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楹联与原平——原平“文史大讲堂”讲课稿

楹联与原平——原平“文史大讲堂”讲课稿

2021-04-09 23:00:48王存白联都网站 0条评论

【作者简介】王存白,男,1947年生,山西省原平市人,中共党员,机关退休公务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楹协理事,忻州市楹协顾问,退休以来创作楹联8000余副,诗词800余首,诗联获奖300次,两次获中楹会年度创作奖,10副联入选《中国对联佳联三百副》,70余副联各地景点镌挂,出版楹联作品集二部,个人小传收入《山西省志.楹联志》。


    【编者按】原平,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因地形“原隰宽平”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来自原平的全国著名联家王存白先生,一直致力于楹联的传承和弘扬,历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联赛中多有获奖。近期利用当地“文史大讲堂”这个平台,做了一场精彩的楹联讲座——楹联与原平,现特把讲稿刊发,以飨读者。


楹联与原平——原平“文史大讲堂”讲课稿


 山西 王存白


    原平是文化古邑,文化大市,也是楹联大市。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类型,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形式,以其丰富而杰出的作品来支撑原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原平古联遗存优势,来认识楹联的文学属性、民俗地位、社会功用,某种程度上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过来,透过原平楹联遗存了解原平的风土民情,原平的文化,原平的人物故事,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一、原平牌坊楹联体现的格律严整性


 牌坊一般为旌表功名、纪念贤哲而建,无疑是十分严肃并令世人仰止的。这类建筑的多少和规格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地区人文底蕴的深厚程度。原平过去有多少处牌坊,有多少刊刻楹联的,历尽沧桑,存世很少,就连留下文字的也不多。而恰恰因其地位的显要,使用的审慎,牌坊楹联多为文化名流创作。一般说,牌坊楹联质量属于上乘的。原平现存最著名的牌坊是列入国保文物名单的阳武村朱氏石牌楼,主配坊加上朱氏佳城共镌刻楹联9副。这里不妨单从格律角度看,朱氏牌坊楹联没有一副不是平仄协调、对仗工稳的。举主坊影壁联:


茹蘖饮荼,数十载鹄歌矢节;

丸熊封鲊,九重天凤诰物休。


    朱氏牌楼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节孝牌坊。茹蘖饮荼:义同成语饮冰茹蘖,形容生活清苦。蘖,泛指植物根部主茎的分枝。荼,苦菜。  鹄歌:先秦诗篇名,开头两句“悲夫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用指妇女的守节不嫁和空闺寂寞。鹄,鸿雁。矢节:誓志守节,矢,誓。丸熊封鲊:丸熊,用熊胆和制药丸。封鲊:指陶母封鲊责侃,陶侃年轻时做监管鱼梁的小吏,曾送一罐腌鱼给母亲,陶母把腌鱼封好交来人带回去。这里丸熊喻母教苦辛,封鲊喻教育子女律己的良苦用心。凤诰:即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赠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物休:事物美善。下面看一下这副联的平仄对仗:


茹蘖/饮荼,数十载/鹄歌/矢节;

丸熊/封鲊,九重天/凤诰/物休。


    十一言两分句,前分句四字两节,节点上:上联仄、平;下联平、仄。后分句七字三节,节点上,上联仄、平、仄;下联平、仄、平。数十载、九重天为三字节。句脚安排:上联平、仄;下联三副仄、平。声律十分严谨。对仗上:前分句上、下联都是动宾/动宾,结构一致。后分句前三字数量相对,四、五字鹄歌、凤诰偏正相对,且鹄、凤同属鸟类;末二字矢节动宾,物休主谓,似不工,这里借“矢”的名词义与“物”对,节与休名词对形容词属宽对,整体看是一副格律严整的楹联。


再举一副赵光搢神道联:


分土莅关中,安全有算;

制碑镌道左,姓字流香。


    神道碑一般指墓碑,立于官道旁的神道碑俗称路碑,路碑的作用与牌坊相似,立路碑须依一定的等级和准许程序,所以这里归于牌坊一类。原平过去路碑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在了。赵光搢,字笏山,辛彰村人,清光绪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例授朝议大夫、候选知府、陕西商州直隶州知州。分土:本意是分封土地,这里借作领牧一方土地。道左:道旁,道东。毛传:“道左之阳,人所宜休息也。”另有东为上说,故立碑于道左。看一下这副联的平仄对仗:


分土/莅/关中,安全/有算;

制碑/镌/道左,姓字/流香。


    九言联两分句,前五字二、一、二分三节,节点位,上联仄、仄、平;下联平、平、仄。后四字二、二两节,上联平、仄;下联仄、平。句脚,上联平、仄,下联仄、平。声律严谨。再看对仗:分土、制碑皆动宾结构,莅、镌皆动词,关中、道左皆定中偏正结构,安全、姓字皆并列结构,有算、流香皆动宾结构。整联无一字不工,特别是道左对关中,固定名词与方位词对,在切事前提下,对的既工且巧。


    探讨原平古联,为什么先从欣赏格律入手?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式样的主要特征,就是它有自己特定的格律形式,换句话说就是有它独特的符号。有特征才会有区别,比如都是庄稼,稻梁叔麦黍稷,各有特征,才不致混淆。时下不少人对楹联熟视无睹,说严重点,认知水平降到了只能数见两行字数一般多的最低限度。节庆时虽然也随俗张贴楹联,却并不试图认识楹联,颇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部分有一定国学基础的人偶然也撰写楹联,不知道是没有认真专研,还是原本就不注重楹联规则,呈现于世的东西毛病少点就算好的,有些与楹联规则大相径庭。写不好不要紧,可以学习,有的偏偏拿一些格律不太严整的古联,为自己不依律寻找依据。脱离一定历史背景看待事物的观点和对待学问的态度是片面的。说到这里,想起清纪晓岚评黄鹤楼诗中的一句话: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八个字足以为鉴。


    清代是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虽未形成系统文字的楹联格律,但楹联批评的蔚起,对楹联创作走向更加成熟,起到了推动和检验的作用。梁章钜《楹联丛话》,林庆铨《楹联述录》,朱应镐《楹联新话》,赵曾望《江南赵氏楹联丛话》等若干“联话”体著述相继问世,在楹联评点和文献保存的同时,楹联批评理论逐步趋于体系化。清代是文学的集大成时期,各种文体兴盛,而最典型的代表是楹联。南方作者是清代楹联创作的主体,这与当时江南文风、学风昌盛有关,与江南书法鼎盛有关,也与江南园林艺术发达有关。清代中晚期,以范当世为代表的江苏楹联作家、以俞樾为代表的浙江楹联作家、以薛时雨为代表的安徽楹联作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楹联作家群等,都显示了江南楹联创作繁荣的格局。说江南为主只是相对而言,北方各地同样也处于当地的鼎盛时期。清初六大师之一、一代文峰傅山先生也是楹联大家,存世楹联有七八十副,仅晋祠就有六副。题云陶洞二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

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格律都十分严谨。原平虽然没有像前面说到的大家,但遗存楹联中确有一些上乘作品,下面从别的角度讲时会再举到一些。


二、原平寺庙楹联体现的内容切题性


    寺庙楹联应是原平固定使用楹联的主体。规模较大的、具有独立地位的寺观而外,五百多个大小村庄,没有庙宇的极少;凡庙宇不悬挂楹联的也应是少数。除了如关帝、文昌等供奉范围普遍的庙宇有使用传抄楹联的外,大多是因地、因事 、因对象专门题写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一大批古庙宇各种原因的圮毁,连同楹联文字也湮灭了。偶有用心者留下些记忆或抄录了一些零散文字,但其中不乏误抄、误传的。对原平古联这份珍贵遗产的继承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反过来从历尽沧桑,民间保存不易角度看,能拾得一鳞半爪,也算足可欣慰了。有据可查的容易判别正误,缺少书面文本的抄录楹联,一旦刊刻原物损毁,仅凭抄录或记忆,发现问题就难以确实订正了。我们就先看石鼓神祠石旗杆残联:


身隐焉用文,只拼十九年艰难辛苦;

□高不言禄,终享千万载俎□□□。


    下联残缺四字,第一个应是功字,“功高不言禄”,有功是受禄的条件,“无功不受禄”,介公“功高不言禄”,乃千古荩臣。后句补齐应是“終享千万载俎豆馨香”,或“俎豆蒸尝”。俎豆:祭祀用器皿。倒三字是“豆”字无误。馨香:祭祀香火。蒸尝:秋冬祭祀,泛指祭祀。对应上联“艰难辛苦”,同义或近义并列结构,俎豆馨香,俎豆蒸尝,都多有连用。末二字原来究竟用的哪个就无法考证了。返回来看上联:“身隐焉用文”句出自先秦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这是介子推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的对话,意思是将隐退,就不必(对晋文公)说(他身边有“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的人(狐偃等)了。前分句引介公言,后分句“拼十九年”述本事: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这副联上下四个分句中有三个紧切所题人和事,最后一句“終享千万载俎豆馨香(蒸尝)”,结到享祀上来。这句话语泛而意不泛,荐享万年,惟介公其谁!


     再看一副北社龙宫圣母歇马殿楹联:


尧山岌巍从峨岭而来,起伏如龙绕古寺;

同水潺流向滹沱而去,潇洄若带抱前村。


    北社原属崞县,这副收入原平古联应是没有疑义的。十六言两个分句,上下联前九字都用散句,后七字律句。字面上看,尧山绕古寺,同水抱前村,都是写景。此联是如何切题的呢?需要先了解这座庙所处地域和它的附带功用。从此庙另一副楹联可以略知梗概:


圣德无私,八十三村疃胥托命;

神灵有应,五都人士尽可资生。


    这里地处同河下游入滹沱河口附近,供奉龙王圣母,是同川五都八十三村半,每年伏水节聚会、祈祷的地方。同河是同川地区的母亲河,是从古以来这里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第一联通过对家乡山绕古寺,水抱前村景物的赞美,间接表达人们对“龙王圣母”布德施惠的感恩之情。第二联则把“圣德”与“托命”、“神灵”与“资生”直接联系起来加以颂扬,并将“五都八十三村”引入,非此地此寺使用而不可移易。紧切外,文字整体尚可。为了借鉴有益,几处细节问题不妨指出:潇,水深而清。洄,水流旋转。潇、洄分别状同河水没有问题。但潇洄连在一起用生涩。疃,村庄。胥,全、都。与下联“尽可”对应,把“疃胥”连在一起说不太通。“人士”泛指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这里本来说的是民众,似不恰当。


    再看,崞山寺古建虽毁,八副楹联靠抄录留存下来,实在殊为难得。但好像存在抄录错误。举一例蒙恬大殿楹联:


统一代甲兵,义勇堪埒颇牧;

全千秋名节,忠孝直羞斯高。


    此联从百度查,出现另一抄录版本,其中“直”字作真。究竟哪个是对的?羞字这里作动词用,“直”以副词竟的意思作“羞的状语”;且羞、高俱平声,失替,直仄声,起调协声韵的作用。从语法角度和声律角度看,应该是“忠孝直羞斯高”。“真”以副词实在的意思作“羞”的状语再带宾语,不合常规用法,且“真羞斯高”连四个平声字放在句尾,稍有一点音韵常识则应不取。说这副联好,寥寥二十二字,述事、评价准确,比拟恰当,凝炼概括蒙恬其人。格律上,以对仗工整见长。不足处是后分句声律突破常格,虽部分以单字调声补救,終不尽完美。


     错录或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不审慎的问题不止原平有,绵山介公庙一副主联,百度可查几篇资料都是: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储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诸君误为储君。这副联是清.王执中所撰,好端端副联,一个字弄错,面貌全非。对待文化遗产,必存敬畏之心。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传抄楹联的现象。雅切是楹联的基本范畴,所谓雅,指雅正、雅粹、雅格、雅澹、雅逸、雅质、雅放、雅致、雅丽、典雅等等。俚俗的东西是难登大雅的。所谓切,指切题、切事、切人、切地、切时等,一副联给哪写就是在哪用的,用梁章钜的话说:如生铁铸成,不可移易。前些天说到崞县衙门楹联与榆次老城楹联谁抄谁的问题,不是仅此个例。传抄分几种情况:


 一种是供奉普遍的庙宇,比如关帝庙,不少地方用到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的一组对仗语,本不是专为哪座庙题的楹联。因联语雅正,对仗工整,复字修辞典型,颇受推崇,拿来现成的使用虽不存在谁抄谁的问题,但毕竟是图省事做法。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地区便不屑袭用一模一样的现成品,如解州关帝庙联:


三教尽皈依,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便是由清乾隆进士秦涧泉题写的。但如大阳村张氏宗祠一副联:


科名焜耀无双地;

冠盖蘅繁第一都。


    便有疑问了。它与平定县冠山书院清.吴安祖所题《科名坊》联,只差最后一个字:冠山书院联末一字为州,张氏宗祠联为都。同样是传抄使用,如杨氏宗祠联,中三泉用鹿蹄涧的则另当别论。


    另一种是民间神龛等用联,家家、年年“上天言好事”、“天高悬日月”、“土地门前坐”,不是哪朝哪代规定只能这样写,而是在读书人甚少的年代,没人能一年一度给一家一户都创作一副新联,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以为就应该是这样的。甚至灵堂联也好像只应写“哭断肝肠难见面”。说到底这是过去文化普遍落后的社会状况造成的。令人担忧的是,在文化普遍提高了的今天,大量叫不成楹联的、一样面孔的印刷品,春节时堂而皇之贴上了许多人家大门。眼看着这种现实,口中宣称楹联是国粹,岂不是极大的讽刺!应该说这是一种倒退!贴春联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下去,遗产在质的方面便逐渐退化,只剩躯壳了。


    至于过去衙门的楹联,有个别传抄现象,但多数是各自创作的。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绝大部分是由在该处任过职的官员题写。如:清康熙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任职期间所题大堂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为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也有请上司或名人题的。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俞樾为江苏臬署题联: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醒,莫将私意入公门。


    州县衙门楹联出现一样的,只能说是传抄使用,因为明清两代朝廷并没有衙门使用固定楹联的规定。一样的是,清代州县衙门大堂前多立有一座碑,称“戒石铭”,碑面北,与堂门相对,上刻十六字官箴: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戒石铭上的十六个字,源出五代后蜀主孟昶颁行天下的一篇“令箴”,原文有二十四句九十六字。宋太宗择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颁行天下。至南宋赵构又以黄庭坚所书这十六字“颁于州县刻石”。明代沿用,立碑于头门内甬道。清代沿用,改置于大堂前。还有,不少衙门将“文官七条”勒石置于大堂内一侧,如绛州府衙至今仍保留原物。


    从上面说到的情况看,除了因文化落后导致的以错为对现象外,传抄不能不说是一种懒人、甚至庸人做法,虽然过去有,现在仍然有,不能因为有就认为理所当然。传抄使用偏离了楹联雅切的范畴,不利于楹联国粹的传承。即使你不是爱好搞楹联创作的,楹联也与你有关联。楹联使用的普遍性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所以我觉得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三、原平戏台楹联体现的教化功能性


    戏台和庙宇一样,分布甚广。唱戏时应该几乎没有不张贴楹联的。在原平见到过很多这种应时书写的戏台楹联,多是传抄了几百遍的通用联。如:


是是非非……,真真假假……。

看我非我……,装谁像谁……。

曲是曲也……,戏其戏乎……。


    当然也有一些新创作品,或因时过境迁没有流传开来,有待作挖掘收集整理,更主要的是因为未镌刻悬挂没有保存下来。收集到的只有朱东社古戏楼和石鼓祠古戏台两处三副楹联。


朱东社古戏楼楹联:


今是古古是今但顾今人传古事;

真即假假即真聊借假事演真宗。


如前所举,这副联就属于套路一类,没有多少文学研究价值。


石鼓祠古戏台楹联二副。


挂在边柱的一副:


名利交迫,扮几场争夺情形,如觅蝇头,如居蜗角;

善恶两分,写一本彰瘅榜样,俨披鲁史,俨谱毛诗。


    蝇头蜗角:比喻微小的名利。蜗角一词出自《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彰瘅:彰善瘅恶,瘅,憎恨。鲁史:指《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鲁国国史,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毛诗:《诗经》,战国末年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辑注。百度可查数篇介绍石鼓神祠的文章,都把瘅字误为嫜(古代妻子对丈夫父亲的称呼)。上下联开头分别从“名利”、“善恶”切入,“交迫”、“两分”,既对立论限定,又作互衬,开门见山。上下联二分句一“扮”、一“写”扣紧“唱戏”主题,“争夺”、“彰瘅”两个动词更凸显了主题,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争名夺利,如……;彰善瘅恶,俨……。两结用复字和并列句式,增强了语气;特别是准确用典,升华了主旨。这确是一副有特色、见文采的戏台楹联佳作,唯上下联起句利和恶二字同仄,声律失对,但长联从宽,又在开头位置,瑕不掩瑜。中柱悬挂的另一副:


上下数千年史书,偌大坛场演就;

新旧几百章乐谱,等时歌舞尽之。


    这副联文字虽略短,从其典雅准确的遣词造句,收放自如的老到手法,应与前一副联出自同一人之手。偌大:这么大,那么大。坛场: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这里指各种历史场面。等时:顿时,立刻。数千年史书,足丰足大,(许多)那么大的场面都能演绎出来;几百章乐谱,足多足长,顷刻功夫就能表现到位。舞台多么神秘,戏曲多么伟大!一副联几个字,深刻的哲理,浓缩的蕴含,岂是震天的掌声、肤浅的喝彩可以比拟的!唯前两个节点上,“下”与“旧”、“年”与“章”同仄同平,声律失对,在开头位置又基本是数字词组合,可适当宽看,一样瑕不掩瑜。对古联应历史地看,不能苛求,借鉴要取长避短,如是现在创作,则应从严要求。


    戏台楹联,是戏曲表演活动的文学延伸,是民间风俗的文字凝结,是了解一个地方文化状态的窗口。悬挂的好的楹联是一台永不谢幕的正剧,是一个区域大众共同的座右铭,其教化功能不言而喻。


 四、原平宗祠楹联体现的内容涵盖性


     楹联以简约的文字,表现繁复的客观物象和事理,其相对包容量、涵盖性是其他任何文学体裁无法相比的。流传甚广的江苏淮阴韩信墓一副名联:


成败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萧何赏识韩信,可谓“知己”,先是“月下追韩信”,力荐为大将,之后又参与吕后密谋,诱杀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生命中重要的两个女性:漂母和吕后,因漂母赠食而得生,因吕后密谋而被杀。十个字概括了韩信一生。


 看原平同川将军山韩厥庙联:


三晋忠良将;

五都守护神。


    也是十个字,上联概括了颂扬对象所处时代、地域、品行和身份;下联交代了祀奉地和所祀对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涵盖性也很强。韩厥,谥号献,亦称韩献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位列八卿之一,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位稳健的政治家。后人立祠奉为神灵。


    再看,南河底村郝氏家族为先辈晋贤郝隆所建牌楼,由五台举人刘升瑛撰写的楹联:


赋娵隅,辨小草,讽谢调桓,名士清谈倾江左;

生典午,官参军,晒书坦腹,故乡遗址在沱东。


    这副联切事切人,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语言凝炼,构思精到,句句有典,是现存原平古联中的佳品。奉祀怀念先贤是这副联的创作目的,所以作宗祠联看。上联,赋娵隅:说的是郝隆蛮语入诗。郝隆在桓温麾下做南蛮府参军,一次宴会饮酒赋诗,郝诗中有“娵隅跃清池”句。桓温问:“娵隅是什么?”郝隆说:“蛮人把鱼叫娵隅。”桓温说:“作诗为什么要用蛮语?”郝说:“我来投奔你,做南蛮府参军,怎能不说蛮语?”桓温大笑。郝隆用调笑方式表达了对桓温不重视自己的不满。“娵隅跃清池”后用为做官低下的典故。辨小草:说的是郝隆当着桓温面讽刺谢安的一个故事。谢安曾立志在东山隐居,朝廷几次下令,只好出山当了桓温的司马。一次有人送桓温一些草药,其中有远志。桓温拿起远志问谢安:“这味药又叫小草,一种东西怎么有两个名称?”未及谢安回答,在坐的郝隆插嘴道:“在山叫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听出郝隆在讽刺他,很是羞愧。这就是联中接下来的一句:讽谢调桓。名士:指郝隆。清谈:本意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这里贬义用作褒义,指郝隆随口即见才华的谈论。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和长江部分中游东南岸,古称江左,或称江东(古以东为左),概指郝隆任所及其影响到的地方。下联,典午:隐语,典,这里有司的意思;午,十二生肖马。晋朝是司马王朝,典午指司马,借指晋朝。生典午,生于晋朝。官参军:官做参军。官,动用。参军,参谋军事的略称,晋以后置为官员。晒书坦腹,即成语坦腹晒书,因协调平仄倒位用。沱东:滹沱河东岸,沱是滹沱河的略称。全联34个字,包含了郝隆的生活时代、活动范围、官职、故乡以及有关名士身份的赋娵隅、辨小草、坦腹晒书三个故事,信息量之大,感叹之余,不能不对老祖宗留下的、称为国粹的楹联,存十二分敬意!


    这里顺便说一下略称。节缩是一种修辞手段,节缩的前提是从俗、从例,不可随意为之。如滹沱河是固定名词,取其中一字代称必须从先例。多见的是用“沱”,如此联。如崞县古城东门匾“临沱”。如清.宋志濂咏原平八景句“俯枕沱眠不计年”。如国代交界沿村石旗杆联:


沱水萦流,胜蓬壶妙境;

荆山环绕,呈佛阁围屏。


    也有不少用“滹”的:如明.施重光句“滹水名天下”。如清.贾全晋句“滹水西流绕郭过”等。


     再看一副同乐寨湾张氏家谱联:


随奇渥以奏功,却敌已兼燃刍绩;

佐木真而开国,安边犹继戍屯勋。


    奇渥:奇渥温,成吉思汗一族蒙古人的姓氏。木真:铁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奇渥温铁木真)。燃刍:北宋名臣张齐贤(山东菏泽人)列帜燃刍,骇退契丹兵之典,这里引用张姓前贤典故,衬托本族开基祖为奠定元朝江山的显赫战功。下联接着说辅佐成吉思汗开国,并在之后戍守安边的功勋。有说同乐湾张氏祖先从元朝开国至被明朝取代,前后辅佐大元九十余年。如从此联所载信息看,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从忽必烈改号“大元”,定都大都为九十八年;联中“随奇渥”、“佐木真”指的是追随、辅佐成吉思汗,而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算起就是一百六十一年了。以楹联形式颂扬祖德宗功,勉励后人的同时,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欣赏和教化功能了。 


   再如神山贾氏宗祠联:


钟神山之灵秀,一宰长山,一宰连山,廿二世衣冠如昨;

溯定邑之渊源,半居崞邑,半居马邑,三百年俎豆维新。


   上联从钟灵毓秀起兴,接着对先辈显赫者列举一二,颂扬“衣冠如昨”的祖上功名;下联从家族渊源、分枝散叶脉络,结到“三百年俎豆维新”,写出香火绵延,遗风不绝的家族兴旺气象。工整的语辞对仗,规矩的平仄交替,巧妙的复字修辞,更为独到的是,联语句句落实而毫无板滞之感,不能不钦叹前人严谨为文,为后辈树立的榜样。


 五、原平楹联广泛使用体现的特殊装饰性


    前几节从牌楼、寺庙、戏台、宗祠等不同场所,探究了几种楹联所具的独特功能。楹联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范围很广,它与家族文化、宗教文化、景观文化、节日文化、喜庆文化(婚、寿、百岁岁等)、丧葬文化、社会交际文化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浓厚了原平尚礼、崇仁、朴风、厚德的精神生活氛围。就已涉及到的方面,对原平楹联及其反映出的地方民情风俗,虽难窥全豹,也略见一斑。从内涵角度就不细讲了。最后一个问题从形式方面着眼,看一下原平楹联广泛使用所体现的特殊装饰性。先看几副楹联的使用:


 奎光岭石牌坊联:


西临滹水;

东接台峰。


    清道光二十一年,时任崞县知县靳廷钰将迴光岭更名奎光岭,并题写此联。奎光,奎宿文星之光。联文将牌楼所在位置及其视野所及用八个字概括,虽一字未提文运,但寄托遥深。瞻读联文,已然登高,心境更上一层。


    再看一副清乾隆举人、大阳村张沛仁题壁联:


贫未卖书留教子;

饥宁食粥省求人。


    这副联内容是明志、教子,题于壁上,浓郁了庭堂的书香气息。


 再看张培梅摘李白五律《赠孟浩然》颈联句题中堂联: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中圣,酒醉的隐语。意思是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不事君王而迷恋花草,写出胸怀豁达。张录李白句,仰慕前贤的心迹略可窥得。悬挂庭堂,睹物见人,惟张公配此雅逸而有品质的环境。


 再看下薛孤郑荣先宅石栏杆联:


檐松有嘉色;

庭玉表奇才。


    这是副集唐诗句联,上联出唐.白居易五古《玩松竹二首》句:“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檐松,檐前栽植的松树。借写居处优雅,寄托情志。下联出唐.张谔五律《满月》首联句:“社金流茂祉,庭玉表奇才。”庭玉,庭院中的玉树,典出“谢家宝树”,喻优秀子弟。百姓居所,著此一联,四时书香馥郁,品位自不一般。


    举这几联,从父母官到百姓,从苦读书生到显赫人士,为什么要选择楹联作景观、院落、庭堂的点睛装饰呢?除了文字内容和书法艺术效果(这两方面其他形式也可以做到),很重要一个因素是,楹联独特的对称审美。春联贴于门上,喜庆、祈福、抒情、明志,渲染节日气氛,而形式上是通过对称审美实现的。景观楹联悬挂廊柱,庄重肃穆、要言宣介,通过对称审美托高人文景观品位。滇池大观楼不就是因联而名的。石鼓神祠古戏台联收入《山西省志.楹联志》,影响更广更远,两副古联装饰出的是深厚的戏台文化和教化文化。


     对称无处不在,天地万物莫不如是,所以说对称美是一种自然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引入对称审美是通过形式的对仗和声韵的协调来实现的。诗经、骈赋、格律诗词,都有对称句组的安排。楹联是独立出来的,兼具人文景观、生活环境等装饰功能的对称形式文学和民俗文化形式,从它产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珍爱。楹联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瑰宝,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楹联的发展经历过一个近乎停滞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最近三十多年来的复兴,楹联创作、楹联学建立、楹联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这代人为楹联这一国粹的继承和传播,能尽点绵薄之力应该感到欣慰。

(2021年4月)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原平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