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预告丨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您从楹联中窥探千年名胜,聆听时光密语

预告丨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您从楹联中窥探千年名胜,聆听时光密语

2020-01-27 23:14:22未知中国纪录片网 0条评论

“楹联”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实际上它就是对联的雅称,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从垂髫稚子帮着家中长辈端端正正贴好一副春联开始,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便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在短短两行文字中,既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也可以道出一段人生,可以寄情,可以言志,可以是流芳千古的铿锵力作,可以是茶余饭后的戏谑小品。它表达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也蕴含着无穷的哲理和智慧,它传承了前人的精神力量,更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期许。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讲述了中国独有且全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楹联的前世今生,全片既有历史、典故、轶事,也有现实、风物、人情;尤其注重与当下的共鸣和联系。

十集节目分别以“辞旧楹新、笔墨机锋、对中童趣、联中览胜、联采众长、根脉相连、联里人生、联里风景、行业联话、联耀古今”这十个小主题展开,不仅收录了流传千百年的巧对妙联,也寻访了当今社会中各具特色的对联,由对联引出人物和故事,从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精神力量。

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语言习惯的改变、城乡形态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楹联也深受影响。虽然不少关于楹联的风俗逐渐消失,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楹联,这些楹联里记录了鲜活故事,人物风流,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的应用文体,更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道德情结与生活方式。

让我们一起,行大江南北,品鉴各式各样的巧对妙联;溯时间长河,追寻中国楹联的前世今生。


第四集《联中览胜》


在中国有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其中又有着数不清的楹联。它们不仅描摹景色、营造意境、富于哲理、充满智慧,更记录了名胜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江苏苏州,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人们学习文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圣地,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不过,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其实是明朝才子文征明成就了拙政园最初的设计意境,而园内的几副对联,也悄悄记录了,文征明在经历了并不顺利的大半生后留下的感悟和轨迹。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寺庙里,还有一座被一首唐诗捧红了的千年古寺,这便是寒山寺。一直以来,大家对寒山寺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唐诗《枫桥夜泊》,不过寺中一副不太引人注意的对联,却道出了这座古寺背后不为人知的沧桑。

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是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的纪念地。在无数赞誉诸葛亮的名家之作中,有一副“攻心联”,不仅有着不寻常的来历,还因为它背后的玄机被公认为中国传世名联之一。

成都市锦江边的望江楼公园,并不是一座寻常的公园,而是为了纪念一千多年前蜀地的一位独立女性——薛涛而建造起来的园林建筑群。薛涛是唐朝女诗人,饱览诗书,才华横溢。虽然她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园中的对联,却记录下了这位才女的特立独行之处。

在岳麓书院,一副“最牛门联”,究竟是湖南人口气狂妄的自夸还是人才辈出的写照?楹联是我们观赏景色最生动的说明书,它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第五集《联采众长》


最工整的形式,最凝练的语言,最蕴藉的感情,最丰富的想象力。楹联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对仗的手法更是被用到极致。那么,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怎么来的呢?

王群海是秭归县的一名特型演员,他塑造的屈原形象在当地可以算得上家喻户晓。湖北省秭归县,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在这里,各种关于屈原的纪念活动非常频繁。其中有一种,和楹联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名满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大家最熟悉的名句中,隐藏着对联向前演变的强大动力。 

楹联最终在清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将“对”的手法发挥到极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种类上都出现了更多的形式而因此欣欣向荣。名家、高手辈出,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群星灿烂。百字以上的长联出现,使得楹联又有了散文化的特点。

对非小道,联本大观。楹联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竟然和诗同源,从先秦便开始孕育。而楚辞抑扬顿挫的吟诵中,也隐藏着楹联诞生的秘密。滕王阁里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都是楹联的老师,它从各种文学形式中汲取了力量。一直走到明清,楹联才终于达到成熟。





第六集《根脉相连》



曾经,中国人把对根的眷念,书写在世代相传的楹联里,今天,人们怎样用楹联延续乡情血脉?

老北京胡同里,老伍和崔掌柜两个人,一家一家“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门板楹联。老北京的门板楹联是直接雕刻在两扇大门上的,也叫“门心对”,直观地写出了平民百姓对生活的心愿,曾经是四合院的标配,承载着胡同里每户人家赖以维系的精神根脉,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一老一少,一个记录,一个传播,想要留住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闽西大山中,楹联上的家风家训是土楼居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40年来,在兄弟姐妹都上了大学,陆续离开了土楼后,阿耕叔依然守护着这个他无比眷恋的家园。他操着一口客家普通话,为来到振成楼的游客义务讲解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立身处世的格言。

甘南古城中,四百多年来,人们从未间断地用一场楹联灯会延续着数百年的乡情血脉。在大洋彼岸,楹联还随华人、华侨的脚步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游子,用楹联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海外游子的心意在一副副楹联中呼之欲出。在全球华人地区以及受汉语汉字文化影响的地区,也总能找到楹联的踪迹。这是对于故土的依恋,也是文化根脉的延续。

楹联,是我们先辈传承有序的生活方式,是秉持耕读传家的哲思执念。那些古老的楹联里传递着修身、齐家、创业、报国的道理,它犹如闪烁的光,照亮我们来时的路。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楹联里的中国名胜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