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从土楼楹联看客家好家风

从土楼楹联看客家好家风

2018-07-11 22:55:40简金荣新永定 0条评论

今年是福建土楼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时间过得可真快。记得九年前的土楼“入遗”一周年的宣传活动中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都来维护土楼品牌》的参评文章,指出“人们总是是感觉身边的地方不算什么风景,也许欣赏美是需要一定的距离,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我们身边的土楼内在价值。”号召“永定作为福建土楼的核心景区,我们永定人是不是要换个眼光审视一下身边的土楼的价值,来好好珍惜、细心呵护我深刻们这个旅游品牌呢?”如今十年过去了。土楼早已成了永定的金名片,聚宝盆。土楼的经济价值毋庸多说,它的文化内涵也不断得到发掘,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数土楼家风家训的宣传。


2014年6月15日,坐落于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的“客家家训馆”和“客家土楼家庭美德馆”对外开放。这不仅仅是迎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家风应世代相传”的讲话精神,更是关乎客家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深远的大事。


我们都知道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钱财,而是好的家教。所以一些有文化有修养的客家先祖们将那些好的家教写成了格言印在族谱上,写成对联刻在祠堂立柱上,写成家书印成文集烙印在子孙心上。这些客家家训体现的大都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那是因为我们客家文化本身就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所以客家人把家教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客家人的家教中最强调的恐怕是“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这应该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及客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客”自哪里来?来自古中原。根在河洛,情系中原。客家人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是在中原,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而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在与险恶的生存环境对抗中,这一优良传统,经过祖祖辈辈的薪火相传、言传身教。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客家家训应该算是《曾国藩家书》吧。古代的家书,同时也含有家训的意味。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颇有可取之处。“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他写过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意思是做人要生机勃勃,又要有骨气,做个守穷廉政的好官。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氏家族代代有英才,恐怕和这些家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永定县是纯客家县,又有土楼之都的美誉。客家建筑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很多土楼的门匾或楹联都直观展示了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文化,言简意赅地体现出对子孙后代的要求和期望。这种客家门匾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门匾源自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衣冠南渡”的客家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带到南方。比如江西省上犹县就把“上犹客家门匾”列入省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走进村里,只要看土楼的门匾就知道该户人家的来历。比如“濂溪世第”是周姓门匾。讲的是北宋周敦颐,号濂溪,为理学创始人之一。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为人刚正,博学多才,知南康军时作《爱莲说》,中有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篇。永定的“土楼公主”振福楼则是把“眉山”二字直接刻在了门额上,眉山是指现在的四川省乐山市,是苏姓的发祥地,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文坛上著名的苏氏三父子。这样的匾额不仅体现出楼主姓苏,也体现出他对文化的推崇。还有的是楼内的各种题额。如奎聚楼大门左右边门的题额:礼耕/义种,意为年年月月像耕种一样努力加强礼义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中门上端书“儒林第”,二楼“敦礼堂”飞檐下挂着刻有“选魁”两个鎏金大字的牌匾,这表明楼主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希望子孙在科名和功业上代代相传。而中门两旁小门额:笃庆/锡光,意为纯心致志行善,上天必然赐给荣光。楹联的例子就更多了,以振成楼为例。振成楼楼主林逊之是清末的秀才,1913年又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是当时名士,结交了很多社会名流。他饱读诗书,书法和绘画的造诣都很深。振成楼也因他而成为文化气息最浓厚的一座土楼。他为振成楼撰写了不少楹联,这些楹联可视为刻在土楼上的家风。其中刻在正大厅前头四根石柱上的两副楹联最能体现楼主对子孙的谆谆告诫。其一是嵌楼名联:


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

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这里告诫子孙要兴家旺业,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勤俭节约是必不可少的。另一副更是语重心长:


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

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上联讲到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下联更是直接提到对金钱的态度。这里特别叮咛后代,做官不得妄取一分,居家也不能浪费一文。下联中的前半句简直是振聋发聩的当头棒喝。我常听到导游把“傥(tǎng)”误读成“党”,这是没有正确理解“傥来”的意思,本来指无意获得,这里指非分获得。金钱的魔力太大了,假如当了官,对金钱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心存侥幸。哪怕是无意获得,只要是不该得的,就不能要。否则当官就是非常危险的。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陈毅元帅也说过:“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副楹联体现的就是清正廉洁的廉政思想。


我们客家人经常说“子不教,父之过。”这就看出客家人对家教的重视。人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教育好儿女也正是每个人应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子女不成材甚至堕落犯罪,做父亲的事业再成功也是枉然。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没有好的家风传承,纨绔子弟们常是“文官爱财、武官怕死”而丢了世袭荫泽。要避免这种悲剧的一再发生,好家教是必不可少的。而像客家家训中好的家风家教,精神境界高,也和我们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像这样的好家风,正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大力弘扬,世代传承。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家风土楼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