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和他的人生阅历是有联系的,不管他从事什么艺术:写作、书法、绘画,抑或是音乐。人生阅历是形成他作品风格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会结合作者生平为大家介绍一些对联名家和他们的对联,说起来好像我会按时更新一样,嗯,这里就说一下更新的频率吧: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更新。
前文回顾:
跟大家分享关于成惕轩先生对联的想法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总是感觉无从下笔,因为关于这位选手的资料实在不多,所以如何从他的人生他的经历过渡到他的对联,殊非易事。另外,最近一部《楚望楼联语笺注》的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想法。不过最终我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写下去,毕竟最近已经有不少吃瓜群众表示我越来越懒了,发的东西越来越应付了,“我都把你的公众号置顶了,结果你净发些没用的。”如果我再不采取行动的话可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所以,先下手为强,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开始吧。
成惕轩
成惕轩,又名汝器,字康庐,号楚望,来自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楚望”出自《左传》:江﹑汉﹑睢﹑漳,楚之望也。“楚望”的意思就是楚地的山川。吴恭亨题望湘亭联云:“一亭雄楚望;百里见潇湘。”即用此典。成惕轩生于宣统三年(1911年),随后的1912年清朝政府倒闭,中华民国成立,所以关于成先生生卒年份的说法有时候也强调是民国前一年出生;卒于中华民国七十八年(1989年)。在生卒年份里强调中华民国,相信有些同学已经看出端倪了:在这个讲究出身的社会,由于跟随国民党政府去到台湾,并在国民党最高国防委员会、考试院等部门任职,所以成惕轩先生在大陆的声名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成惕轩出生在一个,也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吧,他的父亲成炳南先生其实也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并且也算小有所成。但是在一个读书并不能当饭吃的年代,成炳南迫于生计,拿笔的手最终选择拿起了锄头,为了家庭放弃了梦想。不过上天也许是公平的,成惕轩的出生让成炳南看到了希望。对于这个儿子成炳南可谓十分看重,不仅请老师来给他上课,还亲自教导督促,并为他在大门上题联道:
知行合一王巡抚;
忧乐相关范秀才。
这个下联估计稍微有点常识的同学都知道是范仲淹了,上联的话需要的常识要稍微多一些,说的是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王守仁有多牛逼呢?他和历史上另外三人曾经形成一个组合,叫“孔孟朱王”,这另外三个人分别是孔子、孟子、朱子(朱熹)。
这个对联是以两个成语+两个人物组成的,并且在人物的选择和成语的运用上都下了功夫,表达了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是一方面,这种创作思路,对后来的成惕轩影响可不小。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成惕轩成年后考取了武昌文化初级中学,时任校长的唐祖培发现成惕轩骨骼精奇,是个文学奇才,就把他推荐给了国立武汉大学哲学老师唐大圆,唐老师又把他推荐给著名高僧太虚大师(吕沛林),随后成惕轩又曾跟随当时的国学大师王葆心学习过一段时间。成惕轩出众的文学天赋、父亲对他学习的鼎力支持和不断督促、以及后来遇上的这几位慧眼识真才的老师,让成惕轩的人生就像开局自带装备并且一路白捡神装护甲,加上成惕轩自己又热爱学习,这样真是不成为大师都说过不去。
虽然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成惕轩的对联,但是成惕轩最早出名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联,而是另一种文体。民国二十年(1931年),湖南湖北等地发生水灾,成惕轩作《愁霖赋》(一说《灾黎赋》)一篇,随即引起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时任南京军需学校校长的张孝仲随即邀请他去学校主持校刊杂志编务,并任兼课老师。对于这位在自己人生初年就提携自己的前辈,成惕轩后来曾为他的冥诞百年写过两副对联:
主校政廿五秋,持躬以正,治事以勤,接物以廉,一德永留彝训在;
历世途万千劫,遗泽不湮,盛业不隳,令名不朽,百龄宜致瓣香虔。
以忠勤式僚属,以诚朴化生徒,身教久弥彰,绝胜皋比千万语;
有俭德型其家,有清芬播于国,世风今渐替,谁念狐裘三十年。
这两副对联跟之前我们所见的那些选手的对联,在风格方面,特别是用字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好吧如果你没有看出来,那我们接着往下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成惕轩随学校西迁入川,暂居重庆。1939年,成惕轩从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升任少校。时任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的陈布雷——人称“国民党第一支笔”——特别欣赏成惕轩的才华,直接提拔他做了简任秘书。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民国时期官有四等,从高到低分别是特任、简任、荐任和委任。那么这个简任秘书有多厉害,可想而知。后来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布雷先生逝世的时候,成惕轩作挽联道:
人每以燕许拟公,实则机务频参,功符内相,鞠躬尽瘁,事类武侯,勋名让青史安排,诚开衡岳云,清饮建业水;
我方冀夔皋再世,岂料高丘寥廓,哀并灵均,沧海横流,叹深尼父,心血为苍生呕尽,国逢我难日,天陨少微星。
好了到这里我们暂停一下。成惕轩先生的对联已经出现了三次了,你看出他的风格和我们之前提到几位联家有什么区别了吗?
有同学可能说作品篇幅偏长,这其实不是重点。成惕轩先生也有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比如他为监察委员金幼辀写的寿联:
筚路功参开国早;
柏台春纪杖朝初。
又如他赠考试委员丁中江联:
化俗几人吴凤血;
著书千载董狐心。
成惕轩的对联是可长可短,伸缩自如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成惕轩的对联特别喜欢用典,并且不惮用生僻典(也可能是非中文系的选手会觉得这些典故生僻?)。前面几个就不说了,看上面这个,一般人能知道“吴凤”和“董狐”的意思吗?
吴凤是胡建省漳州市人,小时候跟随父母前往台湾。当时台湾还是比较蛮荒的地方,民风彪悍,动不动就杀人那种。针对台湾开发建设问题,特别是汉番关系问题,清政府采取“抚番”政策,设“番使”与番族联络交往。吴凤因为从小经常与番族接触,于是成为“番使”负责管理汉番贸易。忠于职守、处事公平的吴凤在任期间深受汉番民众的爱戴,但是当时番族存在杀人祭祀的风俗。为了改变这种风俗,吴凤可谓是煞费苦心。好言相劝之后番族终于放下屠刀经历了平静的几年,谁料乾隆三十四年,番族地区发生瘟疫,番人就以为是没有用人头祭祀导致神灵发怒降罪,所以说什么也要重新提起自己的西瓜刀。吴凤规劝无果,就对番族人说,明早有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进到山里,你们可以杀了他祭祀,但是答应我,只能杀他一个人,不要杀其他人。番人答应了。第二天一早果然看见山里来了一个红衣红帽的行人,番人一跃而上将其射杀,结果一看这人居然是吴凤。吴凤以身殉职的举动令番人感动不已,随即召开番人代表大会决议取消杀人祭祀的风俗,并尊吴凤为“阿里山神”。
董狐是春秋时期一名正直的史官: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左传·宣公二年》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这段就不翻译了。总之以吴凤“化俗”喻其正直诚挚,以董狐“著书”喻其刚正不阿,是对这位考试委员极高的称赞,并且“凤”-“狐”这组对仗工巧又别致。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搜出这样的对仗,成惕轩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成惕轩的其他对联也具有这样热爱用典、用典切题且工稳的特点,以典故为切入点组织对联,需要的不仅是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在脑海里不断为其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予取予求的超强记忆力和检索能力。擅长用典并且热衷于用典也让成惕轩的对联显得沉稳、厚重。窃以为想让更多人能读懂如此多典故、特别是生僻典故的成惕轩对联,或许也是《楚望楼联语笺注》这本书编写的初衷之一吧。
现在我们再回到成惕轩的人生历程里面。1949年随国民党东渡台湾以后,成惕轩先后担任正阳法学院、文化学院、政治大学、师范大学、中央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兼职教授,带国文博士班,主讲骈文和诗(《台湾著名骈文大师成惕轩》,冰心满天,360图书馆)。之前我们提到成惕轩出名就因为一篇赋,其实相比于对联,他在赋这种文体上的造诣应该说更为出众:
……其他作品,雄浑者有〈重印五种遗规序〉,别致者有〈美差探月记〉,精拔者有〈履端三愿记〉,清圆者有〈萤桥纳凉记〉,研润者有〈荔庄吟稿序〉,轻倩者有〈游指南宫记〉,哀婉者有〈吕姑祠记〉。
若乃气体清华,使事贴切者,则有〈南雍今昔记〉。芊绵其语,摧恻其怀者,则有〈栖霞集序〉。夭娇腾骧,负声结响者,则有〈迴波阁曲稿序〉。词采精拔,神情宕逸者,则有〈壶楼记〉。游思绵貌,兴会飙擧者,则有〈萧寺秋游记〉。清词戛玉,高响入云者,则有〈花延年室诗序〉。摛藻瑰丽,吐属典雅者,则有〈鱼千里斋随笔序〉。工力深重,风调谐美者,则有〈现职铨定资格考试及格人员名录题记〉。矞皇典重,汪濊博富者,则有〈还都颂〉。词匀色称,气静机圆者,则有〈李义山诗评论序〉。文霞沦漪,绪飇摇曳者,则有〈韬园续集序〉。峭拔古腴,姿致蔚然者,则有〈楚望楼诗自序〉。宏才高论,卓烁异采者,则有〈历代骈文选序〉。 瑰词博练,奥义环深者,则有〈张知本先生八十寿序〉。
此外,如〈晚悔楼词序〉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中华大辞典序〉之清约谨严,铅华弗御。〈薪梦庐诗文稿序〉之词意苍凉,声调激楚。〈瀛洲校士记〉之嘉词络绎,裁对精工。〈跋张之洞治鄂记〉之凭弔往哲,一往情深。〈藏山阁诗自序〉之风韵跌宕,笔力靖凝。〈吴忠信先生七十寿序〉之丽词云簇,缛旨星罗。〈来凤移记〉之气息渊醰,风神散朗。〈纕衡诗钞序〉之哀思无限,凄韵欲流。〈与日本木下彪教授书〉之古质璘彬,符采相胜。〈玄庐賸稿序〉之敍次明晰,锻鍊精纯。〈曲学例释敍〉之律吕谐和,宫商辑洽。〈南都典试与人书〉之情文相生,华实并茂。〈张群先生寿序〉之摆脱钉畦,高朗秀出。〈金门颂〉之瑰异崇闳,凌厉骏迈。〈于右任先生寿序〉之格老气苍,笔力健擧。〈薛玉松女史遗诗序〉之馀音妻恻,不绝如缕。
——张仁青《成惕轩先生》
不说别的,就这段列举,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赋这种文体,起源很早,源远流长,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并且在对仗方面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成惕轩的赋,据说当时只有台湾另一位国学大师谢鸿轩能与媲匹,二人形成组合“骈文二轩”。
成惕轩在诗这方面的造诣同样令人仰止,《藏山阁诗》、《楚望楼诗》据说都是很强大的存在。这里还是引述一段:冯永军《当代诗坛点将录》将他点为天威星双鞭呼延灼,谓其为“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评:“律体属对精工,用事精切,的是骈文家之诗。大抵不用僻典,不求险怪,不屑为生涩纤秾、枯瘦寒俭之诗,自然舂容大雅。如百战老将,不必掀髯叱咤,自有凛然不可犯之威仪在焉。《楚望楼诗》大都关系世运生灵,不泛泛而作。”(开卷|《成惕轩先生诗集》前言 / 龚鹏程)
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后来终于成为了台湾的考试委员,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实现自己激扬硕学、诱接后进的小小心愿了。在职期间,他建立完善考试制度、亲自主持考试,可谓是尽心尽力。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的监考老师或者阅卷老师,并不是那种坐在讲台上抠抠脚嘲笑下面抓耳挠腮的考生的选手,而是把自己当成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关键一环。
成惕轩先生巡视考场。能看出哪个是他吗?
成惕轩的学生在回忆他的时候说道:
……待我后生晚辈却极肫厚爱惜。每往夜话,均如在春风霁月中坐。(龚鹏程)
先生襟抱恢宏,性情肫挚,提携后进,不遗馀力,士有一艺可取,一长足采,无不奖饰有加,为之延誉。(张仁青)
成惕轩有题中国考政学会会场联云:
平生以报国相期,幸毋忘董子天人,范公忧乐;
得士为经邦之本,愿博采汉唐遗法,欧美新规。
这里用典不算多,不过还是那么喜欢用典,“董子天人”是董仲舒,“范公忧乐”是百用不爽的范仲淹。
作为国民党的人士,有些对联作品也反映了他的身份,如
祝总统蒋公中正七旬晋二
重瀛纪威凤来仪,道在东方君子国;
九域看贪狼尽扫,光腾南极老人星。
挽陈副总统辞修
自黄埔建军伊始,密赞机衡,磐石屹无移,宜其为苍生安危所寄;
举青田诚意相方,交辉名业,大星惊忽陨,何以纾元首宵旰之忧。
成惕轩的对联,据他自己推测有2000多副,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在整理成《楚望楼联语》的时候就只剩500多副了。这个也是有点遗憾的。对于自己的对联,成惕轩的态度相当谦逊:
自维心力所注,虽不敢珍之若凤毛(用典),亦不忍弃之如鸡肋(又用典),爰稍加釐订,持付人人,为工为拙,本非易言。或诟或誉,听之而已。
——《楚望楼联语》自序,成惕轩
前面曾经提到了,因为习惯以典故来支撑对联,所以成惕轩的对联显得沉稳、厚重。以斯为范去学成联,道路明晰却并不容易。接下来一期我准备给大家推荐一位不那么爱用典、或者就算用也用不那么生僻的典故的选手,吴恭亨对其评价是“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哈哈有些同学可能猜到是谁了。文章的最后,还是回到成惕轩,以成惕轩先生的一副对联作结吧。这是我最早看到的成惕轩先生的作品,这联几乎每句都在用典:
挽彭立法委员醇士
倚马文工,换鹅书好,少游曾预英流,更看耄齿谈玄,卫玠神清犹曩日;
镜鸾影并,庭凤雏添,怛化应无遗憾,只惜灵区堕劫,匡山头白负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