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联圣钟云舫笔下的客家宗祠楹联初探(王贵垣)

联圣钟云舫笔下的客家宗祠楹联初探(王贵垣)

2020-10-01 21:45:08王贵垣中国楹联论坛 0条评论

数千里闽蜀一脉源流


联圣生平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史上涌现出了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词圣苏轼等,而联圣,则非钟云舫莫属!


钟云舫(1847—1911),讳祖棻,自称硬汉,号铮铮居士,清代廪生,原四川省重庆府江津县高牙铺青草碚(今重庆市江津区鼎山街道高牙村八社)人,以长于撰联著称,故有“联圣”之称。


钟云舫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八月初九,同治六年丁卯(1867)考取庠生(秀才)第一名,不久食饩补为廪生,后迁居县城设馆授徒。


钟云舫生性豪侠,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常以诗文鞭挞。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前后,江津知县朱锡蕃狎妓嫖娼,却在遗爱祠留下“政绩”。钟云舫愤愤不平,作诗讽刺:“蛮营倩女妙歌舞,猛将当关奈若何。捐廉八百买苏小,从此讼庭花落多。(《有见〉)”朱锡蕃恼羞成怒,革去钟云舫廪银,还欲革除其功名,塾馆遭禁关闭。钟云舫被迫流落成都,得以游览名胜古迹,撰成212字的《锦江城楼联》(即《望江楼长联》)。


光绪二十八年戊戌(1898),四川大旱,江津知县武文源却篡改粮章,加租加征,全县民怨沸腾。举人张泰阶联络士绅上告,钟云舫参与草拟诉状并名列其上,经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署理四川总督、任内大举惩办贪官、有“官屠”之称的岑春煊受理,武文源被革职。次年癸卯(1903)三月,岑春煊奉调两广总督,途经江津,钟云舫登舟参谒,赠《送岑大帅移督两广》诗致谢,武文源得悉恨之入骨,遂贿重庆知府张铎,于五月在重庆将钟云舫收质。截取钟云舫以往诗中片言,加上“妖言惑众,播乱民心,结党为奸,意图不测”的罪名,解往蓉城,拘押于成都府巡检司待质所,一同被拘的举人张泰阶行贿三百两迅即获释;钟云舫囊空,一押三年,不提不问,后经学生、壁山人钟长春四处奔走,始得开释,在外则传言系川督锡良读《锦城江楼联》后爱惜人才,方释钟云舫,以免再遭构陷。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系钟云舫在待质所以泪和墨、以血染纸而成,效法《离骚》,无一书参考,全凭记忆,全联共1612字,一日内一气呵成,长冠古今,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这副楹联气势恢宏,惨淡经营,对仗工稳,用典贴切,享誉当时。


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钟云舫出狱后,回到江津,编校自己的诗文对联作品,辑成《振振堂集》八卷(其中《振振堂诗稿》二卷、《振振堂文稿》二卷、《振振堂联稿》四卷),在江津两次印行。期间,光绪卅二年丙午(1906)六十大寿时,创作了890字的《六十自寿联》,堪称自寿联经典。


宣统三年辛亥(1911),钟云舫逝世,享寿六十五岁。


钟云舫一生创作楹联四千多副,编入《振振堂集》有一千八百五十副。其长联的代表作有上述三副:212字的《锦江城楼联》又称《成都望江楼联》(现悬挂于成都望江楼公园),1612字的《江津临江楼联》或称《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890字的《六十自寿联》。


2006年,重庆市拨款60万元研究钟云舫及其传世作品《振振堂集》,这是建国以来重庆市确定的最大社科研究项目。


联圣祖籍


余生也晚,实在是孤陋寡闻至极!笔者从1997年开始创作、研习楹联,迄今已经二十年整,很早就知道联圣钟云舫大名;从2009年开始研习客家文化,亦已八年整,知道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很多客家人迁往四川,四川(含今重庆市)客家人有数百上千万之多,是五大客家人聚居之一(赣、闽、粤、桂、川)。但直到今年,我着意研习四川客家历史名人,才从各种资料中获悉,联圣钟云舫竟然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搬迁去的客家人,他的祖籍是闽西客家祖地的汀州府武平县!


我获悉这一信息后,十分兴奋,赶紧着手查找资料。原来,在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闽西汀州府武平县的客家人钟氏、马氏、柯氏和阙氏等,相继迁到四川,落业于江津县,聚族而居,世代繁衍。这些客家移民及其后裔在江津耕读传家,或亦农迹商、农商并举,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做出很大贡献。钟云舫的祖先于雍正十二年(1734)从闽省汀州府武平县“填川入蜀”至江津县笋里高牙场“插占为业”。钟云舫为入蜀第七代,属“祖”字辈,名祖棻,号铮铮居士。


钟云舫在其作品集《振振堂联稿》“祠堂类”的序言中写道:“棻先人自闽来川,累世积德。本有烝业,为贼毁败。壬午秋,棻艰难万状,邀会置产约三百金,中以人事颠倒,迄今犹未建祠。每念先人禋祀不修,终夜堕涕。又念先曾祖妣及祖妣两世苦节,棻母贤孝勤苦,合族共称,青年弃世,犹余纺积钱百余钏。自思若有寸进,当为亲族就手巴岩遗基立光复祠,为两世节孝建一崇节祠,祔以棻母曰报勤堂。乃头白如此,是区区者而不余异,不知苍苍者仇我何极也。然棻此志不果,目终不瞑,因记。前此暇日,曾拟有各联,择存其一二,以告同人,俾知棻不孝如此也。”首句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他的先人是“自闽来川”!筹建钟氏宗祠光复祠,为曾祖母和祖母建崇节祠,为母亲建报勤堂祔祀于崇节祠,这都充分表现了钟云舫浓浓的客家人报本崇先的观念!


位于江津小十字西侧的“天上宫(妈祖庙)”,馆宇恢弘,是全县闽裔的活动中心。约在光绪十年至二十年间,钟云舫被闽籍会众推举为“天上宫(妈祖庙)”首事。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廪生资历、闻名遐迩的楹联高手,而且还因为他办事公允,助人笔墨打抱不平的品德。这十年间,正值钟云舫年富力强,他在县城“天上宫(妈祖庙)”首事的岗位上,举办祭祀妈祖和年节庆典,传播妈祖文化,并且深入到县内十余个乡镇的“天上宫(妈祖庙)”去,题写了大量楹联。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他的闽籍客家后裔的身份。闽西客家人把来自福建的妈祖文化带到了四川。


联圣宗祠联体现了闽籍客家


在钟云舫自己选编的《振振堂联稿》和2017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中,搜集获得钟云舫所撰宗祠联共二十六副。数量虽然不很多,但一如他在其它长联创作上的艺术特色一样,可概括为:一是极大地拉长了宗祠联的行文篇幅;二是极大地扩展了宗祠联创作的思想内容;三是极大地丰富了宗祠联的艺术表现。


仔细分析起来,钟云舫所撰宗祠联,从内容上体现了以下几点:


联语中有许多体现来自闽籍客家的语句,表示不忘客家祖地。如钟云舫精心撰就的江津钟氏宗祠光复祠楹联,上下联合计字数达到了90字之多:“蜀江闽海,隔八千里焉,天胜人,人更胜天,始得俾炽昌如此,念昔日巴山西上,僰水东来,露宿风餐,予先世亦良苦耳;祖德宗功,历二百年矣,子生孙,孙又生子,居然聚国族于斯,喜今朝燕寝凝祥,鹤峰敛秀,云蒸霞蔚,我后裔其必兴乎。”上联首分句“蜀江闽海”四字和下联第二小分句“历二百年矣”五字,就清楚地表明了江津钟氏在“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由闽入蜀,到重建光复祠、撰写此联之时,已经过去二百多年了;“巴山”是指巴山指的是川东一带的丘陵山区,“僰水”是綦江的古称,流经重庆市綦江区;“燕寝”是指当地小地名“燕子坪”,“鹤峰”是祠前山峰,后面钟云舫帮别姓宗祠所撰楹联中还会讲到“鹤山”或“鹤岭”“鹤岭峰”均此。


江津保家楼钟氏宗祠是另一支钟氏的,其先祖是闽籍客家钟拔英,于康熙五十九年(1721)来到江津綦江畔五福场一带“插占为业”,其宗祠联也是钟云舫帮忙撰的:“地形撑五福之场,五岭来迁,溯祖宗五百年前根本一家,谊笃五伦昭祀典;天池漾七星之凼,七房竞爽,汇长江七千里外纹澜四起,光分七曲耀人文。”“五岭来迁”,表明此钟氏来自“五岭”,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溯祖宗五百年前根本一家”,虽是来自套话“五百年前是一家”,但恐怕更多是实写,因为我们闽西客家目前各姓氏的代数,大多为二十到三十代之间,约摸就是五百多年、六百多年、七百多年的历史,钟云舫帮忙撰写此联时,这支钟氏在五岭这边的开基祖及其儿孙,恐怕就是五百年前同一家吃饭的至亲者。“五福”、“七星”分别指当地地名“五福场”、“七龙星”, 凼念dàng,塘、水坑的意思。“七房竞爽”是指这支钟氏到江津后,又再分了七个房支。


江津南安门阙氏宗祠栋对也是钟云舫帮忙撰写的,比他自己家族的钟氏光复祠栋对还更长,达到了96字:“自汀州迢迢走马而来,筑室于兹,有鱼洞东潆,鹤池西注,马骁南顾,虎溪北腾,浩浩汤汤,绕以泮源,是七千里闽海川江的派;由鼎山隐隐分龙而去,旺气在此,看菱塘夏涨,柳坝春森,莲石秋清,秬坪冬茂,葱葱郁郁,蔚成佳荫,为十九房宗枝祖干深根。”钟云舫自注曰“阙氏祠联。祠宇在南安门内,脉由武城来,与文庙对门,外曰泮源,长江绕之。秀才阙采章,余姻家也,故余得立馆于此,代为多撰祠联以报之。”作者此注,说明了阙氏祠位于江津南安门内的区位和风水,表述了秀才阙采章与钟云舫的姻亲关系,阙是钟云舫长媳的父亲,钟云舫在阙氏祠得以立馆教学,特撰祠联以报之。而这支阙氏是同样来自“湖广填四川”从汀州搬迁到江津的。上联“自汀州迢迢走马而来”“是七千里闽海川江的派”,清楚地表明了钟云舫对头亲家阙采章的这一支阙氏,也是来自闽省汀州。此联在写法上,颇有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一些味道。


阙氏宗祠堂联:“大干擘龙门,桐树凤栖分五采;远枝承闽省,荆阳隼集到三川。”下联第一分句“远枝承闽省”,也点明了这支阙氏来自闽省。


钟云舫的舅父柯务生这一支柯氏,也是来自闽省武平县,江津柯氏宗祠联也是钟云舫帮忙撰写的:“圣德涵濡一百年,排碧干,巩青柯,孙承祖荫,祖庇孙枝,蔚矣椒蕃瓜衍;岷江逶迤七千里,尾南闽,首西蜀,地以人灵,人因地杰,壮哉源远流长。”作者自注:“为柯氏祠自用。南闽,柯氏祖籍。”联语与自注均表明这支柯氏来自“南闽”,此“南闽”并非指现在讲的闽南文化之闽南,而是讲汀州府在整个中国,显得很靠南方,故联中相对“西蜀”来说、闽西就可以称为“南闽”了。“柯叶气连枝,从八闽栽培以来,吐秀扬葩,鹤岭秋风横国干;济阳江合派,到三川蜿蜒而下,缠丝绕线,龙门春浪涌华堂。” 作者自注:“为缠丝坝柯氏国华公祠落成自用,鹤山坪称鹤岭及龙门滩,皆彼近地名,济阳其堂名也。”上联中, “八闽”一词,也表明了江津柯氏来自闽籍客家。


联圣宗祠联体现了地理形胜


阙采章是钟云舫姻亲,因此他为江津阙氏宗祠所撰的楹联也最多,其中有很多副都体现了阙氏宗祠的地理形胜。浅析之。


钟云舫为阙氏宗祠所撰的门联有四副。“形势城南胜,恩光阙北来”,联语表述阙氏宗祠坐北朝南,大门所向是城南,山形龙势挺好的;北面靠近城阙,亦有祥光涌来。


“碧峰千层绵鹤岭,清波一派接龙门”,如前所述,“鹤岭”“龙门”是江津地名,联语表明阙氏宗祠依山傍水,一条腰带似的清波在祠前环绕而过,直接通向龙门。“龙门”既是实写,又含暗喻,象征着阙氏人才辈出,鲤鱼跳龙门,宗祠地理位置极佳,风水宝地啊!


“几水一源通地脉,文峰三塔拱明堂”,作者自注:“几水即江城水名。”“地脉”是风水学上地形的用词,地脉以山川走向为标志,这被风水学家称之为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地脉若能够像像龙一般矫健多姿、时隐时现的,则据说龙脉极佳。“明堂”,原本是为天子办理政治、会见百官接受官员朝拜的地方,引用到风水中的明堂,就是指穴前群山环绕,众水朝谒,生气聚合之场地。明堂要能够藏风聚气,必须得众水朝拱。明堂的广阔与青龙的山势有关,青龙山势远大,明堂就宜宽广,其势较近,则明堂宜小巧,这样才合整个形势。这里是“文峰三塔拱明堂”,象征着阙氏宗祠文脉极佳,明堂很好,可以辈出人才。


“俎豆依文庙,弦歌接武城”, “俎豆”,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指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下联是一个典故“武城弦歌”,或者称“武城弦”,借指礼乐教化,出自《论语注疏·阳货》和《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其故事内容大约为: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子游受业以后,出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路过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地笑了,说:"杀鸡何必用宰牛刀呢?"子游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有才德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涵养仁心,爱护人民;普通人学了礼乐,就会谨守法规,容易使唤。'"孔子对随行的学生们说:"诸位,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那句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熟习文章博学。钟云舫此联大概是想描述阙氏宗祠的地理位置靠近文庙,或者说宗祠祭祀活动,规制上是依照文庙的格式来祭拜的,也表明了他在此设馆授徒的希冀,期望学生们在他的教化之下,都能够像子游一样出色而大有作为。


钟云舫所撰的阙氏宗祠堂联有一副:“两地植祠堂,江洲近涌龙门浪;一庭开学校,城阙遥撑鹤岭峰。”作者自注:“祠有两所,一在龙门滩下,鹤山其来脉也。”“江洲”“城阙”“龙门”“鹤岭峰”等,也是描述了阙氏宗祠的地理位置、周围景色,“一庭开学校”还表明了钟云舫在此设馆授徒的感激之情。


前述表“闽籍客家”的宗祠联中,也有不少表述了宗祠的地理位置及周围景色。敬请读者回看明白,在此不予细述。


联圣宗祠联体现了儒学思想


钟云舫毕竟是客家后裔,而且又是廪生功名,毕生从事私塾教育,因此他一如先辈们那样,一如既往地禀承了客家文化之根本——儒家文化精髓。这一点,在他的宗祠联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江津阙氏宗祠学堂有钟云舫撰的两副联——“子孙玄曾,考世系知终始;蒲编竹简,亲师友习礼仪”和“口诵心维,如六经须讲究;光前裕后,乃九族宜先知”。钟云舫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秀才后,在故乡江津乡间手爬岩老家祠堂内教塾学,补廪后迁居县城。光绪十年(1884),在城南阙氏祠堂开塾馆课读,达十余年之久,因教学质量优异,成为江津的名塾。以上两副学堂联,为钟云舫亲撰,题在塾馆的门庭上。两副楹联皆以《三字经》组成联,被誉为“创格”。《三字经》原文有:“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披蒲编,削竹简”“亲师友,习礼仪”。这些内容巧妙地组成联句,非常适宜于宗祠塾学读史诵经,培养族中子弟亲师友,重九族人伦。


江津程氏宗祠,也有两副联是钟云舫代好友刘丹梯为其亲戚程元鼎撰的。一副是:“伊川上溯祖源,寝庙合成,愿君宏此远模,扩作千万间广厦;道学共承宗派,明禋用享,于我忝依末戚,来坐二三月春风。”作者自注:“程元鼎修祠,为刘丹梯作。”另一副是:“启松竹宏谟,以基础将相门庭,一气宗支绵僰水;托芝兰雅谊,看法度高曾规矩,千年道统接伊川。”“伊川”既指程氏发源地河南伊川,又指理学名家程颐的号“伊川”。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赫赫有名的“程门立雪”成语,讲的就是三明将乐人杨时拜程颐为师的故事。①杨时学成归去时,程颐感叹:“吾道南矣!”杨时再传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师承脉络十分清晰。朱熹是儒家文化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座高峰!“道学共承宗派”,就是讲程颐在儒学思想上的地位!“基础”“门庭”“法度”“规矩”“道统”等语,均表明了二程理学思想。


以下宗祠联均体现了钟云舫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慎终追远、报本崇先的思想,其很多词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如《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等,以及孔子之后历代儒学大师的著作,大家不妨细细咀嚼:


高曾及子孙,子孙及云礽,会重耳以烝尝,汉室二千年来,无此福寿;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新百龄之堂构,周天三万日矣,犹见灵光。

作者自注:刘氏百岁祠,历今又百岁,重修嘱作。重孙、耳孙,征典不明,改之不能,有能代改者,愿师之。


上联中,“烝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出自《诗经·小雅·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郑玄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下联中,“收族”,谓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


远派寻源,岷江至此三千里;

大德得寿,寝室于今再百年。

作者自注:仍前。


下联首分句“大德得寿”,典自《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后分句中,“寝室”,在这里指寝庙、宗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出自《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礼记·月令》:“寝庙毕备。”郑玄注:“凡庙,前曰庙,后曰寝。”


合一姓为烝尝,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绵千秋之祀事,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作者自注:明德祠。


上联后二分句,出自《《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下联后二分句,出自《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先祖父披星戴月,经营数十年,版筑躬亲,披草茅以立家,一瓦一砖,皆可见前人手迹;

我儿孙食税衣租,丰盈八九口,露霜兴感,读楚茨而思孝,两笾两豆,讵能展后嗣心肠。

作者自注:为阙氏祠作。


下联中,“楚茨”,指《诗经·小雅·楚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全诗六章,每章十二句,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两笾两豆”,笾和豆,指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后借指祭仪。


创业维艰,愿子孙毋记争端,鼠牙雀角相推让;

光宗有道,为祖父多培善脉,麟趾螽斯化吉祥。

作者自注:祠因先年酿讼偾事,故云。


上联末分句,“鼠牙雀角”,鼠、雀,比喻强暴者,原意是因为强暴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出自《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下联末分句,化自“麟趾呈祥”和“螽斯衍庆”两个成语。“麟趾”,出自《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螽斯”,出自《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子宜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子宜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子宜孙,蛰蛰兮。”


入川二百年来,只此根基,纵有争端,也须念先人血食;

分支十九房外,足称蕃衍,但知和气,即留得后嗣心田。


上联末,“血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出自《左传·庄公六年》和《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祭者尚血腥,故曰血食也。”


为先代栖补所乎,清溪栋宇,已遂陵谷迁移,乃依然钟鼓笙镛,寝庙有成,执事有恪;

此儿时读书地也,阿舅英灵,尚睹衣冠配享,却未识琼琨玉佩,发身何日,报德何年。

作者自注:余,柯氏甥也。儿时依舅父务生先生,读于缠丝坝祠宅。舅殁,宅归祠掌。兹因清水溪支祠圯,修此宅,主其中,献此。


下联中,“配享”, 享通"飨",指合祭,祔祀,出自《尚书.吕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孙星衍疏:"配谓配天,享谓享其禄,言惟能肩任天德,自作善命,则配天命而享天禄于下矣。" “发身”指成名,起家,出自《礼记·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郑玄注:“发,起也。言仁人有财则务於施与,以起身成其令名。”“报德”,指对受到的恩德予以报答,出自《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和《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画栋托龙门,看后起人文,鱼跃当春,三十六鳞神变化;

崇祠撑鹤岭,迪前光祖武,鸡彝承祀,一百六日到清明。

作者自注:仍前。龙门、鹤岭皆祠前地名。


下联中,“前光祖武”的“祖武”, 谓先人的遗迹、事业。武指步武,足迹。《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郑玄笺:“戒慎其祖考所履践之迹。” 朱熹集传:“武,迹也。”“承祀”,指主持祭祀,或指继承帝位等。《诗经·鲁颂·閟宫》:“龙旂承祀,六辔耳耳。”《汉书·韦玄成传》:“世世承祀,传之无穷。”


寒棉暑葛,晓火宵灯,以两女三子而折夭年,噫嘻,儿曹罪过;

饱喜饥瞋,干啼湿哭,历万苦千辛而有今日,呜呼,母氏功劳。

作者自注:拟报勤堂联。母故时,年三十六。棻父哭挽云:青年短命心难死,黄土长埋目未瞑。


钟云舫弟子郑勋评曰:恩师为太师母题撰的报勤堂联,一片真诚,句句是泪,字字是血,仁人孝子。


宗分黄帝之支,椒衍瓜绵,唐虞以前肇禋祀;

我愧青田之裔,松攀葛附,衣冠于此拜祠堂。

作者自注:为刘自修贺詹姓修祠。


“椒衍瓜绵”是“椒聊蕃衍,瓜瓞绵绵”的省语,指像花椒一样蜜密繁衍,像瓜藤一样蜿蜒缠绵,比喻家族(氏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椒衍”出自《诗·唐风》:“椒聊之实,蕃衍盈升。“由于椒的子实蕃衍,故用以比喻子孙众多。”瓜绵“,喻子孙众盛,出自《诗·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瓜瓞,瓜一代一代地生长,喻子孙众多。“禋祀”, 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燔柴升烟、再加牲体或玉帛于柴上焚烧,意为让天帝嗅味以享祭,后来泛指祭祀。“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后泛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衣冠之弟。出自《史记·孝武本纪》:“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


巨姓分承廿一家,聚族于斯,欣看武庙连公寝;

长江源溯七千里,流芳至此,应有文澜及壻乡。

作者自注:为钟肇西以婿颂黄氏合族祠,祠近武庙。


上联中,“聚族于斯”,指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起同样是祖籍客家祖地汀州府武平、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第七代、小钟云舫一轮生肖(小12岁)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刘光第(1859-1898),在回汀州武平省亲祭祖时,写下一联:


十八世祖孙,同年乡会;

数千里闽蜀,一脉源流。


笔者有感于“湖广填四川”之客家后裔,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联圣钟云舫、戊戌君子刘光第一样的优秀人物,他们不忘祖地、崇先报本、奋发图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人们,请允许我以刘光第的下联作为拙论文标题,并以此作结,向历代客家籍伟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王贵垣,53岁,龙岩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土楼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闽西客联会特约研究员,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委会研究员。本文入围“第三届中国对联甘棠奖”优秀联论候选。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联圣钟云舫客家宗祠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