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邹宗德邵阳名胜楹联的审美价值

邹宗德邵阳名胜楹联的审美价值

2021-02-25 22:28:43邱源海湖湘楹联 0条评论

【概述】本文从美学角度审视邹宗德先生楹联的审美价值,由于本文所讨论的邹先生楹联作品限于邵阳名胜楹联,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始终把邵阳名胜作为第一审美对象,把邵阳名胜楹联作为第二审美对象,并且,着眼于二者的关系来考虑楹联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名胜楹联的审美规律和样板效应,为名胜楹联的撰写者和爱好者在撰写名胜楹联和欣赏名胜楹联时,提供美学参考理念与思路。


  邹宗德的楹联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字:美。他所撰写的邵阳名胜楹联尤为突出。给名胜景点撰联是美上加美,其实,也是难上加难,要求高、难度大。因为名胜,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文物古迹,或是人文景观,它作为第一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审美价值(通常叫观赏价值)。那么,给这些地方题联(第二审美对象),要么就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要么就是不伦不类,不痛不痒,甚至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按照我们的理解,把名胜视为第一审美对象,或者说,它已经具有人们公认的审美价值,为它撰写楹联,目的在于升华它的审美价值,或者说在物质产品美的基础上,再造精神产品美。这就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的审美敏感性肯定降低,所以,给名胜题联,一个字:难。而邹宗德先生克服了“难”,成就了“美”。

图片

  一、和谐美

  邹先生名胜楹联的美,首先是第一审美对象和第二审美对象两个审美客体的高度融合,形成的和谐美。用文学的评价语言就是切景、切题、切意,情景交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首先要“写准确”。写名胜楹联与一般楹联不同,它有特定的题写对象,或者叫做不二的审美客体,针对这个客观存在的审美客体进行美的再创造,必须有的放矢。就像写命题作文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保证不跑题。作文一旦跑了题,文辞再好,也是徒劳。名胜楹联“跑了题”,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只有当两个审美客体高度融合时,才会产生一种诗意的和谐美。比如,邹先生的《题城步长安营》:“一村多种方言,北调南腔,真乃语言化石;百载片时光景,城墙炮垒,依稀风景当年。”联中所描述的景况与长安营的实际完全吻合,只有长安营这地方,因为战争才留下了“北调南腔”的将士后裔,才留下了“多种方言”的遗风和“城墙炮垒”的遗迹。第二审美客体——楹联,与第一审美客体——名胜,“无缝对接”,和谐统一,完美无缺。

  撰写名胜楹联,不但要紧扣“题目”,“写准确”,还要“写漂亮”。就是要抓住景点(第一审美客体)的特征,写出特色,写出新意,不能雷同。否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品”。特别是带有地域色彩的名胜,此地的山与彼地的山不同,这里的亭与那里的亭有差异,这个地方的城墙与那个地方的城墙完全不一样。长安营的“城墙炮垒”,只是“依稀”可见的当年风景。而武冈的城墙大不相同,因为这里曾是王城,所以,“王气聚都梁,城郭美如玉阙(《题武冈城墙》)”。

  凡是名胜景点,其共性都是知名度高,都有自己美的所在,只有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从差异中表现出它的个性,才能凸显楹联与景点二者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美。比如,《题大东山玉屏药王殿》与《题湖南新邵龙山药王殿》,都是写药王殿,但是,玉屏药王殿与龙山药王殿各不相同。玉屏药王殿“左傍青龙,右依白虎,前濡辰水,后峙玉屏,晚照晨曦,八方紫气钟医圣;春荣芳蕊,夏秀繁枝,秋染霜林,冬开雪霁,星移物换,四季风光入梵声。”此联根据药王殿所处的环境,着意从时空上描述药王殿周边环境和景色变幻,表现此殿的清净与神圣。而龙山药王殿的写法则不同:“药王安在哉?四十八面山中,隐看紫气萦锄,白云入篓;我辈今来也!一千三百年后,犹见峰峦壮丽,草木精神。”上联通过联想,写出药王曾在深山峻岭中,爬在入云的山峰上“高空作业”而又充满诗意的险峻情景;下联看似回到今天,实际上还是从药王曾经翻爬过的壮丽峰峦上看到了现在的草木,而这些“草木”因为曾经是药王用来救死扶伤的“本草”,所以显得更有精神。草木有情,精神依旧。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坚韧的“草木精神”理解为一种医者悬壶济世的精神,抑或是应该弘扬的一种坚忍不拔、济世救人的“药王境界”。两幅对联,写的都是药王殿,但各有特色,各有美感。特别是“草木精神”的语言张力十足,意蕴丰富。

  再比如,武冈的云山与隆回的望云山又不一样。《题云山胜力寺》:“云雾飘飘,卷不及朝暾明月;山泉沥沥,响应着暮鼓晨钟。”上联写云山之气象,虽然云展云舒,但依然日升月朗,不可阻挡。下联写胜力寺的暮鼓晨钟与云山的山泉之声遥相呼应。以云雾作背景,以泉响之声与钟鼓之音相互映衬,渲染胜力寺的神秘与清净,云山之美,跃然联中。《题隆回望云山》所表现的角度又不同。“顶星寻魏子行踪,有云山在望,有天山在望,极目穷思,于万壑千峰之外,方瞻海国;史牒读卢公故事,或秦代成仙?或宋代成仙?探幽索隐,具恤民救苦之心,便是尊神”。不再写云、写山泉、写寺庙,而是写在望云山上,“极目穷思”,更多的是联想与怀古。侧重写望云山下的名人或者发生在望云山上的故事。其中,有“魏子”魏源为望云山题联的事,有魏光焘(“天山在望”)跟随左宗棠到天山脚下收复伊犁的故事;有秦代的侯生和卢生炼丹成仙的神话;也有宋代的卢慧在望云山成仙的传说。在“怀古”之余,顺便有所“咏”:“具恤民救苦之心,便是尊神”。因此,登上望云山的“所望”、“所思”和“所咏”,比云山的“所见”和“所闻”更丰富、更厚重。尤其突出表现了与云山的不同在于“望”,以及 “望”而生“思”。对联中找不到二者的任何雷同之处,可见作者的思维缜密与细致。这也正是名胜楹联应该做到但又难以达到的审美境界。

  当然,至于楹联的和谐美,自然包括了韵律的和谐、语言的和谐,等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图片


  二、思辨美

  名胜楹联因为名胜的原因,很多时候涉及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或名景名物,等等。撰联时或咏史、或咏物、或感怀、或借古讽今、或借物喻人。凡此种种,都需要深刻的思辨,方能产生厚重的沧桑美。然而,无论历史故事还是历史人物,都有相当冗长的篇幅。而楹联的篇幅一般在了了数字,要想承载那么大的容量,必须言简意赅、一字千钧。这就需要有超强的思辨能力,既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标新立异,但又不能偏离史实,有失公允。只有在恰到好处的判断中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怀,与读者产生共鸣,说出众人能想而不能说,或者众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样的思辨效果才能给读者以震撼的思辨美。这一点,邹宗德做到了。

  《题武冈司马冲武穆宫》:“秦氏风波三字黑;岳门忠义满江红。”武穆宫全国各地到处有,褒扬岳飞,贬责秦桧,用这种对比手法,表现褒忠贬奸的主题。这种停留在修辞手法上的思辨逻辑,大同小异,相距不远。但是,如何运用楹联的特点,如何选择艺术表现手法,其思辨功力就千差万别了。邹先生则匠心独运,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只要提到岳飞,凡是知道岳飞的人都想到他是忠臣,而最能体现他的忠义情怀的词就是《满江红》。再多懂点历史的人会知道他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杀在风波亭。这历史事实一般人都知道,但是,这仅仅是赖以思辨的基础,如何运用楹联常识,艺术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见功夫的时候。还是邹先生的功夫老道。他从岳飞的《满江红》入手,表现岳家忠心报国的壮烈情怀。“岳门忠义满江红”,这下联好写,难就难在上联不好写。最难的是用什么来对“满江红”。不仅在字面上要对好,尤其要用与岳飞相关的事物来对,这太需要智慧了。邹宗德不愧是高手,他找到了断送岳飞父子性命的“罪名”——秦桧强加的“莫须有”。“莫须有”这三个字是黑心的——“三字黑”。这副对联只要解决了后面三个字,前面的内容就相对好办了。“黑”与“红”既是冷暖对比的颜色词,又是隐喻“恶”与“善”、“奸”与“忠”的两个意象。“黑”与“红”的妙用,表现了作者思辨的完美。从这副对联的结构和语序来看,假如我的分析基本准确的话,那么,邹先生在这幅对联上的思维方式是逆向走势。这种思维方式,它所呈现的思辨美,在楹联创作中堪称典范,是我们在楹联创作时借鉴的样板。

  同样是写岳飞的对联,邹先生的《题邵阳岳飞纪念堂》又不同:“奇冤厄一代英雄,许臣忠义;怒吼震千秋历史,还我河山。”如果说《题武冈司马冲武穆宫》在构思上,是从“字面上”找窍门,那么,《题邵阳岳飞纪念堂》则是从“神韵上”下工夫。选取了“还我河山”的“怒吼”,以表现岳飞“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对联的气势迥然不同。

  还有《题绥宁黄桑铁杉》:“因为气正风清,生前总是擎天柱;不用盘根错节,死后依然镇地梁。”此联在主题构思上明显是借物喻人,且有对现实的讽喻意义。它所点赞的是那种顶天立地、浑身浩然正气的“铁杉品质”,所讽喻的是那种“盘根错节”的社会环境。这副对联,邹先生所表现的思辨美,在于“巧妙”二字。这种巧妙依然是把审美客体中的第一审美对象(景点)和第二审美对象(楹联)完美融合的结果。

  又如《题绥宁黄桑上堡古国》:“世事如棋,历史无常开口笑;小鲜其国,江山有数用心看。”绥宁黄桑的上堡古国遗址,是明代农民起义领袖李天保在此建立的苗族王国,是苗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遗址。李天保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明代、在明代的绥宁,自然是一件很大的事,在偏远的深山老林里建立起苗族的第一个政权,并在这里开国立都,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然而,经历了数百年之后,时过境迁,当我们再回头把玩历史的时候,却看破了许多玄机,一切是那样“无常”,一切又是那样“有数”。楹联鲜明地提醒前来观瞻的人们“用心看”,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去思考历史的“无常”和江山的“有数”。这样的“思辨美”足见邹先生楹联的厚重。

图片


  三、格式美

  格式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文学创作上本是忌讳的,运用不当,自受其害。作者以为,在对联创作中,允许有一定格式存在,或许对创作是一种帮助。因为对联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严格韵律要求的文学样式,这种格律要求何尝不是一种格式?而对联的艺术美恰好是这种格式所展示出来的光华。我读了邹先生的名胜楹联之后,发现他在一部分名胜楹联撰写中有一种相对固化的语言格式,不但没有僵化的排斥感,反而觉得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格式美。诸如以下句式:“披一身尘俗而来,到此清凉境界……;携几缕山香而去,念它苍翠情怀……(《题绥宁黄桑风景区大门》)”、“我来踏土怆怀……;风至云开雾散……(《题城步十万古田》)”、“石自黄山飞至……;水从阿坝涌来……(《题洞口罗溪》)”、“仙风于唐代吹来……;蒸水自山前绕过……(《题邵东佘湖山》)”、“河伯自江东而至……;岭头从宋代以来……(《题邵阳县河伯岭》)”、“春风从宋代吹来……;帝子自邵州归去……(《题邵阳六岭》)”。综合以上句式,找出其格式,大体是“从……而来,到……而去”,或者是“到……而去,从……而来”。说这个格式美,理由是:一、这种格式就像打拳的套路和招数,能够宏观驾驭,明确思路,有轨运行,易上手,不乱套。二、这种句式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朗朗上口,就像歌谣一样,有吟诗的痛快淋漓。又像生活中的的口语,读起来很顺畅,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三、还是从名胜楹联的角度来看,作为名胜,一般在时空上存在久远感。今人写古人、写古事,总有一定距离。如何把古今链接起来,还真离不开一些表关联的句式。邹先生特聪明,用一种相对格式化的句式,三五几字,就架起了跨越古今时空的桥梁,在时空隧道中来去自由。给人一种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畅快和跳跃的美感。

邹宗德先生在名胜楹联创作中的这种语言格式,我姑且把它叫做“邹氏格”。这种格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名胜楹联创作中去繁就简,容易入门,方便上道。特别是对初学者更具样板效应。


(选自《对联学刊》)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邹宗德邵阳名胜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