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例话(7):对联的平仄(下)

对联例话(7):对联的平仄(下)

2018-01-23 22:23:01朱英贵互联网 0条评论

我们已经连续用两篇文字讨论了有关对联平仄的基本要求,并且讨论了对联平仄要求宽与严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关对联平仄要求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就基本上说清楚了,那就还剩下一个关键问题了,即如何识别与运用每一个汉字的平仄。能够正确识别每一个汉字的平仄是能够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下面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汉字声调的古今演变与传承


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语音这个语言的要素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演变更是复杂纷繁。且不论声母与韵母,单就声调来说,古汉语的声调演变到现在,普通话里保存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而在各地方言中的情况则相当复杂:烟台话只有三种声调(平声不分阴平与阳平),上海话有5种声调,南昌话有6种声调,苏州话有7种声调,绍兴话有8种声调,广州话有9种声调,广西玉林话有10种声调,大凡声调超过4种的方言就都保存着入声,而入声字则是正确识别与运用汉字平仄的主要障碍。

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各种复杂多样的声调,都是由古代的声调演变传承来的,今人所说的古代声调通常是依据科举考试的平水韵的四大类别(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来断定的,简称为“平上去入”,即古代四声。至于古代四声的发音状况,由于历史上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古音原声录音资料的遗存,现在难以确知古代声调的真实发音状貌。要掌握汉字声调的古今状况,只需要了解今四声与古四声的平仄对应关系就行了。


二、今四声与古四声的平仄对应关系


古今四声都可区为分平与仄两类,分辨平仄就是要分辨古今四声。所谓“今四声”是指现代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所谓“古四声”是指古代全国通用的科举考试认可的四个声调。我们这里讨论汉字读音的平仄,无法照顾到纷繁多样的各地方言声调,只能够以“古四声”作为样本来与普通话的“今四声”对比,从中找到今四声与古四声的平仄对应关系,借以搞清汉字平仄的来历与依据。今四声与古四声的平仄是有对应关系的,大致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根据上图箭头线所示可以看出:古代的平声字今天已经分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这一变化可以简称之为“平分阴阳”;古代有一部分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已经变读为去声了,比如“平上去入”的“上”字,在古代读为“上声”而今天通常读为去声了,这一变化可以简称之为“浊上变去”;古代的去声字今天仍然读作去声,这种情况可以简称之为“去声未变”;而古代的入声字在今天普通话里已经分派到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当中了,这一变化可以简称之为“入派四声”。因此,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去声未变、入派四声,这就是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平仄对应关系的四条规律。

根据这四条古今平仄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知道如何分辨汉字古今读音的平仄了(如上图):若依据古四声来定平仄,那么古代的平声即为“平”,古代的上去入三声都为“仄”;若依据今四声来定平仄,那么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即为“平”,现代的上声去声即为“仄”。

创作对联往往要求按古四声来定平仄,容易做到的是,古代的“平”今天还是“平”,古代的仄声字中的上声与去声今天也都还是属于“仄”。麻烦就出在古代的入声字上,混入普通话上声与去声的入声字可以不管它,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仄”的属性;可是混入普通话阴平与阳平的入声字就最容易造成平仄误判的差错,那些保留入声的方言区的人还好,根据方言的读音很容易识别出入声字来,而非入声方言区的人则无法识别已经混入普通话阴平、阳平的入声字。例如“广祈多福,博览群书”这样一副对联,如果按普通话的读音,“福”与“博”两字都是阳平,当为“平”,可在诗韵中均为入声,当为“仄”,因此这是一副符合平仄要求的对联。“博”字在本联中不是字节的收尾字,平仄还无所谓,而“福”占了上联收尾位置,所以必须多加注意,不能根据普通话的读音而误判为上联也是平声收尾。

又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这是摘录杜甫的五律《怀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开头两句的集句联。我们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宅”字属于阳平,“百”、“北”两字属于上声;而在近体诗韵中它们都属于入声,“百”和“北”不是字节的收尾字,可不深究,而“宅”字却正处于上联收尾,又是杜甫原句,这就提示给我们:它是仄声字无疑。

也有普通话中归入仄声,而古代诗韵中却属于平声的字。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也需注意。例如有这样一副写给幼儿园的对联:

一代英雄从小看

满国花朵向阳开

用普通话来读,它的平仄应该是谐调的。若依照古四声来判定,处在字节节点上的“国”与“看”两个字就有些问题了。“国”是入声字,“满国”对“一代”,“一代”是“仄仄”(“一”也是入声字),应该用“平平”来对,然而“满国”却也是“仄仄”;“看”在普通话中读去声属于“仄”,“看”字位于上联收尾也应该是“仄”,但是古代韵部中却一般将“看”归入平声“十四寒”,好在“看”字还有归入去声“十五翰”的另一种读法,勉强可通。

像“看”这种在古四声中保持平仄两读的字还有一些,诸如:“王、从、分、不、占、令、过、华、行、创、任、当、衣、论、污、兴、观、殷、浪、教、颇、旋、骑、量、禁、誉、雍、翰、燕、操”等,另外还有个别字古平今仄,如“俱、纫”等,也有个别字古仄今平,如“抒、拥、茗、欤”等。这些都需要格外加以注意。那么对于生长在非入声语言环境中的人来说,解决误判汉字平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三、关键是要掌握古四声中的入声字


入声字一共有多少个?将那些过于繁难的入声字除外,依据南宋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的《平水新刊韵略》106韵,即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中的17个入声韵部来看,共含有960余个入声字。非入声方言区的人依据普通话读音如何识别这么多入声字?并没有一种完全管用的方法,看来这是一个难题,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可以试用的方法:

1、排除法。从古代音韵学“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分的角度来看,因为以鼻辅音收尾的字属于“阳声韵”,而“阳声韵”跟“入声韵”是对立的,所以凡是以鼻辅音n、ng为韵尾的鼻韵母(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的字,都不是入声字,这就缩小了入声字的识别范围。

2、关注法。入声字多属以a、o、e、ie、üe、i、-i、u、ü为韵母的字。如:答(dá)、国(guó)、合(hé)、节(jié)、学(xué)、习(xí)、十(shí)、族(zú)、菊(jú)等,这就提高了识别入声字的警戒度。

3、类推法。某些相同偏旁的字,如果已知其中某字是入声,则相同偏旁的字多半也是入声字。如:“白、帛、百、伯、泊、柏、拍、迫、柏、箔”、“各、阁、胳、搁、洛、落、烙、骆、络”等,此法基本可靠,但有个别例外字需要格外记住,加以剔除。

4、记忆法。牢记是掌握入声字最好的办法,对联用字辨识入声字也并不需要识别所有入声字,只需要强制记住现在属于普通话阴平、阳平两声的最常用的入声字即可,这些最常用的字并不很多,大约只有200个左右,用心记住也并不十分困难。

 

四、可否根据今四声定平仄来创作对联


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四声代替传统的近体诗韵四声入联,已经成为楹联学界多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派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替代是大势所趋,只有用普通话四声的标准才有利于在学校教学和在青年后代中承传;传统派则强调,如果不遵守以往的标准,势必形成两种甚至多种(因为还有许多人生活在复杂的方言区)的各行其是的作法。像应征对联的来稿,如果没有一条准绳就没法评审;而且如果改用今四声的标准,则难以欣赏千百年来按古四声平仄所写对联的声律美。愚以为,在全国还没有普遍通用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目前也只能仍然用古四声来调平仄,至于学校教学,当然可以先用今四声的标准来入门,熟悉之后再慢慢介入古四声的联律。

 

(未完 / 待续)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平仄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