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东乡楹联承信仰

东乡楹联承信仰

2019-09-28 22:37:05陈桂明寻迹东乡 0条评论

据《火炬开发区民间庙宇简况》的统计,中山火炬开发区所属各自然村的庙宇共有35间,解放后兴建的庙宇占28%左右;庙宇产权属村集体所有,绝大部分由村的老人协会管理。(见吴添渭:《张家边乡闻选辑》,2010年,第144页)

        由于本区暂无正式挂牌的宗教活动场所,所以这些庙宇均为民间信仰庙宇。所谓民间信仰,是指在我国五大传统宗教以外,盛行于民间社会,以对各种鬼神的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以地方性的传统礼俗活动为依托的亚宗教现象,也是我国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在人民群众祈求神灵保平安,促风调雨顺,农副业有好收成等祈愿中逐渐形成,目的不是追求彼岸的解脱,而是以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这在本区庙宇等建筑楹联中也有着真切的反映。

        民间信仰在本区具体表现为对土地神、观音、北帝等佛道神祇的崇拜,对诸葛亮、华佗、康公等先贤圣哲、忠臣伟人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其中,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是最多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门口土地,村中街巷也分布着众多供奉土地神的土地神坛、土地庙。土地神虽然是道教神系中地位很低的小神,但民间信仰却极为普遍,人们往往对土地神寄予了保家宅、村巷平安的美好愿望。例如民居常见门口土地联:


门迎百福

户纳千祥

 

意为祈求土地神为家庭接收世间福气,带来诸般祥瑞,保佑家宅平安。其联文简洁,寓意吉祥。街巷中的土地神坛、土地庙有的用文字以示其神位(如“××社”“福德”等),有的还供有神像、石块甚至石敢当,联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土地神的形象。如上陂头村太安土地联:


白发知公老

黄金赐福人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崇拜,被人格化后,形象一般为慈眉善目的白发老翁,俗称土地、土地爷、土地公等,为乡土保护神。旧时民间,乡里村社皆祭土地,祈祷年岁丰登,人家殷富,这在下联里亦有所体现。所以,土地神在某种意义上,也具备了财神的特征,就连民居门口土地也多以“门口土地财神”等文字标记。由于民间对土地多敬而不畏,甚具亲切之感,故其形象也增加为男女两性。如小引村江前堡土地联:


公公十分公道

婆婆一片婆心

女性土地神一般为老妇人形象,俗称土地婆、土地奶奶等。民间普遍认为“土地公做事公平,土地婆苦口婆心”,即联中所谓。

       在神灵信仰里,观音菩萨信仰在本区民众中同样也非常普遍和广泛。佛教认为观音具有大悲济世的精神和功德,一心称其名号可免除各种苦难烦恼,于现世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因而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并渐渐演变出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形象。本区有主祀观音菩萨的观音庙、观音殿,也有在其他庙内分祀的观音神座,其楹联大部分为称颂观音菩萨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生感悟之作。如宫花村观音庙门联:

慈悲为怀广


普度众生灵


濠头村逸园观音神像联: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横额:佛光注照


张家边村观音庙观音殿联:                                                           

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超苦海

西方悬慧日光照万姓庇钧天


等等。以上三联均表达了信众对观音菩萨由衷的称颂,认为观音具有无上智慧,且慈悲为怀,有求必应,常作渡舟助众生脱离苦海。可是,若世上亿万生灵都向观音菩萨救助,观音又怎么忙得过来呢?其实,观音菩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信念,它劝人行善、导人向善,让自救者得救。如张家边四村观音亭联所言: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横批:南无观世音菩萨


该联出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语的前半部分。意为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地去奉行。又如沙边村观音殿联:


念佛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


再如张家边村观音庙门联: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随缘悟性吃亏何妨


皆是劝导世人放下执念、勿较得失、知足常乐,永葆随缘自在之心境。虽然此种人生态度不见得多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但或也可促迷者自返、恶者自省,对社会稳定是有助益的。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降生)、六月十九日(成道)、九月十九日(涅槃)、十一月十九日(入海为水神)四次观音诞,张家边很多村民及回乡的华侨、港澳台同胞都会到观音庙吃斋,其欢乐祥和之氛围,正是这些楹联的真实写照。

        佛道神祇崇拜以外,本区也流行对名臣、先贤的崇拜,例如颇受国人敬仰的诸葛亮。诸葛亮(后世常尊为武侯、武乡侯)乃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人生中诞生了诸多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被巧妙地化用典故,作于相关庙宇的楹联中,借以表达当地人民对忠臣伟人的敬佩以及人生价值取向。如白庙村武侯庙门联(改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策定三分国

名留八阵图


及该庙的正殿垂幡联(原为题于隆中三顾堂门口的楹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诸葛亮早年隐居在襄阳隆中,因刘备接连三次拜访(三顾)而决定出山,并作“隆中对”(一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策定三分国)。之后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待蜀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更是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曾作《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表)阐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与忠贞不二的思想,也藉此表达了对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至于“八阵图”,则是由他推演兵法而创设的一种阵法,至今神秘莫测。类似的楹联还有濠头村汉忠武侯庙门联:

功成汉室三分鼎

名就蜀国八阵图


及黎村武侯庙柱联:


顾频烦天下计

番晤对古今情


等。某些楹联内容则侧重君臣之情,如黎村武侯庙门联:

伊吕伯仲

鱼水君臣


“伊吕”是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吕尚的合称,二人都是辅佐帝王的大臣,该联以伊吕比诸葛亮,认为不相上下;下联典出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说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二人相处融洽,如鱼得水。诸葛亮不仅是忠臣,而且还是重臣。深受爱戴的诸葛亮,甚至被赋予了降福消灾的职能,如宫花村武侯庙联:

武候八仙长显圣

普罗财运广亨通


对于普通的社会民众来说,一般都没有正式宗教教徒般的自觉意识,对所奉神祇少有深邃的宗教理念认识与思考,信仰行为也带有较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所以地方保护神乃至历史上的忠臣伟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添加了多种职能,人们希望这些神仙、伟人能够全方位地保佑自己的日常生活。

        普通民众对民间庙宇进行的敬拜行为虽有迷信成分,但又不完全等同迷信行为,应分辨视之。同理,对待以庙宇联为代表的一系列楹联,也应理性分析。首先,楹联本身作为艺术品,提升了庙宇的文化品位;其次,楹联内容反映民众祈福禳灾、追求幸福生活等美好愿望,对此应抱持同理心;再次,楹联内含的佛道文化时刻提醒信众“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应有不为恶的底线,这甚至能起到法律法规所起不到的作用。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东乡信仰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