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春节,举家回乡过年。适逢镇上有年集,寻思着张罗些过年的碗碟等小零碎,顺带再买些烟花爆竹好让娃娃过把瘾,便与家人一起去赶集。
进入老街道,路边摊子上火红的灯笼便映入眼帘,直往里走,遍布两边的年画摊、蔬菜摊、鞋服摊、饮食摊、调料摊、杂货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南来北往的行人在这熙攘的街道上慢慢地前行,不时地停下来打问商品的价钱,卖主大声吆喝着,不时传来买主议价的声音。有时碰上多日不见得熟人老友,相互问好后找个人少的地方闲谈一会。这纷繁热闹且熟悉的场面让我回想起小时候随祖父赶年集采买年货的场景。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乡文化站门前几位老先生每年在此设摊书写春联,多年不赶年集,也不知老先生们在否。不知不觉来到老街道最为繁华的十字中心,这里虽然热闹但已旧貌换新颜,原来矮小的铺面已经被高大的砖瓦房取代,理发馆改成了美发屋,原来的老师傅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姑娘在继续为大家理发。文化站旧址上已经盖起了楼房,如今虽然还有卖春联的,却全是印刷体。这些春联,初观时大气宏伟,细品时却少了那么一份儒雅和墨香,让人心生遗憾。没了兴致也就没有继续再转的念头,在老供销社的摊子前买了碗筷和爆竹便匆忙回家了。
大年初一,去给本家几位长辈拜年,走在街道上随意看着家家户户门上张贴的春联,一条街道走完仅有2家是手写体,一时好奇,把全村三条街道走遍,100多户人家仅有5户门上的对联是手写体,这些春联虽然不及印制的炫目,但是一笔一划的认真却让人有了细品的想法,内容也是极好的,少了那种迎合大众的商业味,多了几分平和与安详。初三去丈人家拜年,饭后无事,在村子闲转,我又有了再看春联的念头,走完整个村庄,手写的春联局指可数。手写春联近乎绝迹的现象,让我在不安中又多了几丝恐慌,曾经的社火、秧歌、社戏等传统文化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已经被工业文明扫荡的所剩无几,以后也许我们只能靠纪录片和浩瀚的书籍来回味曾经的过年了。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诚然,在现代社会,我们在享受着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放任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与消解,这其中也许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但是却鲜见主动的抗争与新生。传统文化的阵地,城里早已沦陷,乡村这块最后的责任田也逐渐不保。重视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一幅手写春联,不单单是人们对旧历新年的美好祝愿,更是对书法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追忆乡愁愁更愁,无意过年年又来。城里的年味早已淡了,乡村的年味还能延续多久?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