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刍议楹联韵味对乡土文化气息的熏陶

刍议楹联韵味对乡土文化气息的熏陶

2018-05-23 23:26:58张兴贵联都网站 0条评论

建设美丽乡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曾说,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这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足以说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了。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少不了传统文化的弘扬,让乡村记得住传统文化,就是落实了总书记关于“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思想。


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有着浓郁、恒久的文化韵味,对熏陶乡土文化气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用楹联熏陶乡土文化气息,无疑要为乡村创作大量的楹联作品。笔者认为,在创作这类对联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乡韵与联韵的关系


乡村有韵味,这韵味就是淳朴、节俭、谦逊与厚道,这是乡村人代代相传、代代补充而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思想积淀与精神升华,正是这种积淀与升华,乡村的家园才让我们一次次回眸眺望,依依不舍。


楹联有韵味,这韵味就是简练、素雅、和谐与精深,这是楹联人默默耕耘、默默推敲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灵魂感悟,正是这种体验与感悟,楹联的体用才让我们一次次用心审视,孜孜不倦。


楹联是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因此,楹联的韵味就要契合乡村的韵味,也就是说,乡村的楹联作品,在体现自己的韵味中要包含、诠释、弘扬乡村的韵味,决不能为联而联,导致乡村独特的韵味貌合神离。唯有对乡村韵味情有独钟,才能让一副副乡村楹联,成为这个民族原始的乡愁符号,令人反复咀嚼,感觉余韵无穷。比如河南联家吴继强2011年春节写的一副春联就具有浓郁的乡村韵味与楹联韵味。


灶里点燃红日子;

指间下载好心情。


这副联,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乡村传统的韵味与当代的生活韵味融合在一起,使得乡村人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日子与时代同步,自己的心情与时代同屏。


    

2
乡语与联语的关系


    乡村语言,既不同于城市语言,也不同于文人雅士语言,乡村语言体现着朴实、通俗、直白不失深刻、直接不失委婉等特点,乡村人流传久远的谚语、歇后语等,不但有哲理性,而且有艺术性,是我们这个民族语言魅力的正能量,乡村人就是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着自己的修身立己与教子齐家。这其实就是乡村人的性格的体现,这就要求为乡村创作楹联,在语言上不能过于华丽与古奥,也不能晦涩与玄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楹联作者,深入到乡村中去,倾听乡村人的话语,理解乡村人的语言,从中吸取营养,力求自己创作的对联,在语言上合乎乡村人的口味,真正做到接地气,顺民耳、悦民心。比如有这样一副为乡村温室大棚写的春联:


户外春风才着绿;

棚中夏果早披红。


这副联的语言很贴近乡村口味,能让乡村人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读着这样的联语,不但能感受到楹联语言的魅力,而且能激发人们发展温室大棚的主动性。

    

3
乡风与联风的关系


    乡风是无形的,是一定区域内乡村人形成的风俗习惯、道德追求与情感寄托,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其实也是乡村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则。乡风既是历史的胎记,还是时代的名片,感受着乡风,乡村人会油然而生一种理念的认同感、生活的归属感,以及梦想的依恋感。无论是已经从乡村走出去的,还是依旧留在乡村的人,只要谈起故乡的风俗习惯,总会顿生一种虔诚感,砥砺他形成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为乡村创作对联,必须以乡风为思想源泉,以乡风感染联风,以联风承载乡风,使得二者水乳交通,体现教化人生、提升境界的作用。比如,某地有一明清民居,远近驰名,但由于时间久远,近乎毁坏。近年其主人将其恢复,在大门上刻制了这样一副楹联:


每以劳谦修己德;

惟将孝悌做家资。


这副联符合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用词虽然具有古风,但现代人也深知其意,毫无故弄玄虚之感,这样的联,乡风与联风同样能沐浴人心。


    

4
乡景与联景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致,这些景致,包括自然的山水景致、人文的亭台楼阁景致。特别是在乡村产业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景致,更是彰显了乡村独具魅力的情趣,这些景致无疑是乡村的迷人之处。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景致中,原有的一些楹联也许已经无存了,而更多的一些景致,还是从来就没有得到楹联的烘托。也就是说,楹联在乡村景致中,还没有做到随处可见。这就是楹联在乡村大有作为的地方,楹联人要走进这些乡村景点,感悟其独特性,为这些景点量体裁衣,宜古则古、宜新则新,唯有如此,楹联才能形成另一道乡村风景线,与那些本来就有的景致相得益彰、凝聚成一种文化的软实力,为乡村的文明注入不竭的张力、引力与合力。比如,某地因其红枣遐迩闻名,就顺应当代人回归农村,假日乡村游的时潮,新建了一个红枣采摘园,在其入口与出口,刻制了考究的对联,比如入口联:


留叶之香、花之香,一树枣香,宛尔传秋趣;

得绿之韵、红之韵,满园林韵,果然悦客心!


    这副联的特点,在于紧切实际的景致,用具有概括力与渲染力的语言,营造了一种崇尚自然的情调氛围,为造化之景,增添了人文之景。



5
乡事与联事的关系


乡村里,有诸多大事、雅事,且不说传统的婚丧嫁娶之事与过春节之事,要有对联,就是如今的住房修建之事、产业发展之事、文化场地设置之事,道路桥梁发展之事,都是乡村人备受关注的。在这些不一而足的事前事后,如果有楹联来营造氛围、宣传理念、祝贺成果,同样对乡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就是说,乡村但凡有大事、雅事、喜事,楹联人就有事可做。为这些事去题联,不但能充分体现楹联的社会价值,还可以避免楹联人躲进小楼,无病呻吟的缺陷,实在自我价值的延伸。事实上,并不是乡村的许多事,不需要楹联,而是楹联人没有把这些事,当做是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要知道,只有楹联人主动走近乡村,乡村才能逐步接受楹联。乡村,是楹联人谋事、做事、成事的一个广阔天地。


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与精神的符号叠加,是意识与行为的元素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的足迹对接,文明与文化是这一切活动的核心体现与彼此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楹联因其大众化、实用化、传统化的特点,大有可为。当楹联之花,在乡村这个天地里,遍地开花之时,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之日。到那个时候,楹联,就成了乡村“记得住乡愁”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载体,浓郁的楹联气息就会为淳朴的乡村气息注入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楹联乡土韵味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