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取消“对课”的教学令人惋惜

取消“对课”的教学令人惋惜

2021-01-10 22:21:48解稳联斋 0条评论

在我国旧的私塾教学中,曾普遍开设有“对课”——专门传授对联写作知识的科目。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由此也可看出对课的课时很多——笔者注)。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过的书渐渐地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1页)

 也许在过去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对句”是必考科目之一,传说在皇帝点状元时,也常常用“对句”试才:流传最广的当属清乾隆皇帝的“绝对”点状元——

 传说乾隆时期有一年殿试,有两名贡生的考卷难分伯仲,无法决定谁为状元,于是请乾隆皇帝定夺。乾隆皇帝给他俩出了一个上联“烟锁池塘柳”,要他俩对出下联。其中一个贡生看到出句后二话没说,扭头就撤出金銮宝殿——主动放弃了;另一个贡生搜肠刮肚、搔头捻须想了半晌,最终也未能对出下联来。乾隆皇帝说:把那个看见出句扭头就走的贡生点为状元。大家忙问其故,乾隆说这是一个千古绝对,那个贡生比这个贡生知道得多一点,学问大一点。


图片

在长达千年的私塾教学中,还衍生出许多诸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一类的“对课”启蒙本流传于世。对对子也成了古代文人必懂的一门技巧,古代佳人用对对子择偶的故事也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以后,也许是想尽快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在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中,取消了“对课”,小、初、高考试中也不考对联。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长大的几代人中,对对联是怎样的一种文学形式,绝大多数人模糊不清。于是,大量的印刷精美、但不合“词类对仗、声律协调”基本要求的春联、婚联、挽联、生育联等等泛滥于世,以致现在的一些名人,甚至专家、教授、学者对对联的写作知识也知之甚少。

 君不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某的几副题赠对联让人指指点点;登上大雅之堂——2019春晚相声《妙言趣语》中,不对仗的病联、对句多达十多处:有的是词性、结构不对仗,有的是声律上平仄失替、失对,特别还有两比对句,下联任性加字,连对联最基本的规则“字数相等”这一条底线都给突破了,对联之“对仗”的意义荡然无存!还有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互动、齐诵两遍的声律口诀“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也错得让人大跌眼镜。也许有人说,我们不可以用一个较高的文学标准去要求一些艺人。但是,中央电视台春晚剧组的审查官员们,哪一位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为什么像这样一个有着十多处明显毛病的节目都能通过呢?笔者有理由怀疑:这恐怕还是这些人不大懂对联的基本规则的缘故。

 比这更严重的错误是我们的小学课本,2017年全国初中一年级使用的“部编本”语文课本初一下册中,有一节《名联欣赏》小栏目,选用了甘肃籍学者、一代对联大家黄文中为杭州西湖撰写的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但在编入教材时,被人莫名其妙地篡改为:“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后经楹联专家和黄文中先生的女儿黄国梅提出后,出版社向人家道了歉,并在2018年的课本中作了修改。

 今年,笔者又惊奇地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56页、识字6《古今对》课文的第二行出现了“方对圆”、第八行出现了“朝霞对夕阳”的句子,同样违背了对联“平对仄、仄对平”的规则。

 也许大家会觉得一年级学生学的“对”不必苛求平仄。毫不讳言地说,这种想法在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但是我认为作为“启蒙”本的语文教材,一定要用高标准来要求。因为,第一、小学学过的东西大都会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第二、小学生必定都要长大,如果在他长大后的某一天接受考试,在对对子时恰巧出了上述的考题,他便以从小就在自己脑海里打下深刻烙印的课文作答,结果便是错误的。

 至于在初、高中的教辅材料中,不讲平仄或词语结构不对仗的对联也大量存在着,甚至考题中也有病联,如山西省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思想品德试卷第一大题第7小题便是: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学生张良凯写了一副对联来庆祝这一节日:“紫荆绽放,华夏添香二十载;明珠闪耀,神州放光千余年。”问:下列哪一选项适合做这一对联的横批?A、一国两制,B和气生财C、五谷丰登,D、月照千秋。

 这虽非专门的对联知识试题,但给出的对联是副病联,并且错了三处:1、平仄失替:上联第二分句节奏点上“香”、“十”皆为平声,下联三个节奏点“州”、“光”、“年”也为平声,均为“平仄失替”。2、对联的下联忌讳三平尾,但这个下联则是“四平尾”。3、局部合掌,“华夏”、“神州”皆代指中国。

图片

 还有八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采用的“北师大版”语文考试题第一题读写题,把“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名句:“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错成“学如海收天下水;性似桂奈月中寒。”把一副格律工整的对联改失替了。

 上述列举的这些谬误,仅是我所见到的,也许在全国各地的层面上,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如果说市面上出现的不合对联基本规则的春联、婚联、挽联、生育联是未经过专家审核的随意之作,但是批准登上春晚舞台的节目、特别是编纂学生课本、教材和出考题者,应该都是专家、教授级别吧,按理说是不应该出现此类常识性错误的,但确实是实实在在、明白无误地出现了,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能否说明,我们现在从事教育的专家,在对联知识上确实存在着缺陷?相信笔者怀疑不谬,因为还有一点现象佐证:就是初一语文下册作修订时,同时删去了原来的一副“顶针”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联,估计是他们认为“德”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也犯了“平仄失替”?但殊不知“德”在古汉语中为仄声,一点儿也不违背格律。所有这一切是否能够说明,这即是我们取消“对课”之“过”呢?

 也许有人会说:对联只是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微不足道。但笔者万万不敢苟同。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还有一个主流——诗词,在五律和七律诗词中,第三四句、五六句均分别是一副对联,如果不懂对联的规则,也就不懂律诗的规则了,这就不是“一朵浪花了”,而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了!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教学学校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