注到家园的建设上来才是人间正道。因而,他们心中的美丽乡村是对家园一山一水的保护,是对养育自己这片热土的精耕细作。此番,各路高手从不同角度对“梁山现象”展开多层面的创作与研讨,不仅卓具典型意义和引领作用,而且为当下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范例。
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不应一味地怪罪城镇化的脚步过快,亦不应苛求时代发展的大潮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问题的关键在于,外因永远是客观存在,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方为抵御干扰和诱惑的致胜法宝。我们应感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及时引领,它让带有民族情感的乡风乡韵不再是梦中神话,而是将其转化为全体炎黄子孙回归精神家园的郑重誓言和行动。但愿各级楹联组织和专业媒体能从梁山论坛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将今后的创作和研讨对象瞄准广大农民朋友们。因为,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传统文化才能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坚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用绿水青山装点出的美丽乡村,必然成为我们永远赖以生存的共有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