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其他对联“笑题雪壁我重来”---为岘首亭题楹联

“笑题雪壁我重来”---为岘首亭题楹联

2019-08-24 22:23:35琢玉庐主人对联襄阳 0条评论

楹联成为岘首亭风景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岘山亭又名岘首亭,位于襄阳城南2.5公里处岘首山上。襄阳城西南诸山统称岘山,岘首山地处东南端,是古襄阳的重要标志,亦是襄阳最早的公共游乐场所之一。晋始,山上已建有供人游乐的亭阁。山上原建有六角七层高27米的楼阁,曰"岘首亭"。大约七层楼高的形似宝塔的岘山亭愕然屹立山顶。亭带顶共有七层,塔底为正六边形,每层正面修有一神龛,供有一个身穿盔甲的武将,武将勇猛的身躯尚存,英姿勃勃,栩栩如生。

拍于1936年的岘首亭

襄阳岘首山,那是一个不高的小山,山小而险,但是名气可不小。三国时代有名的吴国创始人孙坚,就被黄祖军士射杀于此。唐代有名的诗人孟浩然家住离这里不远的孟家园,因而他常来此山游玩,他写的诗中曾二十二次提到岘首山。晋羊祜镇守襄阳,"常觞咏于此"。后人为纪念羊祜、杜预,建有羊杜二公祠。北宋有名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岘山亭记》,山上还有王叔和墓、杜工部衣冠冢等历史遗迹。

岘山亭屡经废兴。最近由志强集团承建,受其所托。襄阳市楹联学会为其景点量身定做共计16副楹联。

严爱华六副

晋太傅羊祜祠大门联

两任将军,一般肝胆

千秋俎豆,四海声名

【注】羊怙、杜预曾先后任征南大将军镇守襄阳。

羊怙、杜预二公生前任诸多要职,单提出“两任将军”,是为了切地,因为两人在“征(镇)南大将军”任上,职守均在襄阳。“一般肝胆”即一样、同样的肝胆  ,这不仅指两人政治目标相同,都怀有兴武伐吴、完成西晋统一大业的理想,而且,正是羊怙临终前向朝廷推举杜预代替自己职务,体现了羊对杜的信赖依托之重;也正是杜预,在羊怙死后为其碑命名为“堕泪碑”,体现了杜对羊的感念崇仰之深。故言二人肝胆相照,当恰如其分。“俎豆”为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用的两种礼器,常代指祭祀,此处主要是为切祠堂本义,意为上千年来羊杜祠供奉着二公的英灵,祭奠他们远播四海的声名。

    上下联既句中自对,又上下成对;四组数词精心调配,追求对仗极尽工整。

羊杜二公祠正殿联

民意感仁恩,既拜羊公,亦崇杜父

政声源德望,唯铭青史,不在紫袍

【注】上联中“羊公”之称,出自正史《晋书-羊祜传》,说他“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连敌对国的吴人对他也“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不称名而称“公”,以表敬仰。而“杜父”则是当时襄人对杜预的敬称,《晋书-杜预传》载,镇守襄阳期间,由于他实行了一系列怀仁布德的利民措施,以致“众庶赖之,号曰‘杜父’”。“羊公”与“杜父”对举,不仅为恪遵史传,更多是出于调整平仄声律的需要和对仗求工的考虑。联中“拜”(祭拜)、“崇”(崇奉)等字,均是为扣祠堂之题义。

    下联从羊、杜二人“政声”“德望”生发,对题义作了些引申发挥。“政声”即官吏的政治声誉,“德望”即德行与威望,“紫袍”为古时高官身着的紫色朝服,代指高官。下联是说,羊、杜二人良好的政治声誉,源自他们崇高的德行与威望,它足以铭入史册,而非其官职多高。此处借题发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联中“民意”对“政声”,“仁恩”对“德望”,“羊公”对“杜父”,“青史”对“紫袍”,处处求工,字字求工。上下联后半两个四字句,既句中自对,又上下成对;其中“公”与“父”的名称对,“青”与“紫”的颜色对,更是着意精心之所在。


堕泪碑亭

独以怀仁,而致归仁,一朝星堕,万民泪堕

相期百岁,却逾千岁,魂矗石碑,人活口碑

【注】羊祜曾有”若魂魄有知,百年后犹登此山也”之慨(《晋书-羊祜传》)

【注】上联意为:唯因羊祜心怀仁德,远近百姓才愿归附于他的仁政;一朝他像大星一样堕坠(逝世之婉辞),感念他的百姓也就泪雨堕坠。以上所述载于《晋书-羊祜传》。“星堕”,古时常用以形容大人物逝世,此处主要以之与“泪堕”叠字成对。“怀仁”“归仁”等词亦于典籍有征。如汉-陆贾 《新语-道基》:“圣人怀仁仗义。”《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壙也。”此处仍是为求叠字成对。

    下联意思是:羊祜本来相期百年之后魂魄还能重登岘山(《晋书-羊祜传》),现在却超过了千年,他的英魂仍能重显岘山;其魂魄矗立成石碑,其人则活在人们的口碑上。

    全联笔无旁涉,字字扣紧羊祜落笔。上下联各两个四字句,构成双重句中自对;同时又以四组尾字的有意重复,形成回环复沓的韵律。“堕泪碑”三字,亦不动声色地顺笔嵌入。 



岘首亭(原文笔峰)

攀云从未止,任他叔子先登,诸子再登,继踵而今当迈古

贾勇尚遗余,看我一层既上,多层更上,骋怀终究要凭高


【注】新修的岘首亭巍峨高大,格局宏阔,远胜旧制,有8层电梯可达顶端。有感于此,本联写出了在登高揽胜上,得天时地利之便,今人远超古人的豪情。

    上联说,攀高赏景之事从来未停止过,无论羊叔子还是孟浩然们,比起今天登临岘山的高度,古人都无法企及。

    下联说,我辈攀高之勇气还有富余,既然已经登上这层了,何不再上一层,想要舒畅怀抱,当然要到更高处才行啊!

    此联鼓励游人登高揽胜,放纵胸襟。从广告角度看,兼有鼓励游客(尤其是体力不支者)哪怕乘坐电梯也要如愿登顶,不虚岘山一游。


岘山亭南侧联

遥能望楚,近能挹汉,景开衢市新,万顷烟波融入画

固不在高,亦不因仙,名恰文章著,千年诗史垒成山

【注】

刘禹锡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杜甫曾说“名岂文章著“。

【注】上联写站在亭中的开阔视野和俯视下的城市新貌。“楚”指荆楚大地,岘山之“中岘”即名“望楚山”;“汉”指汉水,即后文“万顷烟波”是也。

    下联为彰显岘山之“名”,借来唐代两位大诗人的名句翻新话题:刘禹锡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杜甫曾说自己“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里说岘山有名气,固然不在它的高大,也不是有什么神仙栖息,其大名实因文章而著,是千年来有关它的丰富诗文史籍,垒起了这样一座文化名山。



岘山亭西侧联

两记各传神,单论觥筹,欧子酣醺超叔子

双亭俱播美,相稽岁序,襄州誉望早滁州

【注】新修的岘首山景区,有碑刻的欧阳修《岘山亭记》,由此联想到他为另一处亭子写的名篇《醉翁亭记》,全联即围绕这两篇“亭记”而展开。

    上联意思是:两篇亭记,单论饮酒之事,《醉翁亭记》中欧阳子的欢醉情态,要超过《岘山亭记》中的羊叔子。《岘山亭记》写到羊祜游览岘山,并无只字提到饮酒,更遑论醉后神态,这种比较看起来是揄扬前者,其实是旁衬之笔,目的是为引出下联另一角度的对比。

    下联意思是:两个亭子均有美谈流传后世,但若要算起它们的岁时顺序(“稽”为审核、计算义),襄州的岘山亭,肯定要比滁州的醉翁亭更早闻名于世。岘山亭形成于晋,至唐代已成为遐迩名胜;而醉翁亭由宋代僧人所建,出名更在欧阳修写出《醉翁亭记》之后,此论亦无可争议。全联以拉人作衬手法,借宾形主,以抬高本题,意在调逗趣兴;而请出传世名篇《醉翁亭记》作"托",又能使读者多一重兴会。“欧子”与“叔子”、“襄州”与“滁州”的叠字对,旨在强化对比效果,也为上下对仗更趋精致。“岘山亭”与“醉翁亭”,字面上并不说破,只以其所在地指代,又添一层含蓄味道。


岘首山南邻汉水的唐城

宋万里两副

岘山亭东侧联

山不在高,有贤德名扬天下;

亭何须大? 占风光步上峰巅。

注;上联意思是,山不在于是否高大,因为有羊祜这样的贤人德政而名扬天下;下联是说亭台也不须要太大,个头虽小却不可小看,它能够在山上屹立而占尽风光,并且身处巅峰,

堕泪碑

读碑不觉衣沾泪

报国莫忘心向民

注;上联化用孟浩然诗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之意,由于羊公事迹感人,来者在读碑文时,会不知不觉中,泪水打湿了衣襟;下联是警示后人,尤其是为官者,在报效国家的同时,不要忘了心里面要向着老百姓。

原羊杜二公祠因修焦枝铁路而拆除

吴新兵二副

南偏殿楹联

南船北马城头幌

汉赋唐诗岘首风

后殿门楹联

定策兴邦,功在灭东吴以开西晋

怀柔理政,德能安百姓而衍千秋

待续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岘首亭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