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诗性语言的陶炼

对联诗性语言的陶炼

2019-08-14 22:51:23潘晓萍荆楚联坛 0条评论

一一试析王学范先生《依画题联/沾衣不湿杏花雨》题画联的语性传达

本期《依画题联》画面中,作者李福林女士绘制了几户人家临水而居,吊脚楼下一叶扁舟静泊岸边,参天杏树在雨中摇曳,星星点点的杏花随风飘零,香满石阶……

好一幅春日佳山水!
联曰:
一条柳叶舟,满装春梦;
半日杏花雨,尽湿乡愁。


  王学范先生这副题画联,紧扣画中岀现的物象,作了诗性再现,并寓情于景,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情感意味,使得抽象的文字,释放出了比作为形象的画面更深层,更细腻的情怀,取得了比画面更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款题画始自苏(轼)、米(芾),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泛觞。”画家在作画后,多在画面上题诗或题联,以补“画之不足”,未尽之意。而王学范先生的此联正好填补了该画作的情感“不足”。
  一条柳叶舟,满装春梦。一个“春”字,点明了时令;再以春天常见的“柳叶”喻“舟”,不仅合乎小舟的细巧外形,还增添了盎然春意。一个“梦”字,让有房无人的画面充盈了梦境香甜的静气,原来楼中有人酣眠。这种合情合理的想象,可谓此时无人胜有人,堪称神来之笔!
  淅淅沥沥的半日春雨,打湿了杏花,也打湿了心中的惆怅,那一缕缕如丝如雨的乡愁。                  
  对于稍有文字功底的人,不难营造诗境,但诗性语言却是不太容易研炼的。在下联中,作者用极平常的一个“湿”字,采用词性活用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竟将“景与情”诗意相熔,浑然一体,使得语言的诗性和审美含量大大加强。“湿”本为形容词,作者将它活用为动词,语言的韵味就显现了。如果说杏花雨打湿的是春树、吊脚楼、阶梯等具象物体,就已经达到一定艺术语境的高度了的话,此联或恐还难以稳入十佳题联。但作者却是怨它打湿了“乡愁”,一种具象的“雨”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愫发生关联,这种貌似有悖常理却又不违情理的挪移,使得语言的诗性得到无限的升华,令人过目难忘,牵动心灵。
  诗性语言的培育和运用,是寻诗觅韵者必备素养。研读此联,或可拔动读者诗性生发的心弦,引发诗性语言的创造灵感,远离熟语,俚语,俗语,创作出有意味,可玩味的文学作品。


2019年3月14日于柘溪草堂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诗性语言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