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名人对联他流传下来的对联不到10副,但每一副都堪称绝唱

他流传下来的对联不到10副,但每一副都堪称绝唱

2018-12-02 22:50:49霞君对联堂 0条评论

   他是李鸿章的孙女婿。
       他是吴佩孚的秘书长。

       他是张学良的重要幕僚。
       他是江南四公子之一。
       他曾经救过孙中山。
       他被康有为称为“天下第一才子”。
       他被钱钟书先生的父亲、民国时期著名古文学家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称为“绝艳警才”。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杨云史。

       杨云史(1875-1941),原名朝庆,改鉴莹,又改圻,字云史,又字野王,常熟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天乡试南元,历官詹事府主簿,户部、邮传部郎中,三十四年(1908)出任驻新加坡领事。入民国,一度为吴佩孚幕僚。后应张学良邀,移居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回常熟。抗战时,徙居并卒于香港。诗宗盛唐,擅七古,弱冠作《檀青引》,有诗名;后所作《天山曲》,长达近二千字,前所未有。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


       他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在某次的阵亡军士追悼会中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兰成是庾信的小字,这里用其故国难归之典,表达了对将士们“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沧桑感慨。下联中“西来依刘表”不但与上联对仗工整,更有自比刘备,壮志难酬之憾。全联句式错落,对仗工整,气韵悠扬,是一副难得的佳作,特别是其中的自对,运用巧妙,甚至被后世的楹联大家梁羽生在《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一文中作为范例。但是在当时却为作者引来了杀身之祸。

       有妒忌杨云史者向陈光远进谗,说杨秘书欺我辈不识字,竟敢把督军比做刘表,那是说你终将如刘表之让成都也。陈光远也不知刘表是何人,闻言大怒,几乎要下令杀杨。好在他的左右还有通人,和他说,让成都的是刘璋,不是刘表。刘表是东汉皇族,做的官是荆州刺史。他既有文名,也有贤名,是汉末“八俊”之一。陈光远还是弄不清楚,那人也有胆气,把刘表的传说找来,叫他的幕僚给他讲解,并愤然道:“谈何容易做刘表!”陈光远这才知道杨云史将他比作刘表是捧他的。杨云史心知自己留不住了,写了一纸华丽典雅的信,向陈告辞:


  圻江东下士,将军谬采虚声,致之幕府,时陪阎公之座,遂下陈蕃之榻,颇思尽其愚悃,有裨万一。得山妻徐书谓:园梅盛开,君胡不归?不禁他乡之感,复动思妇之情。清辉玉臂,未免有情,疏窗高影,亦复可念。清狂是其素性,故态因之复萌,敢效季鹰烟波之请,乞徇林逋妻子之情,予以休暇,遂其山野,庶白云在山,靓妆相对,此中岁月,亦足为欢,则将军之赐也。


  这封信写得情文并茂,说家里的梅花开了,自己动了“思妇之情”。“见梅思妇”一时播为美谈,那陈光远知其不可留,叫人送上一千元做路费,送到时,杨云史已飘然过江走了。


       吴佩孚听说杨云史离开陈光远,连忙派人请他入洛阳相助,从此杨云史便跟定了吴佩孚。因为杨诗才高绝,且擅长咏梅画梅,并赠过吴佩孚一副巨幅梅花,吴佩孚特意赠集句联:

天下几人学杜甫;
一生知己是梅花。

       上联出自宋代杨万里的《予因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谢丈复集杜句见赠予以百家衣报之》,下联出自清代名臣彭玉麟的闲章“一生知己是梅花”,两句虽然对仗不甚工整,但是颇切其人,亦可玩味。

        后来,吴佩孚去世,挽联无数,其中杨云史的位于正中:


本色是书生,未见太平难瞑目;
大名垂宇宙,长留正气在人间。


        其中,上联首句可照应吴佩孚的自题联: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末句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感,下联首句亦是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末巨又表达了对吴的赞赏。

        后来,杨云史又成了张学良的幕僚,时值张作霖新丧,凭吊之日,各界人士送挽联上百幅,多阿谀之词。唯有一新附参议杨云史泼冷水:


                                  义师寡助,孤德天邻,每为明公太息;
                                  内有大丧,外有强敌,此非将军哭时。


       上联称赞张作霖兴“义师”,怀“孤德”,为“明公”,用“太息”表达了哀悼之情,下联却笔锋一转,点明当前形势“内有大丧,外有强敌”,然后直言相谏“此非将军哭时”,不但不落挽联俗套,而且起到了“兴观群怨”中“怨”的作用。

        后来,张学良为了巩固权力,诛杀了杨宇霆,常荫槐,二人皆有大功,为了安抚人心,杨云史又代张学良拟了挽联:

其中,给杨宇霆的是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涕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从这幅挽联来看,即寄托了对死者的哀思,又指出死者被“流言”所误而招致杀身之祸。缱绻悲哀,义正词严,溶为一体,堪称挽联中之佳作。上联“讵”,怎么。“西蜀”,指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政权。是说易帜已成,全国统一,东北怎能同偏安一隅的西蜀相比呢? “幼常”,指马谡。“挥痛泪”,典指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将,按私情诸葛亮不忍心斩他,但按军法不得不斩,所以在斩马谡时,诸葛亮“为之流涕”。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战马谡的故事。上联是说,现在东北的处境怎能同偏安一隅的西蜀相比呢?但处决杨宇霆时的心情,总还是与诸葛亮挥泪战马谡有相似之处的。张学良在《致杨宇霆是夫人函》中说:“弟受任半载以来,费尽苦心,多方劝导,倩人转述,欲其稍加收敛,勿过跋扈,公事或私人营业,不必一人包办垄断。不期骄乱成性,日甚一日,毫无悔改之心,如再发生郭、王之变,或使东三省再起战祸,弟何以对国家对人民乎!然论及私交,言之痛心,至于泪下,弟昨今两日,食未入口,寝未安寐,中心痛耳。”这种复杂的心情,与挽联是一致的。下联“东山零雨”,典出《诗经·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领域其蒙。”东山零雨,反映的是一种凄惨悲凉的景象。“管叔误流言”管叔为流言所误。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代管国家政事。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负责监管殷朝遗民。后来又人造要说,周共想谋害成王,篡夺王位。殷纣王之子武庚,趁机煽动管叔、蔡叔发动叛乱。于是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下联说杨宇霆之死是很凄惨的,虽然由于他自己误心流言所至,但终究还是很值得可怜的。


        给常荫槐的是: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上联典故与挽杨之联相同,其中“叔”为古仄声。下联引用“韩信”典故,暗指其“谋反”意图,又用“江山”“汉室”表达了统一的立场,切合“东北易帜”的时事,更自占“汉高”身份,实在为难能可贵的妙笔。
 
        综观两联,皆能自占身份,典切时事,“曲”诉衷肠,并占据了“家国天下”的道德至高点,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后来,1928年张学良少帅赠杨云史条幅:


两字听人呼不肖;
半生误我是聪明。


       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平津卫戍司令既要执行介石妥协政策,又不甘屈服日本。时杨在宋幕,有感而发一联:


北方佳人,遗世而独立;
东邻处子,窥臣者三年。


       上联出自汉代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下联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典故脍炙人口,不需多说,然而其妙处就在于暗喻了当时的形势,“北方佳人”指华北五省,“遗世而独立”对应着“自治运动”,“东邻”指日本,“窥”表明了侵略者觊觎的野心,综观全联,暗喻双关巧不可阶,且“北国佳人”“东邻处子”,“者”“而”,“独立”“三年”之对仗皆大可玩味。


       此外,杨云史的还有两副挽联,亦为佳制,与诸君共赏:


挽段祺瑞
佛法得心通,知并世英雄,成败一般皆画饼;
人间谁国手,数满盘胜负,江山无限看残棋。


         段笃佛,故有上联首句,然后感慨当时人物,成败过眼,“共和”难成,均为“画饼充饥”;段祺瑞善弈,故有下联,且妙用双关,表达了自己对时世的忧虑。


挽陈三立
是为吾辈所宗,斯世斯人,合以寒泉荐秋菊;
报道先生已去,今年今日,不留冷眼看残棋。


       陈三立芦沟桥事变后绝食而死,上联“寒泉荐秋菊”,出自宋·王质《题窦伯山小隐诗六首 其二 》为常见挽典。下联无难解之处,与挽段联有相通之处,但立意更可与梁启超挽康有为联之上联并赏,全联录之如下: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目前来看,杨之对联流传不足十副,但每副皆可圈可点,自成佳构,斫轮手段,今人难办,若有疏误,敬请诸君不吝指正。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杨云史绝唱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