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楹联漫谈:网联现状

楹联漫谈:网联现状

2018-11-06 22:57:14hc941603879mk青翠生庭兰 0条评论


第二,它的袖珍型特性,看起来很容易操作,也会使人趋之若鹜。

第三,只要你喜欢,谁都可以建,也可以进,只要你不无事生非。

对于酷爱对联的我,只要有机会,肯定是要进去逛的。

2014年的时候,我进了一个以楹联命名的qq群里。进去后才知道这是个古诗。格律诗也不错啊!我一直对古汉语心存敬畏,我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渺小。而群里好多人将古诗跟平水韵划起了等号

有一次,一位群友模仿李白的《越中怀古》,比猫画虎写了一首,平水韵确实合格,但诗意强差人意。我一时没忍住,在一片叫好声中,提出了质疑,因此触犯了众怒,站在我这边的仅仅几人。我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无知的孩童,委屈之余想向朋友寻找安慰,却发现群主把我们的聊天记录全删了。没了乐趣,自然也就不想留下了。

以后呢,我一直在朋友们建的文学一类的群里游荡,时不时地在聊天之余,即兴作一些对联,调节气氛。

去年,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楹联群,兴奋之余,就想踏进去。当时门岗给了我个下马威:站住!看了群规再进。我也认真地看了,群规是每个群所遵守的最低要求。

进入以后,顿感群里的萧瑟无趣。管理定时查看群里对联记录,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俨然君临天下,“不可,不错,不行,不好,隔,合,出律”。我强烈的交流欲望受到制约,不评自己的对联,就是评评群里的对联也有一番滋味啊。管理告诉我“我说你的对联不好,并不是说你的对联真的不好,而是我觉得不好”这话听起来咋那么别扭呢?敢情是误解了我的本意。

随后我又进了好几个楹联群里,感觉都还可以。有的群以投票方式,定优劣;有的群以群主鉴别方式,选出几幅;有的群由管理谈论,选出若干对好的入围。无论哪种,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弊端。

一段时间下来,楹联群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还是很不错的,空闲时间能有去处嘚瑟一阵,快乐一时。当然,因为群里朋友天南海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也有时候会感觉杂乱,迷茫。好多时候还有盲人摸象的感觉。

首先,我们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了对联的质量。

有个典型的例子,上联是“笔砚相亲墨作媒,纸书为证”。本联不仅将文房四宝巧妙地镶嵌其中,还将它们的用途——书,些了进去,而且,还暗含一条线索:相亲——作媒——结婚。

在我们对对联的时候,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常写作的人会想到“诗词歌赋”,常绘画的人会想到“花鸟虫鱼”,常搞音乐的人会想到“吹拉弹唱”,常做饭的会想到“柴米油盐”,如果你不涉猎古汉语,你就不知古代的四种职业“渔樵耕读”,古代文学的四大分类“经史子集”。你知识的局限,决定了你的思维空间。

说起对联,又想起另一个上联“愁忆乡关偏入梦”。本来也没啥毛病,在用“愁”字和“怕”字上,出现了分歧,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还不了了之。

人最难忘的是乡音,在外之人每当想起家乡,会充满惆怅。也正因为惆怅难遣,才让我们害怕去回忆。显而易见,愁的结果最终会落在怕字上。

主张用怕字还有一个原因,“怕……偏……”是现代汉语中约定成俗的一种固定格式。

在辩论的过程中,又有人提出,“愁”字雅致,“怕”字俗气。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还真没有雅俗之分。用得恰到好处是雅,反之则俗。

也有人举例证明,李清照的菩萨蛮中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而不是“怕字了得”。李清照之所以用愁字不用怕字是由她的作品决定的。她面对凄冷的秋雨,联想到了自己悲凉的人生,心中充满了愁苦,与怕字不沾边。

无论是对联的“六要素”还是“四大原则”都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作铺垫。

从句子的构成方面来说

句子的框架结构,主干——主谓宾,枝叶——定状补。

短语的组合方式,主谓,动宾,动补,偏正,并列。

词的性质,名动形数量,副介连助叹。

而且动词除了一般动词,还有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名词除了一般名词,还有时间名词,方位名词。

从上下联的关联方式看,有并列,顺承,因果,选择,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等。

从音韵习惯上分,有今韵,古韵,今韵中还涉及到变调问题。

还有人对对联的宽严理解出现了偏差。

对联的“六要素”“四大原则”是一定要遵守的。它的宽严出现在“词性相当”里。在句式结构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词性可以适当放宽。当然,也有特例。在一些特别难对的机关联中,按出对的要求,在韵律方面可以迁就。

有人以“不能以词害意”为借口,不顾平仄韵律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句子,意境再好,也只能称得上是对偶句。如果连对联都称不上,那又何来的好呢?

“平仄通读”是我最近才听说的。

起因是一个上联“蝉唱秋林看不见”。我身居北方,蝉夏天才有,可不是看不见蝉唱秋林么?这口语似的大白话,酷似我们这里的大实话歌曲“冬天里下大雪,一个人穿着两只鞋,四十五天个半月”有群友说,蝉四季都有的,那可能是南方吧。但这些不是重点,我们争论的是最后三个字“看不见”。

有人说“这是三仄尾”

有人说,“看字”可以读一声,“看守”不就读一声么?

有人说,“看”字平仄通读。

紧接着有人反驳,平仄通读里没有“看”字。

有人说,“不”字的平仄要根据意定,在作为否定词的时候读仄声。

有人说,“看”字读平声,“不”字读仄声。

当时的我很想很想跳出来,给他们鼓掌,你们太有才啦!用你们的观点,来读一读吧!如果我把自己比做小鬼,那此刻就是群魔乱舞了。

这平仄通读在古代可能确实存在,但是,现在的我们拿它当宝贝,有意思吗?

在我看来,这就是个失替的上联。“不”字,别说古仄,现今也仄,只不过现代汉语,为了朗读的顺口,它出现在四声字的前面,就读二声。就这么简单。

古代交通阻塞,语言地域性严重,语言的规范方面自然就差。平仄通用有情可原。我们单从这个“看”字在不在通读之列,就不难看出,平仄通用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

古代汉语自成体系,我们的中文课程仅仅是九牛一毛,并不是普通人一朝一夕能掌握的。而这些知识也只是研究学家研究的范畴。

对古人,我们不能去苛责,同样也不要一味效仿。我们现代人写作品是让现代人看,跟现代人交流的。大可不必低到尘埃里里迎合古人,我们是他们优秀的子孙,我们接受了他们的优秀,但是同时要摒弃他们的不足。这是我们的任务。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古代还有通假字呢,现在不是一样也消失了吗?如果你现在还将“斜”字读作xia,把“见”和“现”通用,人们会说你是神经病。

也有人说为啥不取消多音字。多音字跟平仄通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多音字是汉字字形满足不了字义的产物,是语言发展丰富的结果。多音字就像是穿着同样衣服的好不相干的几个人。

这时候的我很想吐槽一下群主,咋就选了这么一个上联呢?这种想法一出现,就感觉自己的不厚道。群主花着自己的时间,费时费力免费给我们提供平台,感恩没有,还尽赚埋怨。

我真没有群主们那样的胸襟。我以前在朋友的一个微信诗园群里,群主不知啥时候偷偷溜了。大家都说我成了群主,我还不信,等我确认后,想都没想就把群给他解散了。

在当今格律诗方面,我们的学术工作者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推出的十四韵,十八韵,已深受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文明的步伐。

我们要成长,我们也必须成长。

这让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那个穿着脏而旧的长衫,在酒肆里研究着回字的几种写法,嘴里说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可怜形象。

今天调侃这么多,是我看到了,也深切体会到了,楹联世界的混乱,迷茫,与挣扎。也迫切希望有人能给予我们帮助,对楹联有所规范,让楹联在丰厚的沃土上枝繁叶茂,而不至于在杂草丛生中荒废。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楹联网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