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当代对联理论奖”得主余德泉:为对联学科建立做奉献

“当代对联理论奖”得主余德泉:为对联学科建立做奉献

2018-12-23 22:59:54未知对联杂志 0条评论


  余德泉,四川叙永县人,一九四零年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毕生从事古汉语、对联文化及书法艺术研究。系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首届“梁章钜奖”获得者,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对联纵横谈》《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余德泉对联文论》《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等二十余部专著。



▲余德泉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能获得这个“当代中国对联文化奖”理论奖并到温州来领奖,我首先要感谢推荐单位和评委们对我多年研究工作的肯定。

  我对对联的研究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距今已经快四十年了。一开始我就有一个理念:我这一生要为对联学科的建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从一九八零年初在《长沙晚报》发表《对联的艺术》一文起,我相继发表各类对联文章一百四十余篇,并出版了《对联纵横谈》《对联通》《对联格律·对联谱》等几本专著。最近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对联通论》不仅获得了饶宗颐、霍松林等先生和中国楹联学会的推荐,而且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列入第二届五十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之一向全国推荐。此书可以看出我对对联学科的基本构架。我深知,我国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学科的支撑,就只能在民间流行,难登大雅之堂。但楹联学科的建设和确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我这本书就是通过三十年的积累才完成的,其构架也只是筚路蓝缕,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完善。

  记得在初中,历史老师从月亮讲到地球,讲到太阳系,讲到银河系,讲到总星系,再讲到宇宙,使我感到宇宙这么大,一个人在世间多么渺小!生物老师和物理老师又讲到即使在地球上,我们也还有数不清的事物尚在“不知道”的范围。大学期间,尊师王力先生又告诫我们,即使在某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不能有门户之见,一味是己而排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绩,即使很大的成绩,在整个社会和自然中,也非常有限,绝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为一点小名小利而将精力移到其他地方。因此不论是读书,还是研究,我都很努力,很尽心,深怕自己的认识有什么不妥。在近四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个人知识的局限,也常常感到研究要取得一点真正的成果要付出多大的劳动。研究越深入这种感受越深。《中华对联通论》历时五年,修改两年,八易其稿始告完成,可以说明这种艰辛。为了找到确凿的立论依据,除了不断读书和考察之外,我也把向同道学习看成对自己不足的弥补。我特别注意对不同意见的听取。因为不同意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发自己的思考,有时甚至可能使自己从误区中走出来。《中华对联通论》大框架出来以后,我曾打印二十多本向联界一些师长和朋友征求意见。反馈的意见虽然不多,但我都认真思考,只要正确,只言片语都予以吸收。在此我想借这个平台,向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也想借此机会对大家说一句:敞开胸怀,把能同自己展开学术讨论的人看成朋友。即使批评自己批评错了的人,只要不是恶意攻击,如果有机会相逢,也敬他们一杯酒。因为一个人的空间实在是太狭小了。

  几十年来,中华大地楹联研究与楹联创作,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与中国楹联学会和地方各级学(协)会的领导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现在中国有百万楹联大军,楹联活动的开展风起云涌。但就研究与创作比较起来,研究方面相对薄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有个别年轻人比较执着,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理论的开拓与上升需要长期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艰苦的反复探索的过程。我真诚希望能给有志于理论研究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帮助,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使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茁壮地成长起来,为楹联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当代理论余德泉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