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联理文章】对联创作之我见

【联理文章】对联创作之我见

2021-04-19 21:37:05匡纪峰联都网站 0条评论

 【作者简介】匡纪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学会,江苏省楹联学会会员,获二零一八年全国对联创作奖。多有诗文一百余篇在杂志发表,获奖。


    对联一直被士人视为小制。盖因其短,其小而不为所重。但相对于诗词小说来说,对联有其自身价值和功用。其艺术的魅力并不比诗词曲赋逊色多少。我们甚至可以说,诗、词、联其实是一树三树,它们扎根于生活,又以各自不同的艺形式表现出来。


     贺岁祝庆自不用说,佳景绝胜处,必有联刻其上,才得以衬眼前风光,增益人文底蕴,我们平常爱旅游,就某个景点来说,没有了楹联镌刻,则感觉景致少历史底蕴与翰墨气息。


     前昔去扬州平山堂玩,数了数其楹联匾额,洋洋洒洒,诗词楹联约数十付。正是由于前赴后继的文人墨客留字其上,此处才更给人以书香浓重,人文荟萃的感觉。


     至于明志自勉,讽物指事,对联也有所及。废话不提,下面本人就谈谈对联撰写时的几点看法,不足之处请方家校正。


一、句子忌少文味


    所谓文味,指文字味道,名士撰联,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例举一二:


板桥有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板桥先生是清代文字大家,世称诗书画三绝,其实,他的对联又何尝逊色于诗书画?他留下的楹联短制,几乎可算字字珠玑,一字不能易,一字不可移。作者的气质,才性,胸度俱还只言片语间。所谓一斑窥豹,此中便见。


     现在有很多朋友,谙熟了对联格式及诸要素外。便会不以为然,说起来对联不过如此。在下也试举一二:


回廊多画意;

幽径有诗情。


读来中规中矩,但就是少了味道。感觉空泛。


再如:

微风轻拂万条柳;

小雨细滋万朵花。


    读来字字工整,但感觉是仍是泯然众人。浑不见文字气息,直若一根甘蔗,被嚼过三遍后再嚼一下,还能有味儿不?这还是可观一点的,还有些不可视,不忍读的,我也信手拾举,博君一笑。


如:


深宵不眠听微雨;

浅醉难成眺远云。


称心最是三春景;

失趣无非孤独人。


    不合律不说,读下来,远不是那个味。简直叫惨不忍睹。


    诸如此类,按对联诸要素来看,好像条条能靠得上。就象小孩子学作文,你告诉他,记叙文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那么做到这些就能写好记叙文么?否。文字是无声语言古人云: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替,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


    归结到底,文字要写好,全赖文养、文功。我的看法是,平时不急于创作,宜多读书,这个书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诗词。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连书都没读过几本的人,可以想像,所写的文字,不过是制造些词语的废料罢了。


二、忌联意空泛,无病呻吟


    现代人写字,动不动就愁了,就哀了。不是说不能写,你一定要写,则要写出自己的角度。从自身出发,引发阅读共鸣,共振。如杜甫诗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则将战乱中的思念之愁苦跃然纸上,三读如己亲历。借用徐晋如先生的见解,当今诗坛有三种人,其一,作者没思想,迎事件去写诗填词;其二,整日吟风月,情不真,志且伪;其三,虽关注民生,不公,但诗有讳避,不敢有抛头洒血的忠勇。


     和平年代,我们现在很少到这样的句子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然,那是特定的时代中文人士风骨,英雄铁骨的文字宣言。我们后人习诗文,都是站在前贤的光芒里兢兢前行。想超越何其难。


三、忌上强下弱


      这是对联上下句的气势问题,上强下弱则有头重脚轻感。


例: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枝柔柳伴花枝。


    信口拈举这个比较极端例子,也就是拿来说事儿,说明要避免头重脚轻的问题。下比要托得住上比。从句间关系来看,或平行,或放大,或延展,或互衬,当然还有更多的关系,此处不作赘述。


四、忌上下句逻辑错乱


例:香山红火枫林染。  

        

    出句中红火为果,枫林为因。因此下句也应宜相对应的关系来铺陈。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同样体现了对联的对称性。除因果外,句间关系尚有其他如:转折,总分等等,对句时切勿忽视。


五、忌入死胡同


     对联形式众多,意境联常见,其外有巧趣联。古今对联故事中往往以机巧联来反映主人公的机敏,睿智。有好多朋友读了些对联故事,往往以为对联的风流在于巧而趣。殊不知,所有的对联故事,往往采用机巧联做内容,什么“烟锁池塘柳”,什么“此木为柴山山出”等,无非是增加故事的可读性,趣味性。对联,实在是种更为实用的文体,门楣婚丧,励志铭心,风景崖刻,廊庙城垣,均能见到对联的文字风怀。


     从某一角度来看,这类出句极为费脑。其实终究归于文字游戏,可以读读,可以想想,倘有所对,一笑,即无所对,也是一笑。切不可时旅念之,执着其中。


     平时微信群中,论坛所见的对句,是对联的一种练习形式,并不能视上下句为一付对联,当然不排除有上下句楔合度高。自然成联的,这是个例。作为对联,着眼处往往需有明确的主题,灵魂,这才是重要的。


      以对联来讲,词尚上要注意避开合掌问题,意境上要避开隔的问题。至于隔,我们一般要着眼于意境,而不是字眼。


声律启蒙中有对:

春日园中莺恰恰;

秋天塞外雁雍雍。


    有人往往不解,作为对联教材,这付对联不是明显的意隔吗?其实这里不能从字眼来看,春日对秋天看起来隔,但上下比作为一个整体来读,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假想这付联是刻于家庭小苑、风景园林处,这联便能体现主场的春日生机勃勃、秋天天高气爽的感觉,为什么就不成联?

    所以对联,上下一定要拳打一处,向一个中心发力。当然,反对可例外。但就算反对,也是有一个统一的意旨,通过对比来突出作者的主旨。

     联也罢,诗词也罢,其实殊途同归,终究要落实到个人胸襟,气度,才情,学养上。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创作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