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创作赠联的写作方法和实例讲解(一)

赠联的写作方法和实例讲解(一)

2018-10-24 22:56:14赵秀敏飞絮陶然居 0条评论

赠联:是用来赠送给他人的对联形式的文字。是朋友同好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


      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


       我们主要来讲写赠联如何构思:首先写赠联一定要切被赠者,就是在哪里和被赠者相联系?如何下笔?如何延伸?如何收尾?要把思路打开,做到眼前不拘束,文字自然清新,吐露深厚的感情,才能不落俗套。


一、    从与朋友相交的情谊写起,从两人渊源来写赠联。首要言情,非情深意重而不能赠,非真情实感而不能赠。

薛慰农赠江小松联:

少角艺,老论文,客里追随,把盏各惊双鬓雪;
我拥毡,君听鼓,闲中慰藉,扶筇同看六朝山。

简注:

1、薛时雨: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晚清著名词家之一,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去官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惜芳书院等,门生甚众。

2、角艺:较量才能或武艺。
3、筇: 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

4、慰藉:着意安慰、抚慰。

        这一联全在以情运笔,起笔从少时写至老时,可见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字字有来处。哪怕远在异乡的时候也互相追随,至“各惊双鬓雪”之句,真令人叹服,自然而然的写出的语句却动人心魄,情真意切。再看对仗“客里/闲中”、“双鬓雪/六朝山”皆工整精致。“少角艺,老论文”的句中自对,又同时兼顾与下联“我拥毡,君听鼓”相对,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句中自对同时兼顾和下联对仗的方法值得学习。

       另外一定要注意到这一联中,“少角艺、老论文”,这短短两个三字句之间的时间跨度,这其中暗含多少未知的故事?从少至老,这种概括的写法,把漫长的岁月浓缩于两句之间,也值得我们学习。


江湘岚赠浙江旧同寅周叔谦联:

同是宦游人,孤麓梅花泥雪印;
应知故乡事,野亭芳草夕阳桥。

简注:

1、江湘岚:字峰青,江峰青:(约1865~1933),近代社会活动家。清末江西婺源人,他不仅仅为官较开明,有政声。而且他的对联作品现在有仍有非常多的佳作在流传。

2、同是宦游人: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泥雪印:鸿泥雪爪的印痕,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4、应知故乡事:王维的《杂诗三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上下联第一分句都是出自诗中,起以两个人同是在客里做官,从回忆往事的点滴着笔。“孤麓梅花”切当年同在浙江做官的地点,是指杭州孤山脚下。后分句“孤麓梅花泥雪印”写景罗列的方法类似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虽然都是普通的景物,但因为两人共同经历之处,所以笔下亦有情。

        下联以分别时候怀念故乡的感情写起,相见又相别,古人写“亭“多是用来喻意送别,野外荒亭,芳草青青,夕阳西下,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其中尽显依依不舍之意,真挚感人。


二、用具体事例或者典故来写赠联,一定要切,从典故中人的生平事迹、爱好、志趣,能与被赠者联系起来,找到共同之处。

左宗棠赠陶澍返乡: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简注:

1、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几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救荒年。

2、左宗棠:字季高,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 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3、廿载:陶澍出山做官已二十年。

4、家山:家乡。

 5、大江:语出谢脁《夜发新林至京邑赠送西府同僚》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6、八州:指全中国,我国自古有九州之称,自京畿而言,则为八州。

9、翘首:抬头而望,形容盼望殷切。
  1837年[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阅兵江西,顺道回乡[湖南省安化]省墓,途经醴陵。县令借渌江书院做陶下榻之所,并请左宗棠撰楹联以颂之。时左主讲该书院,对陶整顿漕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等政绩颇为崇敬,于是便应命写了此联。这副对联既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景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中最引为得意的一段经历“1835年12月道光帝在皇宫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陶认为此事是“旷代之荣”。“春殿语从容”可以理解为皇帝见陶时语态从容可亲,亦可以理解为陶对皇帝的询问对答从容。

         陶澍看到这副对联后,极为欣赏。询问知为左宗棠所作,即请约见,“一见目为奇才,纵古论今,为留一宿。” “从容、日夜”这种对仗方法古人常用,是句中自对,如果你留心可以在清联及民国联中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左宗堂赴京应考落第,返程时专门绕道金陵拜访陶澍。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两家联姻。


袁枚赠金陵太守谢鍠:

太守风清,江左依然迎谢傅;
先生来晚,山中久已卧袁安。

简注:

1、袁枚(1716-1797),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2、谢傅: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3、袁安: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东汉大臣,少承家学,被举为孝廉,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任用属下极严,使得官民对其既害怕又敬爱。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此联起赞太守为官清正廉明,更以谢安来比喻被赠者,把古来这么有名望的人物拉来做陪衬,是对新太守的夸赞。一切其姓,另外又表示对谢新任太守的欢迎和期望。下联则说到袁枚自己归隐金陵的事,同样以是一个和袁枚同姓的历史名人,除此之外他又和袁枚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袁安曾任楚郡太守、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袁枚同样在乾隆四年至乾隆十四年为官十年后归隐,也是为官政勤政颇有名声。以袁安自比,同时把写联人和被赠者身份抬高,平起平坐,虽然有夸赞,但是不能有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嫌疑。


三、从被赠者的职业,平时所作所为来入手写赠联。

林则徐在河工时,赠河丞张姓联:

乘槎直到牵牛渚
载笔同游放鹤亭——林则徐赠张姓河丞联

简注:

1、槎:木筏

2、牵牛渚:灵槎,典故名,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亦作“ 灵查 ”。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去十余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3、放鹤亭: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 

     这联就是切河丞的职业,河丞是主管河道水利的官员。这一联切地切姓,人咸叹其工妙。用灵槎典故为张华著,放鹤为彭城张天骥,两皆切其张姓,所以妙不可言。另联中“牛、鹤”小类词语对仗极工,令人叹服。可见联不见得要写多长,短短七字联,一样可以精彩。



何绍基赠杨季鸾联:

要甚么功名,一个太学生,能使公卿推国士;

亦无多著作,两卷春星阁,长留宇宙作诗人。

(也有说作者是陶澍)

简注:

1、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

2、杨季鸾 清代著名诗人,字紫卿,监生,御赐“孝廉方正”,湖南省宁远县平田村人,生于嘉庆四年已未年(公元1799年),卒于咸丰六年丙辰年(公元1856年),享年57周岁。著有《春星阁诗钞》诗两本。杨身无功名,但却是名重晚清的诗人,杨季鸾19岁开始全国游历,武昌登临黄鹤楼时诗兴大发:“岂徒黄鹤乘云去,不见崔郎与谪仙。今古登临同怅望,后先凭吊一茫然。但闻江上数声笛,吹落梅花何处边。我欲飞觞尽高兴,醉呼明月照晴川。” 杨季鸾28岁时到达北京,诗坛名家吴嵩梁看到了他的《黄鹤楼》诗后赞叹其作“与太白最近”,杨遂有诗声日重,成为道光咸丰年间全国诗坛名家,与何绍基、魏源(字默深)等诗酒唱酬。

      这一联是从杨为著名诗人写起。写他无意于功名,却让世上的王公贵族、官员们所推崇为国中最优秀的人物,从他人的推崇和评价,间接来说明杨季鸾的出众。下联从诗文著作到诗人的结论,说他的著作可以令其人不朽,长传世上。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很令人欣慰的。


曾国藩赠刘养素联:

组练三千朝踏浪;

貔貅十万夜观书。

简注:

1、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从1852年组建湘军,1854年湘军大举镇压太平天国,至1864年其弟曾国荃攻下天京,10年的时间,都在和太平军对抗。

 2、刘养素:江西人,喜谈兵,晚清时期江西著名士绅,是南昌团练组织“江军”创建人,因在抗击太平军的战役中军功卓著,被清廷赏“花图萨大巴图鲁”称号,勇武称为江西第一。

3、组练:形容装备精良的军队。语本左传.襄公三年:“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后引申指精锐的部队。

4、貔貅: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这一联就是切刘从事团练,练兵的事来下笔。朝踏浪是说带领精锐部队,在训练水军。下联意在说刘养素,虽统兵一方,但是本质上还是个读书人,意在赞其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人才。“组练三千、貔貅十万”让这一赠联颇具龙虎气,这和所赠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刘养素在抗击太平军战斗中的出色功迹,所以曾国藩才以如此笔墨写此人。


四、从住所、景物、季节等写起,同时要寄予美好的祝愿。

梁山舟赠陶篁村联,今悬西湖漪园:

高士门庭云亦懒
荷花世界梦俱香

简注:

1、梁山舟(1723-1825),字元颖,号山舟,又自署不翁、新吾长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2、陶篁村:陶元藻[清](1716~1801),字龙溪,号篁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为清代著名学者,擅诗词,时称“会稽才子”。不久归籍,在杭州西湖建泊鸥庄,专事著述。

      起以“高士门庭”可以想见陶元藻的品性,切其虽为贡生而未做官。因诗久负盛誉,最后归隐西湖的事来写起,这一联出众之处在于“云亦懒”三字,用此三字来形容“高士门庭”,浮云闲卧,全无车马世尘,一句便教境界全开。下起切景,因住于西湖畔是以用了“荷花世界”四字,荷花本就无垢无尘、清净之花,住在荷花世界中,让人心中顿生清凉,有荷香入梦,乐在其中。若说如闲云野鹤一般自由,还是常人会想到的,此联出人意料之处在于以“云之懒”来喻“高士”,新颖可读。


         吴恭亨《对联话》里有个对联故事,说是有一位名叫周铁梅的画家,工联擅画,曾自拟两联。

周铁梅自题联:

数幅石兰称著作;

一庭花木似儿孙。

        盖铁梅能画喜诗,庭罗花木点缀,年过五十而无嗣,故有花木似儿孙之句。今再相见,则公取妾生子女,闻而著其事。这一联的上联就是以庭中景物写起,下联不仅切景,还切作者年过五十而无子嗣这一件事。写花木似儿孙,极其亲切。

铁梅生子后又自题联:

书经水毁留儿读;

花到秋开为女簪。

      书经过水浸被破坏了,虽然不再那么完美,作者依然爱若珍宝,留给儿孙来读。“花到秋开”来比喻作者老来得子的欣喜。平常语言道出慈父和蔼之心,故而可称佳作。撇开故事不说,此两联皆可见作者性情。真性情之人写诗写联都是把物当人一般,满怀爱意。后见一些风景之作,有“青山罗列似儿孙”等,还有“竹孙”之说,更有林和靖的“梅妻鹤子”之说,若不是对梅花的至爱,林又怎么能写出“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妙句。只有对儿女发自内心深处的宠爱,才会有这样的发于内心之联作。


和上一联相似的,还有以下一个:

《增广贤文》之三百五十六:

贫不卖书留子读,

老犹栽竹与人看。

    这句贤文的意思是:再贫穷也不卖书,留给子孙读,年老之后还要栽竹子,留给别人看。这句贤文启迪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保持晚节,传递正能量。文人雅士给予竹子以虚心、高洁、坚韧的寓意象征。“老犹栽竹与人看”是激励人们保持美好晚节,以身作则,影响后人,为世界留下一道亮丽风景。

        竹子在中国的古代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我们的古人,有无穷的智慧,竹子中空 象征:谦虚、竹子有劲节象征有气节、刚直不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出自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意思是自己和世俗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不一样,自己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

        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怪可医,俗不可医,涩可医,滑不可医。”诗写得古怪可以慢慢改好,写得俗了却是无药可救;诗写得不流畅可以改好,但写熟滑则无药可医。说流于“俗”和“滑”的,皆“不善学者之失也”。黄宾虹则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


五、联中应深有劝勉,或者是表现被赠者个性,属于写实类楹联。

 赵秀敏赠山东刘忠乾:

未困于藩,未泯于众,知我辈犹多硬骨;
常行乎义,常振乎声,谓其人不屑时文。

     刘忠乾此人在论坛时常出现,他个性鲜明,不流俗,不从众,是论坛里的一个很特别的人物,所以写的时候就多从个性这里入手。写他不入藩篱,不作茧自缚,能特立独行这种品格。起句的两句自对,及用“硬骨”来总结他的个性,最后的“不屑时文”来写他有些愤世嫉俗,更用“知我辈”这三个字,把作者、被赠者、读者距离拉近,一下有了共同点。也就是说这个人他不是孤立的,他和我们一样,写出了文人特有的风骨,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一联的原因。


赵秀敏赠寒天兄长:
天不矜高,是以无形容万物;
行多扬善,尝能处静让三分。

     联中这个“高”,其实是有双解的,一说他网名中的“天”高,另一个是实际生活中,他是我所认识的对联界中身高最高的人,因为他是目前我所知道写联的人里,身高最高的!这也是他本人的最大特点,因为高,而特别突出。上联写“天”,下联写他这个人的性格,好静,不喜太热闹,但凡有什么争执的事,他总会选择退避三舍,此联也是从这两点入手。



五、从写个人爱好、职业入手,切人切事。

赵秀敏赠杜撰:
瘦石情怀犹未改,幸能山水千程,重逢知己;
平生心事本无多,搜得诗书万卷,尽著狂名。

       这一联,写后我写了一个短文,一起发来给大家看。联后有文:吾友杜撰,与吾岁相仿,喜诗词、爱古卷、家多藏奇书,每闻诗词及诗话相关典籍,必尽力搜罗。与吾早年相识于瘦石寒泉映月对联聊天室,后又辗转于联都、中楹、书剑论坛几度重逢。其对句极工雅,无不尽意,吾每羡之。曾试写新诗,读来亦有词家风味。我瘦石素多才子,杜撰亦有辩才。尝与诸友笑论,欲刻章一枚,曰:“过手即有”,凡读过之书一并盖之,以解欲藏未得之痒,群中诸友俱相视大笑!其爱书若此,实乃一绝!又言及另一老友,做手工时每具一章,曰:“无中生有”其字圆润可爱。众皆再笑,谓其更上一层,无不叹服。

     因为这个朋友他爱书成痴,所以联中写到,“搜得诗书万卷,尽著狂名”这个朋友于我在几个论坛相逢,几次历经几年后的重逢,两人都是很开心。所以上联从此事写,下联写他喜欢藏书,只此两事,道尽我于朋友之间的渊源,这也是切事的一种写法。


赵秀敏赠王汉泉老师:
门容弟子三千众;
笔孕春雷第一声。

     王老师有个书法私塾,平素书法造诣极高,又一向乐于助人,上联“弟子三千”是说孔子弟子三千,来借指他同样教书育人,又有希望他广收门徒、传其衣钵的意思。下联是希望他和所教的孩子们,能用手中的笔,再开气象,引导春风。为他写赠联时,正值要过春节,也是希望有春的气息融入,所以有时间方面的考虑。写赠联时切事、切人、切时间,这些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会交叉运用。


七、嵌名联:关于嵌名联,不得不说的事,嵌名联不可滥用。

       现在有些人写联初期,遇到一个人也喜欢诗联,立刻说我写个联送你吧!这也无可厚非,在我们平时熟识的朋友,互相嵌名赠联都是很随意的。对于前辈、至亲,最好还是不用嵌名的赠联,因为失之庄重,会沦为笑谈。

     古人有名讳之说:名讳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做儿女和晚辈的,是不可以直呼长辈至亲的名字,这是基本的礼貌。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这里说的就是不可以随意说父母的名。

        所以嵌名联是不可以被滥用的,这一点甘肃王家安在《挽联实不宜嵌名》中也有详细的论述:“在到晚清民国时期,赠予妓女嵌名联成为一种“时尚”。 从目前传世对联来看,上至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达官显贵,下至市井文人,都有此类联作。”

      我认为例如婚联、同辈庆生联、以及题赠联中,嵌名也未尝不可,目前也得到了较多写联人的认可。挽联和赠前辈、赠尊敬的人是不宜用嵌名的。


从联书中录出以下两个赠妓嵌名联,以供大家品读。

沈卫赠妓银珠联:

银烛高烧,只恐夜深花睡去;

珠帘半卷,似曾相识燕归来。

银烛高烧:出自清代顾太清的《玉烛新·白海棠》“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珠帘半卷:宋陆游的《夜游宫·宴罢珠帘半卷》“宴罢珠帘半卷。画檐外、蜡香人散。”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用上下联首字来嵌名“银珠”,最妙在于全用都集诗句来完成,上联写人如写花,下联写重逢之喜悦。


清末扬州文士曹雨人,与一个秦淮叫小金的妓女相好,赠以联云:

小楼一夜雨;

金粉六朝人。

这个联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短短五字联,起首嵌“小金”,结尾嵌“雨人”,把两个人的名字都十分自然妥帖的嵌进了联中。上联化用“小楼一夜听春雨”,下联则扣小金所在的秦淮,南京素有“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之称。

未完,待续!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实例方法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