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属性通常认为有以下五种:文学性、民众性、才艺性、趣味性、实用性。
一、文学性是对联的根本属性
对联能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思,可叙可议,可感可叹,具有优良的审美功能。它像普通文学作品一样,既可以描述客观现实,创造艺术形象,又可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它也可以像诗词一样,既有深远的意境,情景相融,又能反复咏叹,韵味悠长。对联堪称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中的诗歌”。请看清代文人顾复初为成都望江楼所撰的一副对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这样一副仅有36个字的对联,作者却能用细腻的笔触来刻画月夜登楼远眺的感受,创造出一个诗一般的美妙意境:举起衣袖便可拂去高天寒星的灰尘,楼的高耸可想而知,登高临远,不由自主地寻觅苍茫的古意,但见四面群山云雾环绕,青色苍茫令思绪直达剑门外的塞北(上联意境);抚琴曲终之时,我独自临楼伫立于清冷的月色之中,心怀泛起浩渺的思绪,竟如这楼下的锦江春水绿波,会一直流淌到江南大地(下联意境)。
作者用上下联如此题写成都锦江畔的濯锦楼,意境真美:幽静的月夜、登楼的遐思、拂袖的寒星、苍茫的古意、远眺的云山、近前的春江,情景交融竟然如此出神入化,对联的文学性体现了它“雅”的身影,这一副对联将这种高雅的文学性展露无余。
二、民众性是对联的社会基础
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如果说文学性体现了对联“雅”的身影,那么民众性则体现了对联“俗”的英姿。对联文白兼顾,老少咸宜,学富五车的可以吟出高雅佳联,粗通文墨的也可以道出巧妙对句,它可以充分发挥各色人等的聪明才智。请看下面的民间传说:
李群玉(813?— 860?),湖南澧州人,是工诗文善书法的晚唐诗人,相传他年轻时进京赶考,一天途中遇雨,他便在一家屋檐下躲雨。有一个挑运食盐的盐客同他在同一块屋檐下躲雨,檐水滴入两只盐筐中。盐客见李群玉书生打扮,便说我出一上句,你对对看:
盐客挑盐檐下站,檐水滴盐。
李群玉初听此句,觉得肤浅易对,可一经仔细琢磨,方知颇有讲究,其中有三个“盐”字与两个“檐”字同音迭用,十分难对。于是虽反复试对,均不如意,心里万分惭愧:“说什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竟然连个挑盐的脚夫出的联句都应付不了,还考什么京试?就是考了恐也无望。”遂产生了放弃进京应试的念头。雨停后,他硬要和挑盐的盐客结伴而行,重回旧路。虽经盐客再三劝说,他也执意不肯进京赴试。摆渡的船夫见李群玉进京赶考又折了回来,觉得奇怪。问他怎么南辕北辙,又回转来了,他便把盐客出联相试一事述说了一遍。摆渡的船夫一听,朗声笑道:“这有何难,我替你对—— ”
盐客挑盐檐下站,檐水滴盐;
舟人驾舟洲上来,洲岸停舟。
盐客一听,连连叫绝。船夫对李群玉说:“这下你可以宽心地去应试了。”谁知李群玉更加感到惭愧了……从这个传说故事可以看出,就连盐客和船夫都能随口说出或对出连秀才都难以应对的对联,可见由于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对联的民众性真的是根深蒂固,创作对联的民间人才自古就遍布江湖。
三、才艺性是对联的生命之泉
对联中蕴含和涉及的文史知识极其丰富,举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宫观祠墓、政经哲史、诗词书画、古今中外、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等,无不涉及,无不可以入联。这就需要创作对联的人拥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以及超凡的语言表达等诸多才艺,可以说对联创作从来就是检验一个人才艺高低的试金石,这就是能使对联艺术形式经久不衰的才艺性。
梁启超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年轻时聪颖过人,康有为荐他到两江总督张之洞那里去任职。张之洞为了试一试梁启超的才学,便和他的幕僚们想出一个上联来发问: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看后,深知此联之妙,“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汉(汉水)”为中华四大名川,确实要数“江”第一;而“春、夏、秋、冬”四季,“夏”又的确位居第二。张之洞当时镇守武昌,以“南帅”自居,武昌旧称“江夏”,他口出大言,先分说“四水”与“四时”(四季),再顺接前文“江第一”与“夏第二”,转说他的任职所在地“江夏”,这样高难度地嵌在上联之中,故极为难对。殊不料,梁启超略一思忖,便对出了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这对句之妙在于,中国社会传统“儒教、佛教、道教”(儒释道)总谓之曰“三教”,在“三教”中,儒教曾长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故排在最前边,而“天才、地才、人才”总谓之曰“三才”,《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可见“人才”确实是排在“天才”、“地才”之后的。“江夏”是您老先生的任职之地,而“儒人”是我的社会身份;你可狂妄,自称“老夫”,我当谦虚,自称“小子”,真是对得严丝合缝。最为称绝的是最后八个字,你问我“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我必须回答。可是我若说“我是第一,你是第二”,你不服气;我若说“你是第一,我是第二”,我不甘心。不回答是我无能,只有回答方可显出我的才艺,于是“岂敢在前,岂敢在后”便脱口问出,那意思是:我不敢说我在你前,怕得罪你,可我又不甘说我在你后,因为那不是事实。
青年梁启超真是才艺过人哪,张之洞心中暗暗称奇,深深佩服梁启超的杰出才华,尤其佩服这种完全是借助一副对联显示出来的才华。这就是对联的才艺性,可见古人若考察一个人的才华,对几副对联便能略知一二。
四、趣味性是对联的迷人之处
大凡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一定情趣,对联尤甚,因为有作者的巧思佳构,再加上对仗的技巧和种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往往会使对联妙趣横生,人人喜闻乐见。请看下面几副店铺对联:
1、婚姻介绍所对联:
白玉犹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
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百拣几时休?
横批是:看剩下谁?
2、餐馆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吃顿饭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快拿壶酒来。
3、彩票点对联:
多买少买多少要买;
早中晚中早晚要中。
这些对联都蕴含着某种机趣、奇趣、风趣、谐趣,它可以使读者津津乐道,久久不忘,这就是对联的趣味性。
五、实用性是对联的社会贡献
从上面几副店铺对联就可以看出对联的实用性,对联不只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文学作品,它同时还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的应用文体。比起别的文学作品来,它的实用性最强,因为对联是雅俗共赏的,故它的实际用途在日益扩展着,一些商业对联有着很强的广告效应。
对联的实用性非常广泛,人际交往中更是离不开对联。如贺人寿诞、结婚、迁居、祝贺开业、开工、会议开幕,以及吊唁、慰勉、赠答等等,都在广泛地运用对联。节日活动或者纪念活动,使用对联能增加气氛,振奋人心;名胜风光人文古迹,配上佳联可以突出景点特色,如画龙点睛灵气顿生;即便用于宅居门廊客厅书房等处所,也能为主人提高精神品位。
下面仅以小说《红楼梦》中的几副对联为例,来看看胜迹对联和宅居对联的实用性:
1、贵妃元春游大观园时,作者曹雪芹有感而发描写正殿气象非凡的对联:
金门玉户神仙府;
桂殿兰宫妃子家。
2、宝玉为“蘅芜苑”题的对联: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酴醿梦也香。
3、荣国府“荣禧堂”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4、题于宁国府秦可卿上房内的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5、太虚幻境内的对联:
幽微灵秀地;
无可奈何天。
6、太虚幻境宫门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小说中题写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太虚幻境的这些对联对突出景点宅居特色,都言简意赅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最后一例太虚幻境宫门的对联,还有一个横批“孽海情天”,真是让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有时候对联的实用性远胜于它的文学艺术性,这也正是对联的实用功能的奥妙所在。
综上所述,对联具有文学性、民众性、才艺性、趣味性、实用性等五种基本属性,如果把对联比作一株果树的话,那么:文学性是它的根须,对联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学作品;民众性是它的生存土壤,从古至今它一直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所喜爱;才艺性是它的枝叶,正是众多的古今才子的灵感创作使它根深叶茂;趣味性是它的花朵,因为有趣它才辞韵炫彩悦人耳目;实用性是它的果实,它总是在广阔社会领域的实际应用中播下流传后世的种子。
(未完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