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例话(1):汉语的奇葩

对联例话(1):汉语的奇葩

2018-01-10 23:01:58朱英贵求知本末探寻源流 0条评论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年来临之际,从本期开始,拙文每期一篇,准备多角度地解析对联的方方面面:以古今名联趣联为实例来介绍对联的属性、格律、源流、修辞等基础知识,兼涉对联的创作、应对、赏析等基本技能,分门别类地剖析对联所具有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以期助推读者的对句雅兴,那就权且总体命名为“对联例话”吧。


一、对联是汉语的奇葩


讲究对偶,是汉语言文学独有的特色,因为惟有汉语汉字才能构成对偶形式的表达。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一篇中就论述了文辞的对偶问题,其开篇便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里的“丽辞”不是指华美的文辞,而是指成双成对的语句,这里的“相须”是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意思,这段话论述了对偶的形成原因。刘勰认为,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形体是天然成双的(“支体”就是肢体,人和动物的肢体都是偶数相对的),因此,反映万物的文学创作也不会局限于孤立表达,只要对事物作全面考虑,就可“自然成对”。在汉语表达中,对联这种“自然成对”的语言奇葩,它具有种类繁多、体裁精练、内容丰富、可雅可俗等特点,深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千百年来,它精工奇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文人以联会友斗智赛艺;它广泛应用的实用功能,业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

 

二、对联的基本属性


对联也叫“对子”,有时候也可以叫“楹联”,但楹联的范围小于对联,因为只有出现在楹柱(或者功用类似于楹柱的门框墙面等物体)上的对联才叫楹联,而楹联以外还有各种形态的对联,它们不受楹柱的局限,诸如贺联、寿联、挽联、题赠联、唱和联、谐趣联等等。

对联又叫“对句”,它是对偶句的简单称谓,但对偶句的范围大于对联,因为日常口语或书面表达的时候都可能运用一些对偶句,没有必要都把它们称为对联,诸如散文或诗歌中的对偶表述、骈赋中的四六排偶、律诗的中间两联、词曲中的对偶表达、对偶形式的文章标题或者标语广告等等,这些对偶句可以简称为“对句”,但不必称其为对联。

可见,管对联叫“对子”或“对句”是可以的,但它的尊名只能是“对联”,因为它不仅有“对”的表征,还有“联”的内涵。所谓“对”,是指形式相对应,所谓“联”,是指内容相关联,“对”与“联”二者缺一不可。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不妨试为对联下个定义:对联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相对应、内容相关联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三、对联的独特本质


为什么要强调对联应当“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难道人类的其他语言不能作为对联的形式载体吗?回答是:几乎不能。你可以在网上搜索“英语对联”,可能会得到如下联语:

Time is a vexation,come up roll n roll.

Life is a struggle,have 2 step by 1 step.

据说翻译下来的意思是:

时尽艰哉,岁月蹉跎事事侯;

生多难也,江湖谨慎步步营。

诸位,如果光看英文,这能叫“对联”吗?也只有用汉语翻译之后才像个对联。

由此可见,对偶的构成跟汉语汉字的特点有重要关系。对联还真是咱们汉语汉字的绝活,因为只有汉语言文字才具有单音节独立表意、方块汉字独立运用、音节或字节组造灵活、内含声调与平仄、字词表义分工精细等能够一一对应的形式特征,这些独特的语言文字特征,世界上的其他语言文字都望尘莫及,“对联”确是汉语的奇葩乃至人类语言文字的奇葩。

为什么要强调对联是“独特的文学形式”?所谓“独特”,不仅仅是由于它既对应又关联的语言形式独特,而且还在于它的文学属性独特:

它既可以是作家文学(纯文学),又可以是民间文学(俗文学);

它既可以是书面文学(写出来看),又可以是口头文学(说出来听);

它既有流芳千古的辉煌力作,又有茶余饭后的游戏小品;

它既以文学为主体,又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因此,有必要为对联的文学地位正名: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我们通常把语言艺术称为文学,它应该进入文学的殿堂,它是一种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独特的文学样式。


四、对联的功能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就是这样一种“人类语言文字的奇葩”,当我们检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在语言学和中国文学两部分内容中,都没有“对联”这个条目,就更不要说让它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大雅之堂了。已经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或者大学教材,几乎都没有分章设节地著述各个历史朝代对联文学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理论界的憾事,这不能不算是对联这位才女的身世凄凉,让人感到大有“无处话凄凉”与“惟有泪千行”之感(引自苏轼《江城子》)。

唯有民国时代金陵大学的刘麟生教授在他的著述中充分肯定了对联,他在论著《中国骈文史》中用专章加以论述,认为对联是“骈文之支流余裔。”

其实,整个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到四六言骈赋,再到五七言律诗乃至宋词元曲,其根本特色就是讲究汉语的节奏感和汉字的形式美,其构成的根基就是对偶表达与对文见义,这才是中国文学的阳春白雪。愚以为,对联并非“骈文之支流余裔”反倒正是这“阳春白雪”的汉语言文学的根须与源泉。

说对联是汉语言文学的根须与源泉,那是因为它兼涉汉语语言学、文学鉴赏批评学、文艺创作学、古代文化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它既可增强国人的对偶修辞表达技巧和语言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增强国人的思维表达能力及联想创作能力。构思对联需要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有时我甚至认为,汉语中“联想”这个词就是来源于“构思对联的想象”这一创作活动。

 

五、对联的意义价值


对联的意义与价值,可以借助中国楹联学会发起人之一的当代学者与著名楹联艺术家白启寰老先生的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此联对仗工整,将对联一言难尽的功用与价值尽收囊中:上联是说对联并不是雕虫小技,它饱含真情实感,可以讽谏也可以歌颂,简直可以跟中国文学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诸子散文等各种优秀文学作品相媲美,它是数不尽的文学明珠中的一块宝玉;下联是讲对联能登大雅之堂,它起源很早奔流不息,可以庄重表达也可以谐趣唱和,无论是圣殿雅居还是自然人文,都能够为之增辉,它就好像是在枝繁叶茂的文学老树上灿放的新花。

这副评价对联的对联所言极是,“对非小道,情真意切”与“联本大观,源远流长”就是对联的意义之所在,“恰似明珠映宝玉”与“犹如老树灿新花”正是对对联价值的好评。

 

六、对联的丰富内涵


对联,这朵自古以来就绚丽多彩的老树新花,它每时每刻都在文学百花园中绽放;对联,这枚从古到今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学瑰宝,它无时无处不在闪烁着耀眼光芒。

本篇为开篇,之后各篇将会分别涉及联语的各种称谓、对联的内涵本质、对联的风格特征、对联的平仄要求、对联的对仗技巧、对联的发展传承、对联的修辞手段等诸多要素,还将解析春联、贺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题赠联、居室联、集句联、崇敬联、信仰联、胜迹联、景观联、谐趣联等诸多对联形态以及续对、征联、绝对、长联等各种对联景观。

对联的内涵如此丰富,古今的名联浩如烟海,将二者结合起来写一写“对联例话”应该不乏素材,若有难处,鄙人惟恐自身才疏学浅、文才不济也,但愿以对联探索为动力,吾将尽力而为之,有联相伴,不亦乐乎!忽然想到有一副吟酒咏茶的对联来:

世事如斯多品味,人情似此细斟酌。

不仅喝酒饮茶关乎世事人情,征联应对又何尝不是呢?置身对联例话,常同对联相伴,品位世事,斟酌人情,多多益善,细细为佳,又何乐而不为!


(未完 / 待续)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汉语奇葩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