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技巧对联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之说

对联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之说

2017-11-18 12:36:03atse127互联网 0条评论
 对联的平仄有是不是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之说? 如果是少过五个字的句子,譬如说上联是『平平仄仄』,下联该为『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论可以应用到这四言句上面吗? 另外,如果是多过五字的,譬如有七个字或更长,是不是只有一三五不论,其余的都应对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相传已久的口诀,是从律诗创作中,总结了句中平仄安排的经验后而衍生出来的。其作用,是为写律诗时该如何去考虑每句的平仄安排,而提供一个简捷的、方便的法门。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格律,其含意亦并不是为针对「 两两 相对」的平仄要求而说。而这口诀本身,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误解。这方面,后文再作详细解说。及其后,将这口诀引用於对联平仄要求上,就不期然地令人联想到,口诀是在说上下联相对时的平仄要求准则,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无论写律诗也好,撰联也好,每种句式,按律句的规范,都有其基本格式的存在。当实际写作时,句子的平仄脱离了基本格式(称作拗),那麼该如何是好?在律诗而言,一般单数位字的平仄,比较随意,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来由。而双数位(很多时是节奏位所在)的字,虽要求较严但并非全然不可改动,只不过改变了平仄的格式,就多数要作出补救,补救方法可本句相救或下句相救。这就是“二四六分明”的意义,即是要从严,出格就必须补救之意。现参看一例子: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其基本格式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诗中实际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前句第四字“歧”应仄而用平,拗了,所以本句第三字“在”应平而改用仄,以作补救,这是“二四六分明”的具体表现。相反,第二句的第一字,“儿”本该仄声而用了平,但并未作出补救,那是“一三五不论”的具体表现。现在再从对仗的角度来看这两句,第三与第四位的平仄都是相同的,何来有“一三五不论”之说呢!再参考另一例:王维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其基本格式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诗中实际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首句第四字“雕”应仄用平,拗了,本句第三字“射”应平用仄,以作补救。而次句第一字“千”,应仄用平,没有补救。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体现。再从对仗角度看平仄,一三四的位置平仄都是相同的,但仍然合乎律诗的整体规范,没有出格。 

 

另方面,一首律诗的奇数句的平仄安排,可以较自由,但偶数句就不可以了,因为当奇数句的平仄脱离了基本格式,很多时须要将偶数句的平仄作出协调,令整联符合声律的和谐,以作补救。现举一些例子,以作参考:先看王维诗句“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基本格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诗中实际平仄是「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首句第一字“雨”,应平用仄,拗了,但却并未作出补救。而同句第五字“绿”,应平用仄,又拗了,但今次就有作出补救,方法是在次句相同位置,第五字处,“红”应仄而用平,补回一平声字,作为拗救。这种就称为“对句相救”。再从对仗的角度看平仄,两句除一位外,余位都是平仄相对的。现再看另一例:黄庭坚诗“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基本格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中实际平仄是「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前句第一字“舞”,应平用仄,虽拗但未作救。而同句第六字“百”,应平用仄,却在次句第五字相救,次句第五字“俱”,应仄用平,补回一平声字救上句。另外,次句的第三字“与”,应平用仄,虽拗却并未作补救。留意今次拗救,虽然同样是对句相救,但施救的位置是不同的,并不是在相对的位置作改动,而是在其前位施救。再从对仗的角度看平仄,两句间第一三五六位平仄都相同,但仍合乎格律。 

 

从上述例子可看到,口诀的大前提是用来衡量每一句的句式,当有出格的情况之时,该如何处理、如何补救,而一三五等单数位虽可较自由,但同句中若太多出格,就要作出补救,好像以上王维诗“雨中草色绿堪染”就是如此。此外,在二四六等的双数位,也不是说完全僵化地不能出格,但这些地方,出了格就要进行拗救。由於上下句的基本格式,原设计就是平仄合乎对仗的,因此,当撰写个别句子时,只要按基本格式因应情况作出调整,应救者则救,那就可以了。而在对句时,由於要兼顾一些出句未救的位置,所以要两句一併剖析研究,以作处理,但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就是先以各自的基本格式为依归,看看须如何补救以合乎各自原本格式要求,而不是单看相对位置(二四六等双数位)是否合乎平仄相对为准,这样做,就有可能会產生改正为错的情况。再以上面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为例,出句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本句第四字拗但已经在第三字救了,对句就无须改动自身的基本格式以作平衡。如孤立地单以平仄相对来看,就很容易会得出对句「仄仄平仄平」的句式,那既犯了孤平,又是以拗对救,而不是以救对拗了。所以正确的对法是用「仄仄仄平平」基本格式来相对,或用「平仄仄平平」也可以。第四位平仄不相对是正确的处理方法,若抱着“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来办事,就会有谬误了。 

 

律诗虽然多是五言及七言,但律句的格式,从二言以至超过七言的,都有定式。只要记着依从个别句子的基本格式来作比对,“一三五不论”的方法在较短或更长的句式也大致可用,正确的方法就是先分辨个别句子的式样,辨识其基本格式,那就知道应该用什么基本句式相对。再下一步,就是分析实际句式与基本格式有什么差异,是否要补救,若两句都是自己撰写者,就先考虑在本句作相应的补救,不方便在本句救,次句也要作补救。若是他人撰写出句,就要在对句时一併兼顾。现举一简单例子:比方说上联是“野火烧不尽”,下联该怎样对呢?上联的平仄是「仄仄平仄仄」,其原律句格式本应是「仄仄平平仄」,现今第四字“不”拗了而未作补救;对句的基本格式原应是「平平仄仄平」,但为了对出句作拗救,所以要在第三字改仄为平,变成了「平平平仄平」的句式作补救,当然,第一字的平仄仍有弹性,但第三字就没有了,因要改仄作平,无可选择。现看看上下联平仄相对是如何的格局,上联:仄仄平仄仄;下联:平平平仄平。这个下联的平仄格式才是正确的,不可用「平平仄平平」来相对,第四位上下同是仄声并不是问题。(看看白居易原诗是採用什么格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句正是「平平平仄平」句式。) 

 

长句,一般可按节奏分解为较短的句式来看,那就较易掌握。举一个十言句的对联作例:李謫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副十言句式的对联,节奏可视为三、七式样。因此上联可这样来理解:李謫仙–欲以千金裘换酒。大节奏可再细分,但在辨识基本句式时暂且不用这麼做。现在十言句前截成了三言,基本格式有「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 两两 配套使用,本上联前截是「仄仄平」格式,对句可用「平平仄」。而后截的七言部份,就完全可按律诗的格式来衡量了。本上联的句中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是标准的七律句格,对句应以「平平仄仄仄平平」相对。而在撰写下联时,一三五的单数位可以作弹性安排,但过多地方拗了,就最好本句中作出补救。现看看对句的平仄如何,前截“陶彭泽”是「平平仄」,完全合乎基本格式。至於后截“不为五斗米折腰”,平仄是「仄平仄仄仄仄平」,第一字与第六字都拗了,第一字虽可从宽,但第六字拗而不救,属破律了,且犯了孤平。纯以格律看是大缺点,但由於“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句熟语,不宜改动以符合格律,而在联中,这句又对得颇为稳妥,所以破律也只好由之。综观全联,其实亦算佳作,格律上纵有瑕疵,亦未可轻易否定其观赏价值的。 

 

以上仅是个人对平仄格式的粗浅理解,很多个中学问,自己还是一知半解,须要多学习、多参详识家们的论文及多参考前人例句,以期再进。文中如有谬误之处,还请方家们见谅及指正。 

 

抱歉写得颇为凌乱,好像组织得不太好,也没时间搜集多些例句以作说明,若感觉有那些说得不清楚,还请赐示,当尽量再作补充。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平仄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