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武侯祠一副对联讲清治国之道

武侯祠一副对联讲清治国之道

2018-10-15 22:39:31罗大和心鉴阅读 0条评论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把治国之道讲得如此深刻,让政治家们感觉如醍醐灌顶一般,无不叹服。然而,于普通民众,知道这副对联并领悟其意的人并不多。要不是两个著名事件,这副对联可能就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第一个事件,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华民国中央考试院举行高等文官考试,考题之一是“文翁治蜀尚宽,诸葛治蜀尚严,试申其义。”


这个考题,似乎专为成都学子开了后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考题其实是个引子,其本意是考察学子们是不是见过并且理解清代文人赵藩在武侯祠题的这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问题是很多外省学子根本没见过这副对联,让人如何破题呢?



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号介庵,白族。题这副对联时,任四川盐茶道。这副对联清楚地阐释了他的治国方略,要点有二:一是攻心,二是审势。


所谓攻心,无非是说治理国家也好,治理地方也好,最根本之处是民心向背;而所谓审势,是指国家政策制定的基础是判断形势。他用了几个典故来阐明他的观点。


一是诸葛亮南征的故事。诸葛亮南征前,讨论南征策略,马谡建议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采纳了这个建议,才有了七擒七纵孟获,孟获最终被感化,发誓称:“南人不复反矣!”


第二个事件是西周时,厉王因为禁止百姓议政而亡国的故事。话说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议论朝政,厉王十分不爽,他听从卫国巫师的建议,派人监视百姓的言论,有议论批评朝政的,通通抓起来杀掉。百姓们都不敢说话了,造成“道路以目”的现象,到后来百姓忍无可忍,发生暴动,把厉王赶出镐京。厉王最终客死于彘。对联中反侧的“侧”就是指这个典故。


这两个典故充分阐明了民心向背是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基础,而作为统治者必须懂得“攻心”之道。


至于下联中的“审势”  其实就是考题中所提到的“文翁治蜀尚宽,诸葛治蜀尚严”这两个历史事实。治理国家,宽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治国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政策取向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态势来决定。文翁尚宽,诸葛尚严,都把蜀地治理好了就是明证。


孔子曰:“政寛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政猛则民残,残则济之以宽。宽严相济,政是以和。”文翁是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汉代继秦暴政之后,国家残破,百姓凋零,文帝和景帝选择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这就是所谓“审势”——在政猛造成民残的形势下,选择了“宽”的治国方略;


而三国时期,形势与文景之时大相径庭。东汉末年,法制废弛,兼并日盛。贵族耽乐,官吏腐败,事决于豪强,民沦于附庸。这便是“政寛”造成的恶果,所以诸葛审时度势,治蜀便采用了严刑峻法。



民国考试院这个考题,仅仅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普及了这副名联,影响并不算大。第二个事件影响可就不得了了。


那是在五十年前,四川各派打得一塌糊涂,中央派刘兴元主政四川。临行前,毛主席接见他,叮嘱他到四川后,先到武侯祠看一副赵藩题的对联,就知道该如何治理四川了。


刘兴元还真的看了这副对联,而且是刚下飞机,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放下。至于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赵藩的意思,这就不敢说了。但是就因为毛主席的肯定,这副对联从此串红,名声大噪,其粉丝之众,远非现在的小鲜肉所能望其项背。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武侯祠治国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